41 |
香島中學的中國器樂活動研究. / Case study of Chinese instrumental music activities: Heung To Middle School / Xiang dao zhong xue de Zhongguo qi yue huo dong yan jiu.January 2008 (has links)
楊偉傑. / "2008年12月". / "2008 nian 12 yue". / Thesis (M.Phil.)--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8.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eaves 94-103). / Abstract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 Yang Weijie. / 論文評審委員會 --- p.ii / 論文摘要 --- p.iii / 論文摘要(英文) --- p.iv / 鳴謝 --- p.vi / 圖表目錄 --- p.x / Chapter 第一章: --- 論文概述 / Chapter 第一節: --- 歷史背景與研究動機 --- p.1 / Chapter 第二節: --- 研究目標 --- p.7 / Chapter 第三節: --- 與研究題目相關的研究和理論 --- p.8 / Chapter 第四節: --- 論文題目界定 --- p.13 / Chapter 第五節: --- 研究理論 --- p.13 / Chapter 第六節: --- 研究方法和局限 --- p.16 / Chapter 第七節: --- 論文章節概覽 --- p.19 / Chapter 第二章: --- 香港的「愛國學校教育」 / Chapter 第一節: --- 「愛國學校」釋義 --- p.21 / Chapter 第二節: --- 歷史背景 --- p.22 / Chapter 第三節: --- 香港的「愛國學校」 --- p.24 / Chapter 第四節: --- 「愛國學校」裏的「愛國教育」 --- p.25 / Chapter 第五節: --- 「愛國學校」裏的中國音樂 --- p.27 / Chapter 第六節: --- 香島中學簡史 --- p.33 / Chapter 第七節: --- 小結 --- p.35 / Chapter 第三章: --- 一九五零年代至七零年代香港的中國音樂概況 / Chapter 第一節: --- 香港的「主流」與「非主流」音樂文化 --- p.37 / Chapter 第二節: --- 從「國樂」到「民樂」:五十至七十年代香港現代中國器樂合奏之演變 --- p.38 / Chapter 第三節: --- 五十至七十年代香港的現代中國器樂合奏團 --- p.41 / Chapter 第四節: --- 「文革」前香港的現代中國器樂合奏團(一九五七至六五) --- p.43 / Chapter 第五節: --- 「文革」期間香港的現代中國器樂合奏團(一九六六至七六) --- p.45 / Chapter 第六節: --- 「文革」後香港的現代中國器樂合奏團(一九七七至七九) --- p.48 / Chapter 第七節: --- 小結 --- p.50 / Chapter 第四章: --- 香島中學與中國音樂 / Chapter 第一節: --- 香島中學的中國器樂活動 --- p.52 / Chapter 第二節: --- 香島中學的中國器樂人物 --- p.56 / Chapter 第三節: --- 香島中學校友的中國器樂活動與組織能力:以陳敏莊、邱岩生、黎漢明為例 --- p.65 / Chapter 第四節: --- 香島中學的中國器樂活動與香港中國器樂發展的關係 --- p.69 / Chapter 第五章: --- 結論 --- p.75 / 附錄一:香港中國器樂界的香島校友介紹 --- p.83 / 附錄二 :〈大寨紅花遍地開〉總譜(節錄) --- p.90 / 參考資料 --- p.94
|
42 |
我國國民中學國文科民族精神教育之研究蘇玉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國民中學國文科實施「民族精神教育」之現況。主要研究的問題如下:
一、瞭解國民中學國文教科書中有哪些民族精神類內容?
二、探討現行國民中學使用之國文新、舊教科書的民族精神類內容是否有差異?
三、瞭解國民中學民族精神教育的實施能否透過一些課外形式來達成?
四、探討國民中學國文教科書中之民族精神類內容選擇與編排是否恰當?
五、瞭解國民中學國文科教學是否有助於民族精神教育之實施?
六、探討國民中學國文科課程標準所訂定之民族精神教育目標是否需修正?
為明瞭上述問題,本研究運用了「內容分析法」與「問卷調查法」兩種研究方法(本研究第三章內容)。研究之流程如下:
一、經由「文獻探討」以瞭解「民族精神」之定義(本研究第二章內容)。
二、根據「民族精神」之定義,參閱相關研究,自行編製「國民中學新、舊版國文教科書內容分析主題類目表」,運用「內容分析法」,對國民中學現行使用的國文教科書進行「內容分析」,以明瞭屬於「民族精神」陶冶的課文有哪些?以及「民族精神」類內容,在國中教材中所佔的份量。(本研究第四章內容)
三、將經由內容分析所獲致的「民族精神」類內容,篩選出分析人員進行信度檢驗時,歸類〝最為一致〞且值得探討的課文,將其主要「精神陶冶」內容,配合國民中學實施民族精神教育之依據與目標;國民中學國文科實施民族精神之效能;國民中學實施民族精神教育之課外形式等問題,編製成「國民中學國文科民族精神教育調查問卷」,對國中國文教師與學生進行意見調查,藉以探討、改進現今國中國文科所實施的民族精神教育內容及方式(本研究第五章內容)。
經由上述的研究流程,所得到的結論與建議如下(本研究第六章內容):
一、 結論:
(一) 國民中學國文教科書中以「知識哲理類」內容最多,其次為「道德類」,而「民族精神類」內容為最少,且偏重於五、六兩冊。
(二) 現行國民中學使用之國文新、舊教科書的整體內容相當一致,而「民族精神類」內容也相當一致,均以培養愛鄉、愛國情操的「民族情感」類內容為主,但新教材教較重視「鄉土意識」類內容,而舊教材則偏重「愛國情操」類內容。
(三) 經新、舊教材內容分析,及比較過去國文教材內容可知:國文教科書中「民族精神類」內容所佔比率,有逐漸下降的趨勢。
(四) 國中師、生雖認同國旗、國歌作為國家象徵符號,但對現行唱國歌、升降旗儀式皆有所不滿。
(五) 國文教科書中之「民族精神類」內容,在「民族意識」、「民族情感」、「光復國土」、「民族自尊」等方面的內容選擇及編排方式,都有檢討改進之必要。
(六) 國文科實施民族精神教育教學具有相當大的效能。
(七) 國民中學國文科課程標準所訂定之民族精神教育教學目標,師生認同程度並不高。
二、建議
(一)民族精神教育之內容選擇與編排方面:
1.精神陶冶應動之以情,以抒情文內容為主要選擇。
2.鄉土教學應因地制宜,不宜在共同教材中強調。
3.精神陶冶內容應與學生身心成熟度配合。
4.加強教材中「憂患意識」類內容。
5.刪除易引起認知衝突的「光復國土」類內容。
6.在教科書中保留國父稱謂
(二)民族精神教育之實施方法與目標方面:
1.升降旗唱國歌之實施應因時制宜。
2.善用多媒體教學。
3.以國文科、國文教師為實施之重心。
4.協助教師掌握教學目標。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步驟與流程…………………………………………………3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民族精神教育之意義與內涵……………………………………………6
第二節 國中國文科實施民族精神教育之依據………………………………..19
第三節 國中國文科民族精神教育相關研究…………………………………..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36
第一節 內容分析法……………………………………………………………...36
第二節 問卷調查法……………………………………………………………...44
第四章 內容分析的結果與討論………………………………………………..51
第一節 七十四年版國文教科書之內容分析與討論………………………….51
第二節 八十三年版國文教科書之內容分析與討論………………………….74
第三節 七十四與八十三年版國文教科書內容之比較……………………….94
第四節 本章結語………………………………………………………………...98
第五章 問卷調查結果與討論…………………………………………………100
第一節 民族精神教育課外實施形式之意見反應…………………………...100
第二節 國文教材中民族意識內涵之意見反應……………………………...107
第三節 國文教材中民族情感內涵之意見反應……………………………...114
第四節 國文教材中光復國土內涵之意見反應.………………………………121
第五節 國文教材中民族自尊內涵之意見反應………………………………128
第六節 國文科實施民族精神教育之效能的意見反應………………………136
第七節 國文科民族精神教學目標之意見反應………………………………143
第八節 本章結語………………………………………………………………..15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53
第一節 結 論…………………………………………………………………..153
第二節 建 議…………………………………………………………………..158
參考文獻…………………………………………………………………………….163
附錄一:國民中學國文科民族精神教育教師調查問卷………………………..167
附錄二:國民中學國文科民族精神教育學生調查問卷………………………..169
|
43 |
國民中學組織結構、導師角色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 /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Role of Tutor's Stress, and Burnout張榮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一)現今國民中學組織結構及其實際運作情形。(二)國民中學組織結構對導師職業倦怠感受是否具有影響力。(三)國民中學導師背景變項對角色壓力的感受是否有相關性。(四)國民中學導師角色壓力是否對職業倦怠感受有所影響。(五)國民中學組織結構與導師角色壓力對職業倦怠的感受是否有交互作用。(六)國民中學導師背景變項對職業倦怠的感受是否有相關性。(七)國民中學組織結構、導師角色壓力、導師背景變項對職業倦怠的感受是否具有預測功能。
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自編「國民中學組織結構與導師工作狀況調查表」施測,問卷內容分為國民中學組織結構問卷、導師角色壓力問卷與職業倦怠問卷三個部分。受試者包括台北縣、桃園縣、新竹縣、新竹市等四縣市681位國民中學導師,問卷回收率93.9%,經統計分析,將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國民中學學校組織結構因學校規模、地區不同運作情形具有顯著差異。
(一)國民中學組織結構因學校規模不同在正式化、集中化、標準化、傳統化層面運作情形有顯著差異。
(二)國民中學組織結構因學校地區不同在專門化、集中化、標準化層面運作情形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國民中學組織結構正式化、集中化、專門化、標準化、傳統化程度在導師職業倦怠感受上具有顯著的差異。
三、國民中學導師背景變項(性別、年齡、年資、學歷、婚姻狀況、學校規模)在角色壓力上有顯著差異。
四、國民中學導師不同的角色模糊、角色過度負荷、角色衝突程度在職業倦怠感受上具有顯著的差異。
五、國民中學組織結構標準化、導師角色壓力(角色模糊、角色過度負荷)在個人成就感的感受上具有交互作用。
(一)當組織結構標準化程度越高、相對感受角色模糊程度會降低,個人成就感的感受越高;反之,角色模糊程度越高、相對組織結構標準化程度會降低,則個人成就感感受越低。
(二)當組織結構標準化程度越高、感受角色過度負荷程度會降低,個人成就感感受越高。
六、國民中學導師背景變項(性別、年齡、年資、學歷、婚姻狀況)在職業倦怠上有顯著差異。
七、國民中學組織結構、導師角色壓力、導師背景變項對職業倦怠各層面可以有效預測。
(一)在預測導師職業倦怠之無人情味、個人成就感層面以角色模糊最具預測力。
(二)在預測導師職業倦怠情緒耗竭層面以角色過度負荷最具預測力。
根據研究所得對教育機關、學校及導師的建議如下:
一、降低班級學生人數,改善教學環境,並建立公正客觀導師考核制度。
二、增加在職進修機會,提升導師專業知能。
三、改變校長領導方式,營造「專門化」、「標準化」、「正式化」學校組織結構。
四、提供更多溝通管道機會,讓導師參與校務發展計畫擬定及推展。
五、拓展導師社交層面,尋求各種社會支持系統,減低職業倦怠。
六、釐清導師職責,強化訓輔功能。
七、培養導師對職業倦怠的因應策略及能力,促進自我成長。 /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iscuss (1) the present junior high school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its practical operation conditions, (2) whether junior high school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having any influences on tutor's burnout, (3) if any relation betwee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utor's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their role stress, (4) if Junior high school tutor's role stress having any influence on burnout, (5) if there having any interaction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tutor's role stress towards burnout, (6) if there having any relationship between tutor's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burnout, and (7) if there any predicted fun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tutor's role stress towards burnout.
This research has used questionnaire research, based on “Junior high school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questionary of tutor's working conditions”, the content of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ing 3 sections, which are questions on junior high school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utor's role stress, and burnout. There are total of 681 junior high school tutors took part in this questionnaire research, they are from Taipei county, Tao Yuan county, Hsin Chu county, and Hsin Chu city, the questionnaire feedback rate is 93.9%, after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research result is described as following:
1.There is an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due to the size of the school, different operation in different areas:
a.Due to different size of Junior high school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ere is an obvious difference on formalization, centr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and traditionalism operational range.
b.Due to different regions of junior high school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ere is an obvious difference on specialization, centr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peration ranges.
2.The different level of junior high school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formalization, centralization, specialization, traditionalism has obvious differences on the experiences of tutor's burnout.
3.Junior high school tutor's background variables (sex, age, annual pay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marriage status, school size) have obvious difference on role stress.
4.The different levels of role ambiguity, role overload, role conflic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tutors have obvious differences on the experiences of burnout.
5.Junior high school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standardization and tutor's role stress (role ambiguity, role overload) have interaction with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a.When the level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standardization is higher, the level of role ambiguity is higher, vice versa, when the level of role ambiguity is higher, relatively the level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standardization will decrease and the experience of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will be lower.
b.When the level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standardization is higher, the level of role overload will decrease and experiences of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will increase.
6.Junior high school tutor's background variables (sex, age, annual pay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marriage status) have an obvious difference on occupational burnout.
7.Junior high school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utor's role stress, and tutor's background variables can be use in each range of burnout prediction.
a.In predicting the ranges of depersonalization,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of tutor's burnout, and the most predictable item is the role ambiguity.
b.In predicting the ranges of tutor's burnout, emotional exhaustion, and the most predictable item is the role overloa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es, schools, and tutors, there are some suggestions as following:
1.Reducing number of students in a class, improving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establish a fair and objective tutor's evaluation system.
2.Increasing the opportunity of on job trainings and promoting tutor's specialization knowledge and ability.
3.Changing the method of principal leadership to set up “speci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and “formalization” of school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4.Offering more opportunities of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allowing tutors who can involve in school development proposal and promotion.
5.Opening up tutor's social range, seeking for different social support system, and reducing burnout.
6.Verifying tutor's responsibilities and strengthening their assisting ability.
7. Educating tutors the responding strategies and abilities towards burnout and promoting self-grow up.
|
44 |
臺北市國中校長轉型領導、教師幸福感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 / A study on relationships among principal’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 teacher’s well-being and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in Taipei municipal junior high schools陳政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中校長轉型領導行為、教師幸福感受與學校創新經營之關係。研究目的有:
一、瞭解當前國中校長轉型領導、教師幸福感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現況。
二、探討國中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之關係。
三、探討教師幸福感與學校創新經營之關係。
四、探討國中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幸福感對於學校創新經營之間是
否有顯著影響力。
五、根據轉型領導、教師幸福感與學校創新經營的相關文獻與實證研究,提出可供相關教育行政機關、校長、學校與未來研究參考之建議。
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為主,以臺北市59所公立國民中學的教職人員為對象,共抽取30所學校,540位教職人員為受試者進行調查,並以改編之「校長轉型領導量表」、「國民中學教師幸福感量表」與「學校創新經營量表」進行施測,共回收496份,有效問卷為485份,問卷回收率為92 %,可用率為98 %。資料以SPSS/PC 17.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與討論,所得主要結論如下:
一、國中校長轉型領導層面以「激勵共成願景」最高,其次為「願景與承諾」與「尊重信任」、而「個別關懷」相對較低。
二、國中教師幸福感的表現以「樂觀表現」、「生活滿意」為最高,「工作成就」、「身心健康」相對較低。
三、學校創新經營方面,以「資訊科技」、「行政管理」與「課程與教學」創新經營較高,「知識分享」與「外部關係」創新經營相對較低。
四、兼任主任的教師知覺校長的轉型領導行為較高。
五、學校規模較小的教師知覺校長轉型領導和學校創新經營的程度
較高。
六、國中校長運用轉型領導有助於學校創新經營之實踐;其中轉型領導之「個別關懷」、「願景與承諾」、「親近融合」對於整體學校創新經營最具預測效果。
七、在教師幸福感方面,以「工作成就」與「身心健康」最有助於學校創新經營。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與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校長、學校、教師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
45 |
國中地理教師運用數位資源融入教學之研究 / A study on the integrating Digital Resources with geography teaching at junior high schools羅仕傑, Luo,Shih Jy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地理科教學所重視的空間概念與各類地理現象的演變,需以多元、生動、具體的呈現方式來進行教學,而數位資源所具有的各類圖片以及多媒體影音,正可以滿足地理教學的需求,且能增進教學成效與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因此數位資源的運用當為地理教師的重要課題。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中地理教師對於數位資源的資訊需求與資訊尋求行為,以及各類數位資源融入教學的運用現況與困難,並探討目前學校及圖書館網站能夠提供何種數位資源以支援地理教師進行數位資源融入教學。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99學年度之桃園縣公立國中地理教師為研究對象,發出220份問卷,實際回收問卷209份,有效問卷為206份,有效回收率為93.6%。問卷回收後則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與單因子變異數等加以分析。
研究發現地理教師資訊需求主要著重於補充課外相關資訊,其次則為充實個人知識。而在數位資源尋求行為方面,地理教師最常利用網路搜尋引擎進行數位資源搜尋,並以教學資源網站、學校與圖書館網站為輔。另外,資訊尋求行為則與年齡、任教年資、擔任職務、數位資源運用情形、教學風格等個人背景因素有顯著差異。
在教師運用數位資源融入教學的現況方面:地理教師認為氣候、地形與區域地理均適於以數位資源融入教學,而講述教學則是最常採用的教學策略。另外,多媒體影音檔與圖片檔為地理教師需求最高的檔案類型。在各類數位資源的運用方面,教育資源網站因缺乏多媒體影音資源而導致使用率偏低;數位典藏網站內容則因過於學術性,且部分圖文無法複製與利用,使用率亦不高。而網路影音分享平台的使用率雖然最高,但教師認為仍有需加強連線品質的問題;Wiki技術的運用度也相當高,但嫌互動性不足。
多媒體影音檔與圖片檔是地理教師最需要學校與圖書館網站提供的數位資源。而在學校與圖書館支援數位資源融入教學方面:目前所提供的數位資源是教學網站相關連結與網頁建置空間,檔案方面則是以教案文件檔為主,其次則為圖片檔與多媒體影音檔,但並不豐富,且主要為教學行政之用。
最後建議:一、教育主管機關宜加強教師資訊素養,推廣各類數位資源網站的使用。二、學校與圖書館網站:鼓勵教師利用校內網路空間進行教學之呈現,與對學生、家長、其他同仁之間的交流,並提供各方面之行政支援。三、國中地理教師須提升自身之資訊素養,熟悉數位資源之功能與特性,並將教學典範轉移成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因應資訊時代之潮流。
|
46 |
一種青春,兩個世界:跨越教育體制畢業生之質性研究 / One youth, two world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from a crossing broader's perspective, a student studied in a mainstream and an alternative school.謝雅君, Hsieh, Ya 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另類學校處於升學主義與考試中心的價值洪流中,不時地被添上許多莫須有的帽子,例如「另類學校畢業生沒有競爭力」、「另類學校是貴族學校」、「有問題的學生才需要另類教育」等罪名,這些問題必得由教育的主體─學生來發聲,根據他們的體驗與視角,來摘除上述種種對於另類教育的汙名。此外,為了探究不同體制的學校教育如何影響學生的自我形構,本研究嘗試以敘說研究的方式,來探究一位跨越教育體制畢業生的生命故事,從而瞭解其自我調適的歷程與自我形構的因素。自我形構是一個動態的未完成狀態,人的一生不斷的調整自我內在與外在環境至一個和諧的狀態,因此,外在環境對於自我形構的影響甚鉅,而對學生的自我形構而言,學校教育的環境便是一大重要場域。研究發現,開放自由的教育理念與方式培養學生建立較具正面與積極的自我圖像,而較保守封閉的教育理念與方式會使得學生對於自我圖像失去想像力空間,而創造性變得比較狹隘。藉由兩種教育體制的對照與激盪,不僅碰撞出教育本質之應然所在之處,同時也為另類教育學提供另一種論述基礎。
關鍵字:另類教育、全人中學、敘說探究、自我 / Alternative schools are usually misunderstood by people surrounded in the mainstream of credentialism, such as non-competitiveness, exclusive schools only for nobles or problem-maker students. In order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raised above, it should be spoken by the narrative of students who had studied in a mainstream school and an alternative school to get rid of rumors.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deliberate the process of the self construction of students in different educational system of schools. Self construction is an ongoing process, and people would adjust constantly between inner self and outside environment to achieve a status of harmony. Therefore, school environmen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laces for students. It finds that students grow positive self images easier in open and liberal school environments. On the contrary, students have lower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to their self images in conservative and closed school environments. The research is not only remind people what education is, but also provide a narrative for alternative schools.
Keywords: alternative school, Holistic school, narrative, self
|
47 |
臺北市立國民中學教師彰權益能之研究楊雅婷, Yang ,Ya-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於瞭解臺北市立國民中學教師彰權益能的現況,以及在不同背景變項之下,教師彰權益能情形的差異,並進一步釐清教師彰權與益能之間的關連性,探討教師彰權益能的作法,以作為學校辦學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以臺北市立59所國民中學,5804位合格教師為資料分析對象,從全部母體中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取39所學校為代表學校,再依不同學校規模抽取樣本數,總計發出1008份問卷,回收826份,有效樣本共計817份,可用率為98.91%;再就四種不同權能關係,以立意抽樣方式分別抽取2名進行訪問。問卷資料使用描述性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及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訪談資料則依據訪談錄音內容及筆記紀錄進行歸納整理,重點列出受訪教師對教師彰權益能的看法、經驗及建議。經研究結果發現:
一、臺北市立國民中學教師彰權益能現況呈現中上程度,「自我效能」向度最高,「參與決策」向度最低;惟「權能皆低」比例仍高達三分之一強。
二、在權能關係分佈上,男性、年齡越長、服務年資越久、擁有研究所以上學歷、兼任行政及進修時數越高之教師在「權能皆高」象限的人數比例越高。
三、在彰權益能的表現上,男性、擁有研究所以上學歷、兼任行政及一學年平均進修時數在五天以上之教師表現最佳;在年齡、教育界服務年資、是否加入教師會、學校規模及學校歷史變項上則無顯著差異。
四、彰權與益能間具有正相關。
五、教師個人、學校內部、學生學習態度、家長支持程度及社會價值觀念等因素會對教師彰權益能表現情形產生重要影響。
六、增進教師彰權益能的具體策略,可從教師個人本身、學校環境及社會環境等三大部分著手。
研究者根據文獻探討與研究結果發現,提出下列幾點建議:
一、重視教師彰權益能的觀念宣導及相關研習課程的安排,並鼓勵教師進修更高的學重視學校人力配置的問題,減輕教師工作負擔,建立行政人員輪調制度,以增加教師進修意願,讓教師有機會接觸不同行政工作。
三、鼓勵女性教師多參與校務,並協助解決教師子女托育問題。
四、正視教師權能剝奪的情形,增加教師參與校務決策的機會,重視教師表達之意見,賦予教師實質權能。
五、校長以專業領導者的角色,協助教師彰權益能的增長。
六、教師應體認教育專業的本質,積極扮演專業角色,並且培養正向思考、自我負責及反省的心理能力。
七、針對研究對象與研究變項提出建議,作為後續相關主題研究之參考。
|
48 |
新北市與桃園縣影響完全中學政策執行成效因素之比較研究 / A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Affecting Factors of Complete School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New Taipei City& Taoyuan County李玟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討影響新北市與桃園縣完全中學政策執行關鍵因素之比較,以文獻分析、深度訪談、現場觀察以及比較研究法為研究方法,欲探討下列問題:第一,新北市與桃園縣首長選定持續執行完全中學政策、或是將完全中學分治設校之考量為何;第二,探討新北市與桃園縣完全中學政策之執行成效以及利害關係人對於政策之看法;第三,在眾多影響執行成效之因素中,找出影響新北市與桃園縣完全中學政策執行成效最關鍵之因素,並針對兩縣市做一比較。
本論文之研究結果發現:第一,新北市與桃園縣持續設立完全中學之共同考量為成本效益、校地取得、以及首長施政績效,而決策者偏好對於新北市與桃園縣首長之決策有其重要性;此外,從已分治設校的完全中學之情形來看,桃園縣縣長考量到國、高中部分處不同校區、國中部班級數過多、桃園縣地理環境不利於完全中學之發展、受其他已分校的完全中學影響等因素,因而決定將完全中學拆成單獨的國中與高中。
第二,新北市與桃園縣之執行成效與所遇問題相似:兩縣市皆達到就近入學比例提高、延續特殊專長教育、均衡設校分布之成效。至於執行過程,則遇到行政人力不足以及國、高中教師形成兩派對立之問題;利害關係人之看法部分,由於國、高中教師之對立衝突,造成其對完全中學政策之不認同。家長與學生則相當肯定完全中學之部分執行成效,唯完全中學之缺點隨著時間漸漸浮現,影響了家長與學生對於選擇完全中學之意願。
第三,比較影響政策執行之關鍵因素(政策內容、配套措施、所需資源、政策制定單位以及政策執行單位)後,可得知新北市在設立完全中學初期即考量到上述因素對於成功辦學的重要性,並做一整體規劃,因此完全中學仍持續興辦中;桃園縣在上述因素之規劃相當不足,即使有新北市設置完全中學的成功經驗,亦無法完全套用,使得桃園縣完全中學在經營辦學上遠較新北市不順利,因而漸漸往分治設校的方向發展。
|
49 |
國民中學校長分散式領導與學校教育成效關係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stributed Leadership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 in Junior High Schools陳怡卉, Yi-Hui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民中學校長分散式領導與學校教育成效現況,並探討國民中學校長分散式領導對學校教育成效之影響。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自編「分散式領導量表」與「學校教育成效量表」,以八個縣市的公立國民中學正式教師為研究對象,並另外發送校長版問卷以求得校長基本資料。藉由專家效度審查與預試回收有效教師問卷173份,進行項目分析、一階驗證性分析、二階驗證性分析以及信度分析,以形成正式問卷。正式問卷發送1000份教師問卷和100份校長版問卷,回收有效教師問卷567份,回收率為56.7%。本研究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式,對回收資料進行分析。
本研究獲致之結論如下:
一、國民中學校長分散式領導實施現況,尚稱良好。
二、校長分散式領導目前最需加強的是學校「情境」文化部分。
三、校長分散式領導目前表現最好的前三項指標是「校長謙遜有禮」、「校長鼓勵團隊合作」、「校長有清楚的學校願景」。
四、校長分散式領導目前表現最差的三項指標是「本校教職員工勇於嘗試學校新事物」、「本校會依同仁的實際表現來評鑑教職員工的績效」、「本校針對表現不佳的同仁會給予改善建議」。
五、國民中學學校教育成效現況方面,教師部分尚稱良好,學生部分尚可。
六、國民中學學校教育成效,教師成效表現最好的是「教師信任」,最差的是「教師學習」。
七、國民中學學校教育成效方面,學生成效表現最好的是「學生教育機會均等」,最差是「學生學習」。
八、教師因「教師擔任職務」不同,知覺校長分散式領導有顯著差異。
九、教師因「教師性別、教師擔任職務」不同,知覺學校教育成效有顯著差異。
十、教師因「學校規模、校史、學校地區」不同,知覺校長分散式領導有顯著差異。
十一、教師因「學校規模、校史、學校地區」不同,知覺學校教育成效有顯著差異。
十二、教師因「校長性別、校長曾經主要任教領域」不同,知覺校長分散式領導有顯著差異。
十三、教師因「校長性別、校長年齡、校長最高教育程度、校長曾經主要任教領域」不同,知覺學校教育成效有顯著差異。
十四、分散式領導與學校教育成效(學生、教師),均有高度正相關。
十五、校長分散式領導可以有效的預測學校教育成效。
根據研究結果分別提出對教育行政機關、校長以及未來研究的建議如下: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 宜多辦理教育理念與教育革新議題的相關研習給教師進修。
(二) 舉辦分散式領導相關研習,鼓勵學校成員參與。
(三) 檢視校史達60年以上的學校之教師責任與教師信任。
(四) 建立更有效的學校成員績效評鑑機制。
(五) 加強鄉鎮地區的教育成效關注。
(六) 在學生教育機會均等的進步上,可以參考「導師」的建議。
二、對校長的建議
(一) 校長宜增加與學校成員的互動機會。
(二) 校長可以多鼓勵學校成員嘗試學校新事務。
(三) 學校宜建立更專業發展的回饋機制。
(四) 鼓勵教師主動研究與學習。
(五) 提升學生學習動機。
(六) 關心學生自我概念與具備優良公民美德的能力。
(七) 支持學校成員團隊合作。
三、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 研究對象:包括不同層級的校長、家長、學生對分散式領導的知覺均為 可能的研究對象。
(二) 研究工具:針對不同研究對象發展不同的問卷。
(三) 研究變項:家長背景亦為可行之研究變項。
(四) 研究方法:加入質性研究加以後續探討。
(五) 統計方法:探討更複雜的分散式領導與各種教育內涵的線性關係。 / The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distributed leadership for junior high principals and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to probe into the influences of the distributed leadership for junior high principal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education. In this study, I adopted the investigation method, self-prepare the “Distributed Leadership Scale”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Education Scale”, and took the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 formal teachers in 8 counties/cities as my research samples. Then, I additionally distributed questionnaires to principals for basic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expert review of validity and pretesting on 173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I conducted the item analysis, first order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second order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the reliability analysis to construct the formal questionnaires. Then, 1000 formal questionnaires were issued to the teachers and another 100 questionnaires were issued to the principals with 567 effective teacher questionnaires returned, i.e., 56.7% return rate. Also in this study, I analyzed the returned data by using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or one-way ANOV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or MANOVA), Pearson's correlation and simple linear regression and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The study concludes as follows:
1.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the distributed leadership for junior high principals was moderately good and what needs to be improved most is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part.
2. The top 3 indexes of the distributed leadership for junior high principals were that “the principal is civil”, that “the principal encourages teamwork”, and that “the principal has a clear vision for the school” while the bottom 3 indexes were that “the faculty staff at this school are brave to try new things”, that “the faculty at this school evaluate each other’s performance based on reality”, and that “the school recommend improvement to the underperforming staff.”
3. For the current status of effectiveness of junior school education, it was moderately good for teachers and above average for the students; Teachers performed best at “teacher trust” but worst at “teacher learning” while students performed best at “equal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but worse at “student learning.”
4. For teacher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distributed leadership for principals due to different “teachers positions”, “school size, history, and districts”, and “principal genders and main teaching fields in the past” while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nsciousnes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education due to different “teacher genders and positions” and “principal genders, ages, and the highest levels of education.”
5. There was a high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istributed leadership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education (both for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through the distributed leadership for principals, I could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educa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principal, and futur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 recommend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conduct more workshops concerning further educational believes and innovations for teachers, hold the distributed leadership, encourage school members to participate in relevant workshops, review teacher responsibility and trust at the 60-year-old or older schools, build a more effective school membe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chanism, enhance its focus on the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the rural areas, and refer to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entors” based on the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for the student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principals
I recommend the principals increase opportunities for school member interactions, encourage school members to try new things more, build a more professionally developed mechanism for the students, encourage the teachers to research and learn actively, promot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care about student self-concepts and virtues of citizens, and support teamwork at school.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 recommend the future research include different levels of principals, parents, elder siblings, and students, and their consciousness in distributed leadership in research objects, develop various questionnaires for various research objects in research instruments, include parents and elder siblings in feasible research variables, supplement with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further probe in research methods, and probe into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tributed leadership of more complexity and all kinds of educational contents in statistical methods.
|
50 |
臺北市國民中學人力資源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 /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 Taipei municipal junior high schools.鄭聿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民中學人力資源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之關係。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與問卷調查法,以臺北市公立國民中學教師為研究對象,研究者自編的「學校人力資源管理量表」、「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量表」為研究工具。本研究共計抽選452位教師為樣本對象,有效問卷353份,回收率78.09%。資料分析採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獲致主要結論如下:
一、臺北市國民中學人力資源管理現況為良好程度,以人力選用層面現況最
佳,依序為績效管理、訓練與發展、激勵與溝通。
二、臺北市國民中學創新經營效能表現為良好程度,以學生活動創新效能層面
表現最佳,依序為課程教學創新效能、校園環境創新效能、資源整合創新
效能、行政管理創新效能。
三、臺北市國民中學人力資源管理因學校所在地區不同而達顯著差異。
四、臺北市國民中學人力資源管理在性別、年齡、年資、擔任職務、學
歷、學校規模之不同則無差異。
五、臺北市國民中學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因不同年齡、學歷而達顯著差異,30歲
(含)以下、師大及一般大學(含學程班)較高。
六、臺北市國民中學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在性別、年資、擔任職務、學校
規模、學校所在地區之不同則無差異。
七、臺北市國民中學人力資源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具中高度正相
關。
依據上述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俾供教育行政機關、國民中學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Page generated in 0.03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