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國立大學預算制度變革之分析高明裕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國立大學預算制度,從過去公務預算時期政府「全額補助」,到目前校務基金預算制度下政府「部分負擔」,歷經極大的變革。什麼樣的壓力導致這樣的變革?變革的結果如何?本研究嘗試利用制度經濟學財產權和交易成本的分析架構,分析台灣國立大學從公務預算制度到校務基金預算制度,制度變革的過程及其成果。
首先,經由探究政府遷台之後,高等教育法規的重要沿革及教育政策的演進,建構出形塑整個高等教育發展的正式和非正式規則:從正式規則觀之,面臨外在環境的壓力,高等教育法規不斷地修正或制定;從非正式規則觀之,「經濟性的再製功能」與「意識型態方面的再製功能」,長久以來主導整個高等教育政策的演進。
對於整個外部環境脈絡有所瞭解之後,本研究進一步從「財產權」及「交易成本」的觀點切入。從財產權三要素(排他、可移轉、憲法的保證)觀之,公務預算制度下國立大學的經費特性均不符合,校務基金預算制度下則明顯較為契合,過去對於公務預算制度下經費使用的質疑,由此可得到新的詮釋觀點。從「交易成本」的角度觀之,本研究比較國立大學預算制度變革前後,國立大學運作成本(包括監督和管理成本)及制度變革成本(主要為設立成本及利益團體互動成本),發現採行校務基金預算制度之下,甚為可觀的交易成本在進行績效評估時,相當程度地被忽略了,這樣的忽視會造成在評估新制度的績效時的過度高估。
透過國立大學「財源結構」及「相關教育品質」的統計分析,證實在校務基金實施之後,國立大學的財源結構確實產生了顯著的改變,「多元、彈性、自主」的目標有所達成。然而這樣的成果付出怎樣的代價?相關的教育品質並不全然正面回應,也就是說,目標的達成很可能是以品質的犧牲為代價,本研究認為,這樣的後果相當程度是忽視交易成本所致。
本研究從制度經濟學的分析架構,檢視我國國立大學預算制度變革的過程及成果,雖然在分析中未能賦予交易成本一個「真正的數值」,藉由突顯交易成本的具體存在,彰顯在評估制度變革的成果時,交易成本扮演的重要性,以及忽視交易成本可能造成過度樂觀的後果。
|
Page generated in 0.034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