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中藥業的現代化 : 余仁生個案研究 =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nterprise : a case study of Eu Yan Sang吳黎純, 01 January 2005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12 |
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僧侶「修行」研究-以西藏江達縣宗南寺為例董凱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佛教「修行」是一句耳熟能詳的語詞,但是對於「修行」的概念卻一直是莫衷一是。本論文從佛教史的發展過程簡略探討修行的概念,並由西藏宗南寺僧侶,以及宗南寺最重要的轉世仁波切-宗南嘉楚仁波切的思想和佛教事業來研究佛教修行的概念,並且比較台灣漢傳佛教主流「人間佛教」的思想,重新賦予現代佛教「修行」的意義。
本論文除了緒論以及結論外,一共有六個章節。分別是第一章佛教「修行」概念的產生與演變,筆者試圖以資料分析的方式,從佛教的小乘、大乘、金剛乘演變及發展過程中,探討佛教「修行」的定義與概念,並從其中找出共通的修行觀念。第二章宗南寺的自然與人文背景,則是筆者深入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在西藏偏僻山區,拜訪實修為主的宗南寺,以田野調查的方式,訪查當地的自然人文背景及教派淵源、主要祖師及相關的重要人物,作為研究對象的自然及文化背景交代。第三章宗南寺僧侶背景及學習內容,除了介紹宗南寺的僧侶背景外,並對噶瑪噶舉派重要的修行法門「那洛六法」、「大手印」以及宗南寺特有的「耳傳傳承」內容,還有一般出家與在家都非常方便修行的「尼聶」或「紐聶」的修行方法略作介紹,章節最後藉由對長期閉關行者堪千仁波切的訪談與對話,作修行概念與閉關方式之探討,希望能瞭解噶瑪噶舉傳承的傳統「修行」概念。
第四章宗南寺覺姆在亞青寺的學習,則研究宗南寺出家女眾到寧瑪派寺廟亞青寺學習的情形,並藉此探討修行者對不同教派的教法學習,是否產生干擾或矛盾的影響。第五章從寺(山庫寺)的僧侶學習與UTBF(宗南聯合佛教基金會)組織,則是針對宗南嘉楚仁波切-宗南寺最重要的轉世仁波切,目前的佛行事業與修行觀念運用的關係研究。第六章現代文明與古老閉關方式的探討,則針對宗南嘉楚仁波切在現代文明與古老閉關方式的統整融合過程中,對「修行」所做的詮釋,並且參照目前台灣最主要的四大佛教團體關於「人間佛教」的精神加以探討,從而藉此找出佛教適合現代人的修行方式。
本文希望藉此相關研究,定義佛教「修行」概念,並提供現代人適合自己「修行」的觀點。
|
13 |
山地保留地利用管理研究--以南投縣仁愛鄉為個案分析林芳祺, LIN, FANG-G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為緒論。指出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為仁愛鄉現況簡介。分成自然、人文、生活、及生產環境四大部份,以明瞭本
鄉的發展現況。
第三章則深入探討保留地利用上現存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土地的超限使用,作物售
賣青苗的情形,農業教育的推廣,及經營貸款等四者,最後並試擬改善措施。
第四章則論及保留地管理執行上現存的幾個主要問題,如法令的體系內容、平地企業
的引進成效、土地轉租轉讓及入山管制的執行等四者,然後再提出改善辦法。
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包括本省三十個山地鄉平地化程度的分析,作為主管機關釐訂
放寬保留地政策的參考。
|
14 |
朱子理氣論在儒家形上體系中的定位問題陳佳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朱子理氣論在儒家形上體系中的定位問題」,是欲從解析朱子的理氣、太極、〈仁說〉、格物諸論,以衡定其於儒家形上學體系中的地位,並展示其說的特色與價值。
首先,對於朱子的理氣關係是否會造成「二元論」的問題,本文以為他的理與氣的是渾然一體,是二分卻非造成二元而不交通。而且,本文以為儒家的道德哲學即隱含著理氣二層的結構。以此,本文亦反對明代以來以羅整庵為首的「去實體化」的唯氣論思潮。
接著,對於朱子的太極為中心的宇宙論,本論文以為朱子是在描述一「即存有即活動」的「生生之理」。以此,即對牟宗三先生以「只存有而不活動」來詮釋朱子的「理」提出質疑。對此,本文以為朱子之所以反對言「太極便是動靜」,是在強調不可以動靜來規定太極,並非以太極本身不可動靜。
進而,本研究即指出朱子以「繼之者善」、「成之者性」,來詮釋太極的「陽動」、「陰靜」,且以其為「實理發出」至「實理內藏」,這實是在說太極之理的發用流行過程。而且,朱子把程伊川的「體用一源,顯微無間」形上學思維,應用於其太極宇宙論中,並詮釋為「體立而用行」、「先體而後用」,以及「由體達用」、「從微至著」,這即有一發用流行的意思,是以太極能呈用、顯現自身於萬事萬物之中而言。再者,朱子的「理一分殊」之說的「分」字,是有一「分出去」的動力義,即為太極之一理發用流行自身,而分殊為萬事萬物中各個太極的型態。所以,通過本文諸多論點,即能證明朱子是在強調有動力義的「生生之理」。而且,本文亦以為對於儒家哲學客觀面的生生義的掌握,是為朱子學於儒家形上體系中的最大貢獻。
在天人合一的問題方面,朱子的〈仁說〉思想實是把握了儒家哲學客觀面的「天道下貫為萬物之性」的型態,即符合於《易傳》的「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以及《中庸》的「天命之謂性」的義理,他的〈仁說〉即是為代表生生之理的天地之心,貫注成人心之「仁」的「天道下貫」的型態。但是,他卻不契於儒家哲學主觀面的逆覺本心的型態,故他無法走上孟子的「盡心、知性、知天」的型態,以及明道的「只心便是天」的主觀性道德形上學的進路。以此,他只能往客觀面的形上學路徑而行,而成就其「格物」工夫所開出的天人合一之境。
此即,他是從「即物窮理」的漸教工夫開始用功,再進入「豁然貫通」的心境,即可顯發一超越的形而上之知。如此,就能從窮格事事物物中的分殊之理,而漸漸地能默識「理一」之處的「統體之太極」。而且,從他詮釋孟子的「盡心、知性、知天」的話語中,可見出他的格物之功,著實能在「心靜理明」的心靈中,去貫通心、性、天,這就是朱子系統中的天人合一型態。
|
15 |
說唐家將小說之家/國想像及其承衍研究 / The study of the imagination flows from state to family in the novels of family of warriors for Tang Dynasty (說唐家將小說), and its inheritance李佩蓉, Lee, Pei-j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說唐家將小說包括《說唐後傳》、《說唐三傳》、《反唐演義》與《粉妝樓》四部小說。系列小說前承說唐系列小說,書寫題材由「君王」轉向「家將」,呈現了講史小說發展脈絡本身由「國」而「家」主題更迭的動態移轉過程。又說唐家將小說之題材於史有據,再依民間想像改編創想,承衍脈絡淵遠流長、橫跨古今,其間的家/國想像或合乎正統、或顛覆遊戲,形成官/民、虛/實等等多元對話空間。
論文第二章先討論「前之所承」,梳理小說成書之前,由官方史傳而至民間之平話、詞話、雜劇、傳奇等作品。民間說唱曲藝受官方史傳影響甚深,保持了系列小說國家宏偉敘述的「講史」特色;戲曲搬演深入民間,促成了「離家/榮歸」的情節結構,講史系統與民間戲曲的特色雜揉、交融於小說文本之中,形成說唐家將小說的獨特體質。
論文之第三、第四章進入核心論題,分從「情感關係」與「空間配置」探討小說文本之家/國想像,呼應影響家/國認同之血緣與地緣概念。第三章剖析小說中親子代際、男女性別與敵我陣營關係,發現看似穩固的倫理規範之下,其實隱藏了諸多不盡平靜的衝突與角力。第四章探察系列小說「家、國間遭到架空、戰場空間卻誇張膨脹」的空間配置情形。發現「寒窯」等破碎的家屋意象充斥文本,國朝空間更遭擠壓,只枯澀地擔負故事之間的串場任務;倒是邊境戰場含納各種家、國互動的情感因子,成為民間自掌定義、恣意戲耍的狂歡空間。
第五章再論「後之所衍」,以「個案研究」方式觀察臺灣戒嚴時期由楊麗花領銜主演之電視歌仔戲《薛剛》、二十一世紀初國光劇團創作之新編京劇《新編樊梨花》與本論文寫作當下於東森電視臺上映之電視連續劇《薛仁貴傳奇》三種現代承衍作品,探察系列小說進入現代之後,如何透過情節改編新詮改造家/國想像內涵,使更切合現代人的生命處境,故事持續傳講搬演。
第六章為總結,提出「完成承衍脈絡探討」、「深化家/國想像內涵」與「重估系列小說於小說發展史脈絡中的定位」等三項研究成果。 / The “Novels about family of warriors in Tang dynasty”(說唐家將小說) include “Shou Tang Hou Zhuan”(說唐後傳), ”Shuo Tang San Zhuan”(說唐三傳), “Fan Tang Yian Yi”(反唐演義), “Fen Zhuang Lou”(粉妝樓). Although those novels were combined with folk tales, they were also based on history facts. Thus, there are some opposite views in those novels, such as official vision verses folk culture, reality faces unreality. They inherit the “Novels about Tang dynasty”(說唐系列小說), but the subject matter transforms from the emperor to the family warriors, which reflects the theme transformation flow in history-based-novels. It leaves state and get closer to home.
Related texts before the novels have been composed were collated in chapter 2. We can see those stories appeared in folk art “Quyi” (曲藝) were deeply effected by official history story. History vision still remains. At the same time, some Chinese operas have formed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se novels, which is “leaving family/ coming home proudly”. Chinese opera and Quyi are two important sources of those novels we referred.
Relationship and space arrangement are discussed in chapter 3 and chapter 4 to analyze the imagination of state and of family in the novels. In the study of chapter 3, it seems that conflicts in the novels happen under a stable requirement of ethic. However, code of ethics are shown only in appearance. In chapter 4, we will find out that war spaces are almost overstated, while space of home and state are ignored.
Three case studies are put in Chapter 5. They have one thing in common: they are three modern works of art which inherits the series of novels. In Chapter 5, the study focus on how those novels has been revised to adapt nowadays culture.
The essay is trying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from the ” Novels of family warriors in Tang Dynasty”(說唐家將小說): further study to the heritage of tradition Chinese novels;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agination of family and state; revaluate the position of these novel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novels.
|
16 |
臺灣省臺南公私立仁愛之家老人社會支援網絡與生活適應之硏究. / Taiwan sheng Tainan gong si li ren ai zhi jia lao ren she hui zhi yuan wang luo yu sheng huo shi ying zhi yan jiu.January 1988 (has links)
手稿本, 複本據手稿本影印. / Thesis (M.A.)--香港中文大學, 1988. / 林娟芬. / Shou gao ben, fu ben ju shou gao ben ying yin.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eaves 278-301). / Thesis (M.A.)--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1988. / 致謝 --- p.i / 論文摘要 --- p.iii / 目錄 --- p.viii / 表次 --- p.xiv / Chapter 第一章 --- 緒論 --- p.1 / Chapter 第一節 --- 研究意義及其重要性 --- p.8 / Chapter 第二節 --- 研究問題背景 --- p.15 / Chapter 第三節 --- 報告撰寫之計畫 --- p.30 / Chapter 第二章 --- 文獻探討(一)── 社會支援網路與生活適應的理論和概念 --- p.33 / Chapter 第一節 --- 社會支援網路的理論與概念 --- p.33 / Chapter 第二節 --- 生活適應的理論與概念 --- p.44 / Chapter 第三章 --- 文獻探討(二)──社會支援網路與老年人生活適應之有關研究報告 --- p.62 / 總結 --- p.84 / Chapter 第四章 --- 研究方法 --- p.89 / Chapter 第一節 --- 研究問題 --- p.89 / Chapter 第二節 --- 名詞之操作性定義與研究變項的測量 --- p.93 / Chapter 第三節 --- 研究設計 --- p.101 / Chapter 第四節 --- 研究母體、樣本與資料收集 --- p.103 / Chapter 第五節 --- 研究限制 --- p.112 / Chapter 第五章 --- 研究結果(一)── 研究對象的基本特性 --- p.118 / Chapter 第一節 --- 個人資料 --- p.119 / Chapter 第二節 --- 老年人入住敬老所之前的基本資料特徵 --- p.127 / Chapter 第三節 --- 老年人的健康狀況與行動能力 --- p.143 / 總結 --- p.148 / Chapter 第六章 --- 研究結果(二)──研究對象的社會支援網路 --- p.150 / Chapter 第一節 --- 仁愛之家老年人的正式社會支援網路情況 --- p.151 / Chapter 第二節 --- 仁愛之家老年人的非正式社會支援網路中的家人、親戚及所外朋友之情況 --- p.165 / Chapter 第三節 --- 老年人與非正式社會支援網路中的所內院友及知己朋友交往之情況 --- p.183 / Chapter 第四節 --- 老年人對社會支援網路的看法與感受 --- p.190 / 總結 --- p.204 / Chapter 第七章 --- 研究結果(三)── 研究對象的生活適應及其與社會支援網路之關係 --- p.207 / Chapter 第一節 --- 仁愛之家老年人的生活適應之情況 --- p.209 / Chapter 第二節 --- 老年人的基本特性與生活適應之關係 --- p.224 / Chapter 第三節 --- 社會支援網路與老年人生活適應之關係 --- p.230 / 總結 --- p.245 / Chapter 第八章 --- 摘要、討論與具體建議 --- p.248 / 參考書目 --- p.278 / Chapter 附錄表一 --- 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分佈表 --- p.302 / Chapter 附錄表二 --- 老年人的生活滿意指標LSI --- p.303 / Chapter 附錄表三 --- 老年人在生活環境的體驗與感受分佈表 --- p.306 / Chapter 附錄 --- 老年人之社會支援網路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問卷 --- p.307
|
17 |
北伐時期國民政府外交政策與對外關係 / The foreign policy and external relationship of national govern- ment during 1921-1931陳湘芬, Chen, Hsiang 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以將國民政府視為革命新政權之假設為論述基礎,試圖對北伐階段的歷史進行更清楚的分析。首先列入討論的是革命政權,或謂新政府的行為模式探討。其中包括:革命的意義及發生背景、革命政權決策的產出及新政府之外交取向,末了再以上述理論基礎為根據,闡明國民政府之革命政權本質。以後論述內容均以國民政府此一特質為分析要點。在第三章中將影響國民政府外交決策的外部因素做一分析,首先提到的是自辛亥革命以來的國內局勢及國民黨發展空間之背景,接著對談到國民黨與英、美、日三國的關係,進一步則對影響北伐時期國府甚鉅的聯俄容共政策有所說明,蘇聯對國民政府而言,有著根本內在的影響,而英、美、日三國則左右著廢除不平等條約談判。第四章則述及國府內部的決策考量,例如:排外運動之風起雲湧、南北對峙的時代背景及國民黨內分裂狀況對決策產出之影響。除此之外,執行政策者如陳友仁、伍朝樞及王正廷三人本身的考慮亦為決策重點。分別提及影響決策制定的外在環境與內在因素後,將提出幾件較為人注意的對外交涉個案,以佐證上述之分析,租界之收回、關稅自主及治外法權之撤廢是論述重點,不過基因於五卅慘案和南京事件分別亦帶有群眾外交之始末意義,因此也附帶一提。而在結論中將對所謂「革命外交」之意義重新審定,進而對整個外交成果做一回顧。
|
18 |
納博科夫作品《盧仁的防守》中的西洋棋主題 / Тема шахмат в произведении В. В. Набокова «Защита Лужина»張芸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19 |
日治時期在中國的臺灣醫師(1895-1945) / Taiwanese physicians in China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1895-1945陳力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日治時期的「醫師」是新興的領導階層,醫師取得執照後其專業即受到保障。總督府對於開業醫師能夠干涉的部份較為有限,醫師的高收入與身份的獨特性,對於身處差別統治之下的臺灣人而言,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不過即便是醫師,也無法完全擺脫殖民統治的差別待遇;臺灣島內的習醫機會僧多粥少,有意習醫的臺灣人只能負笈海外,另一方面,總督府訂定的醫療規範,對部分的臺灣醫師產生排擠作用,在臺灣無法取得執照的醫師,前往規定較寬鬆的海外,也是開拓新天地的機會。
對於日本帝國而言,鄰近的中國始終是向外擴張的重要目標,同時也是日治時期的臺灣人前往海外的主要目的地。由於醫療是日本帝國自我粉飾的重要手段,前往中國的臺灣醫師,可以視為帝國人才周流(circluation)的一種表現。
本文所要處理的課題,乃是以日治時期在中國的臺灣醫師作為對象,探討日本帝國的發展,以及臺灣人的原鄉、人際網絡,如何影響臺灣醫師的流動?其階段性變化與區位差異性為何?
本文首先探討總督府衛生政策與醫師的關係,以及總督府開辦醫事教育與臺灣醫師的養成過程,呈現殖民地臺灣衛生改造與臺灣醫師養成的相關性。其次以日本在華醫療事業作為討論的對象,探討同仁會、博愛會的活動如何影響臺灣醫師流動。最後探討臺灣醫師受到1930年代日本向外擴張的影響,在滿洲國、佔領地的發展情況以及戰後的流動與困境。
由本文的討論可知,日治時期臺灣人的行醫與習醫,受到島內與島外因素的影響,在華南、華中、華北、滿洲地區呈現區位性差異。另外,戰爭與醫學院校的成立,則是造成階段性變化的因素。其中,島內因素有三,為總督府的衛生政策、教育政策、對岸政策;島外因素有四,為習醫機會、行醫機會、日本大陸政策、臺灣人特殊身分與人際網絡。
總之,影響臺灣人前往中國習醫、行醫的背後原因以及分布形態的階段性變化,是殖民地差別性、日本帝國大陸政策、臺灣人際網絡、區位因素等所交錯影響的結果。
|
20 |
當代新儒家論基督敎. / Contemporary neo-confucisn's views on christianity / Dang dai xin Ru jia lun Jidu jiao.January 1999 (has links)
吳汝林. / 論文 (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 1999. / 參考文獻 (leaves 149-158). / 附中英文摘要. / Wu Rulin. / Lun wen (zhe xue shuo shi)-- 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1999. / Can kao wen xian (leaves 149-158). / Fu Zhong Ying wen zhai yao. / Chapter 第一章 --- 導論 --- p.1 / Chapter 一. --- 本文的研究動機及研究範圍 / Chapter 二. --- 本文之目的 / Chapter 三. --- 本文的架構及大綱 / Chapter 四. --- 困難與限制及本文所選用的資料 / Chapter 第二章 --- 何謂「當代新儒家」? --- p.11 / Chapter 第三章 --- 當代新儒家論基督教--牟宗三教授觀點的探究 --- p.15 / Chapter 一. --- 個人小傳及其主要代表著作 / Chapter 二. --- 牟宗三論基督教觀點的述要 / Chapter 三. --- 小結 / Chapter 第四章 --- 當代新儒家論基督教--蔡仁厚教授觀點的探究 --- p.39 / Chapter 一. --- 個人小傳及其主要代表著作 / Chapter 二. --- 蔡仁厚論基督教觀點的述要 / Chapter 三. --- 小結 / Chapter 第五章 --- 當代新儒家論基督教--劉述先教授觀點的探究 --- p.61 / Chapter 一. --- 個人小傳及其主要代表著作 / Chapter 二. --- 劉述先論基督教觀點的述要 / Chapter 三. --- 小結 / Chapter 第六章 --- 當代新儒家論基督教--杜維明教授觀點的探究 --- p.84 / Chapter 一. --- 個人小傳及其主要代表著作 / Chapter 二. --- 杜維明論基督教觀點的述要 / Chapter 三. --- 小結 / Chapter 第七章 --- 相關課題的採討 --- p.106 / Chapter 一. --- 儒家是否「宗教」? / Chapter 二. --- 有關儒家之「超越而內在」天道與基督教之 「超越而外在」上帝的初探 / Chapter 三. --- 基督教學者如何去回應「當代新儒家」對基 督教所提出之問題與挑戰? / Chapter 第八章 --- 結論 --- p.146 / 主要參考書目 --- p.149
|
Page generated in 0.028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