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台灣機能服飾的機會與挑戰—以TRAVELER為例 / The Chances and Challenges of Taiwan Functional Clothes - Case Study of TRAVELER吳為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紡織業自1950年代開始發展,歷經多次轉型,至今以高機能性的科技布料及成衣技術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時也在台灣出口上扮演重要角色,不過這些領導廠商在紡織產業鏈中皆位於中、上游位置,獨缺最下游的品牌零售。為探究原因,本研究選擇戶外休閒機能服飾作為探討對象,戶外休閒機能服飾與一般時裝不同,消費者選購時的考量因素主要為服飾本身的功能性,其次才是外觀設計,如此一來可以將「設計不足」這個大家已知的弱勢排除,從另外角度來檢視台灣服飾品牌的機會與挑戰。
本研究以個案研究法作為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為台灣品牌TRAVELER,TRAVELER成立至今25年,期間曾因為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經營策略,企圖在市場上創造差異化並找出利基點。在個案公司分析上,運用邱志聖 (2001)提出的策略行銷分析架構,從四個成本角度來檢視個案公司的策略及背後的意涵。針對個案公司,本研究有幾點結論建議歸納如下:
1. 清楚的目標客群選擇是產品設計的基礎。廠商進行產品規劃設計時並不是越多越好,必須真正擊中目標客群的「痛點」才會有正面效益。
2. 行銷組合策略務必一致。以機能服飾為例,因其專業功能性較一般服飾複雜,若有一致且符合品牌形象的行銷策略可以降低消費者選購時的交易成本。
3. 透過制度建立,降低買者疑慮。降低消費者疑慮可以提升其再購的可能性。
4. 培養忠誠顧客。善用社群媒介進行口碑行銷,讓忠誠顧客為產品背書。
|
2 |
商業方法專利適格性研究:從美國Alice v. CLS Bank及其後續出發 / From Alice v. CLS Bank to Patent Eligibility: Trend and Development郭彥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資訊科技與知識經濟緊密結合的新時代,網際網路發達與電子商務普及使得「電子化」當道的商業方法發明成為專利申請的新趨勢。尤其是美國在1990年代末期正式承認商業方法是可專利標的之後,原本就是資訊科技龍頭與全球貿易大國的美國,也因此成為商業方法專利的「新樂園」。 電子商務業者紛紛搶進,積極申請並取得美國的商業方法專利。相較於歐洲直接排除商業方法的可專利性,美國是公認對商業方法專利審查寬鬆的國家。然而,這樣的專利政策也使得美國商業方法專利的品質良莠不齊,進而引發許多專利爭議的訴訟案件。2014年的Alice案可謂美國商業方法專利的分水嶺,美國最高法院藉此宣告商業方法專利寬鬆政策的終結,並將專利適格性作為嚴格審查可專利性的首要門檻。
為深入了解美國商業方法專利的來龍去脈與未來趨勢,本論文首先回顧美國歷年具有指標性的商業方法專利案件,接著探討Alice案後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對專利適格性的法律見解。藉由檢視美國專利商標局頒佈的最新審查基準,以及分析美國發明法針對商業方法專利施行的新措施,本研究發現:一、雖然商業方法仍是美國法定可專利標的,但這個資格認定只是取得進入專利審查的入場券,還必須進一步檢視其專利適格性,才能確定系爭商業方法是法定專利適格標的。二、最高法院在Alice案立下的「兩步驟分析架構」是專利適格性的最高判斷標準。這個標準不但提高專利審查門檻,更將判斷核心聚焦在「科技技術」。三、美國專利商標局據此修改最新審查基準,使得行政審查的判斷準則與司法齊步,將「兩部分析方法」當作可專利性審查的第一道防線。四、發明法案推行「涵蓋商業方法專利複查程序」,是快速有效篩選品質不良之商業方法專利的最佳訴訟途徑。
如今美國已形成立法、司法與行政三方同步嚴格把關商業方法專利的態勢。審視此次美國專利政策的轉變,不但將商業方法專利的審查門檻提高,也順勢讓專利政策回歸專利追求實用技術的立法初衷。有鑒於此,對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為產業升級的臺灣,無論是產業界或是政府相關單位來說,都有必要關注並積極跟上這次全球專利政策風向的轉變!
|
3 |
產業結構、廠商行為與企業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台灣資訊電子業為例郭中洲, GUO,ZHONG-ZHO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本論文根據產業經濟學者Edward S.Mason與Joe S.Bain等人,所提出的「產業組
織分析架構」:
建立本論文根本架構:
(二)本論文的研究範圍以台灣股票上市公司為限。以公司的會計查核報告書的財務資
料為主,收集其營業凈額、營業成本、廣告費、租金支出、純益率……等資料,並另
外收集產業結構資料。
(三)本論文的研究方法,首先將上列資料歸類於ヾ產業結構ゝ廠商行為ゞ企業績效等
三部份。其次利用電腦進行迴歸分析,根據結果來觀察三部份資料間的因果性關係。
最後提出研究結論。
(四)本論文的目的,希望能對台灣幾種產業作個概略性的分析,並以實證的結果與傳
統產業組織理論作印證,期所提出之結論能提供台灣企業之經營者作為參考。
|
4 |
FMCG產業品牌建構成功關鍵因素探討 -以A居家生活用品廠商為例 / Successful Factor of Brand Construction for FMCG Industry鄧弼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FMCG快速移動消費性產品泛指商品使用週期較短、產品消費速度較快、消費者需要不斷重複購買的產品,由於消費者對此種產品的涉入程度低、認知品牌間產品特性差異不大,為了提高市佔率,企業常會以品牌價值創造做為行銷要點,因此,本研究主要依據邱志聖教授所提出的「4C策略行銷分析架構」,就FMCG買方面對品牌廠商所投入的行銷組合的價值評估,與賣方在交易過程獲得品牌權益累積的作法,以雙方所投入的四種成本:外顯單位效益成本 (C1)、資訊搜尋成本(C2)、道德危機成本(C3) 以及專屬陷入成本(C4) ,找出品牌發展與建構的成功關鍵因素。
採用居家領導品牌案例並針對產品生命週期的產品導入期、成長期等品牌建構、發展時期進行成功因素分析,發現:
1.就產品導入、品牌建構期:
品牌建構的基礎是商品,品牌廠商必須確保消費者獲得與品牌承諾一致的C1商品品質與效益,產品的開發策略也必須聚焦於產品本身的關鍵技術或者利基開發滿足各種消費者需求,且能不斷提升與累積其使用產品總效益的產品組合延伸,再透過有效的C2投資,建議採用中央路徑直接溝通品牌的商品獨特利益,並採用整合性的行銷傳播媒體傳遞一致的商品訊息與品牌形象,建立一致清楚的品牌內涵並系統性的累積品牌資產。品牌建構的過程必須在商品上市前即對於可能的C3成本建立有效的管控做法與危機處理機制,而持續透過與買者C1效益連結為品牌商品的專屬資產,透過C2活動建立的品牌印象累積品牌專屬資產C4,建立品牌忠誠。
2.就產品成長、品牌發展期:
維持品牌商品的穩定產品品質與運用關鍵技術進入新區隔市場或者產品線延伸都是持續降低消費者外顯單位效益成本C1的有效做法,再透過活用不同的溝通通路與新興科技整合傳遞一致的定位與商品、品牌訊息,降低消費者C2並持續累積品牌C1效益訊息傳遞進而建立品牌的專屬資產C4。品牌發展階段C3的管理控制作業甚或危機處理致關重要,所提及穩定的C1產品品質、透過C2建立C4品牌信任感、面對品牌競爭的C2回應操作都是控制或降低道德危機成本C3的關鍵因素。自品牌建構期到發展期必須定義清楚與系統性的累積消費者對於該品牌的技術方案產品效益、品牌印象偏好等品牌的專屬陷入成本C4,持續的追蹤與運用C4創造更深厚的品牌資產,產生態度與行為的忠誠,促使品牌永續的發展。
|
5 |
行動支付之策略行銷分析:以微信支付、LINE Pay為例 / Strategic Marketing Analysis in Mobile Payment: The Cases of WeChat Pay and LINE Pay續嘉揚, Hsu, Chia Y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科技不斷地進步與網際網路的日益普及,消費者手中的智慧型手機似乎早已不限用於傳統的通話功能。作者在十幾年前就曾幻想過,如果將來出門在外身上可以只攜帶一支手機,那該有多好。沒想到當初天真爛漫的想像,轉眼幾年後便已幾乎實現。隨著相機、手電筒、地圖、筆記本、隨身聽……等等逐一被我們放進智慧型手機裡,手機已經不再只是手機。而近年來大眾開始把「錢」放進手機,許多企業也紛紛推出「結合手機與錢」這種概念的各式產品與服務。當供給端與需求端都已出現時,行動支付產業就此產生。
行動支付有許多應用與模式,本研究主要針對兩個以即時通訊應用程式為初始業務的案例―微信以及LINE進行探討。兩家案例公司都是在原有業務成長至一定規模後,開始發展新興行動支付業務,分別為:微信發展微信支付,LINE發展LINE Pay。本研究不僅透過資料瞭解這兩個案例之發展歷程、營運模式以及現況;同時藉由策略行銷4C理論架構,逐步分析這兩個案例是如何各自處理交換關係中的四個成本。
研究結果發現,歷經了差不多的光陰,兩個案例所呈現出的現況卻是天壤之別。儘管兩者因為政治環境、市場規模,以及所面對之消費者習慣上的差異,導致經營成效有所落差。不過排除這些先天因素,微信支付相較於LINE Pay,確實於各階段將4C策略執行地更加完善,並因此推動4C良性循環。LINE Pay本身對於4C架構仍有許多進步空間,本研究最終建議LINE Pay可以參考微信支付部分作法,並針對台灣市場適度調整,期許LINE Pay能順利啟動4C良性循環,為自己創造長期競爭優勢。 / With the advances of technology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 nowadays smartphones can perform several functions besides communication (e.g., camera, flashlight, map, notebook, Walkman). Moreover, people begin “putting” the money on their smartphones in recent years. Many corporations have also launched new products or services featur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bile phone and money. As the growth of both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market, the mobile payment industry has gradually formed.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application and models in the mobile payment industry. This thesis concentrates the attention on two instant messaging companies―WeChat and LINE. Both companies began expanding mobile payment business―WeChat Pay and LINE Pay―after their original business grew mature. This thesis not only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business models of two companies, but also uses the 4C analysis framework to analyze how they dealt with the four transaction cost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operating results of WeChat Pay and LINE Pay are very different.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LINE Pay to grow. Although WeChat Pay and LINE Pay face quite distinct political environment, market size, and consumers, the thesis suggests that LINE pay can refer to th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WeChat Pay, and make some adjustments so as to successfully create the positive 4C cycle and long-term competitive advantage.
|
6 |
韓非激勵管理思想之研究陳惠華, Chen, Hui-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首先說明研究之旨趣、範圍與方法架構。其次就中、西管理思想之梗
概 (即意涵、派別及演進情形) 作分別之探討與說明。
第二章:激勵管理學說概論。本章旨在說明激勵管理之本質,並介紹各種激勵管理之
理論,最後並嘗試作一整合工夫,建立激勵管理的分析模式。
第三章:韓非行狀及其思想之蘊成。本章點出韓非思想之建立,乃有其時代背景與個
人特質之因素所致成,並就其思想之淵源(分為三晉法家之傳統淵源及先秦諸子之學
派淵源)說明其蘊育之過程。
第四章:韓非激勵管理思想之體系建立。本章首先建立其體系分析架構,次由演化的
歷史觀、自利的人性論、功利的價值觀說明其理論根基;再論其內涵法、勢、術三者
之性能及其實際之應用;最後探討法、勢、術三者之整合關係,而完成其整個體系建
立之分析。
第五章:結論。此章擬由人性論之探討,及韓非思想與西方激勵管理思想之比較(尤
重與西人馬基準術論之比較),而對其激勵管理思想作整體之檢討與評估,以期使韓
非思想對現代激勵管理所具有之意義得以表露和有所助益。
|
7 |
建構品牌權益模型,以策略行銷分析架構為基礎陳威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產業環境的改變,製造業的附加價值越來越低,品牌已經是繼品質之後,成為提升產品附加價值之關鍵。也因此,品牌的建立成為台灣產、官、學界十分重視的課題。學術界和實務界對於品牌的建立,與品牌權益的解釋眾多紛紜,然而這些品牌權益模型涵蓋的構面都不太一樣,且品牌權益的建構順序也不相同。本研究目的是整合各品牌權益的模型,建立一個完整而周延的品牌權益構面,並發展有學理基礎的品牌權益建構順序。
本研究收集學術界及實務界普遍在運用的品牌權益模型,以邱志聖(2006)提出的策略行銷分析架構,以及交易成本的觀念為出發點,整合其他的品牌權益建構模型。並且提出「品牌外顯效益」構面,補足策略行銷分析架構在建構品牌權益的不足之處。研究提出品牌權益的構面包含有:上市後外顯單位效益成本、品牌外顯效益、資訊搜尋成本、道德危機成本以及專屬陷入成本。並以Roger(1962)提出的創新決策過程為理論基礎,建立本研究的品牌權益模型建構順序。
本研究提出品牌權益的建構順序,應該是在新品牌上市前,1. 先從降低外顯單位效益成本開始。而新品牌上市之後,2. 應逐步降低買者資訊搜尋成本,3. 建立品牌外顯效益,4. 降低買者道德危機成本,5. 降低買者專屬陷入成本,6. 跟買者建立專屬資產。企業應按照上述順序建立品牌權益,可以讓投入的行銷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
研究選擇5個不同產業(家具、電腦、鞋、飲料、通訊)的知名品牌(IKEA、Acer、NIKE、可口可樂、NOKIA),收集各知名品牌建立時採行的行銷活動,以本研究建立的品牌權益模型來作分析。研究發現各知名品牌,皆按照本研究提出的建立順序建構品牌,證實本研究提出的品牌權益模型具有廣泛的適用性。
|
8 |
台灣唱片產業之研究:主流與非主流之比較分析曾裕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唱片工業在1997年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唱片總銷售金額達新台幣123億元。可是從1998年開始,台灣唱片工業景氣急轉直下,每年的成長率至少都在-10%以上,到了2007年,整體唱片銷售總額已掉到新台幣19億元,幾乎已是十年前的六分之一。很多唱片業界的人士都怪罪數位音樂的流通,導致盜版橫行,沒有消費者願意花錢支持正版專輯,使得主流唱片市場一落千丈,可是反觀國內以獨立音樂為號召的三大音樂祭,每年參與人數皆逐年上升,尤其是野台開唱去年一舉將票價提升近一倍,但人數不減反增,三天的活動累計突破十二萬人次,雖無直接的證據證實以往聆聽主流音樂的消費者漸漸轉向獨立音樂的陣營,可是強調「真誠」與「創新」的獨立音樂,逐漸擄獲消費者的心卻是不爭的事實。
Simon Frith認為:「音樂已經變成一種商品,想要賺錢得不斷適應新的科技,這兩樣事情形塑了通俗音樂產業的面貌。」,此話明確指出,唱片工業除了得面對科技的進步,音樂的本質也相當重要。但台灣主流唱片公司一昧卸責怪罪mp3所造成的衝擊,卻忽略除了科技以外的問題。因此唯有透過完整性的產業分析,將國內主流與獨立音樂分別比較探討,才能真正的釐清國內唱片工業問題之所在。
時至今日,跨國唱片公司以裁員、縮編因應市場的轉變,許多本土中小型的主流唱片公司應運而生紛紛轉向大陸市場,獨立音樂透過網路社群的集結,蓄積龐大的力量,正逐漸解構跨國唱片公司所建構的市場規則。台灣唱片工業將會再起,網路霈然莫之能禦的力量,將使台灣富有生命力的「新音樂」推向市場。 / The Taiwan popular music industry reached the high peak in 1997 without precedent history that the total output value was NT dollar twelve billion. But from 1998, the Taiwan popular music industry had a quick and decisive turn of events for the worse. Until 2007 the total output value was about NT dollar two billion that is almost the one sixth of ten years ago. Many people in this industry have blamed the digital music for the sluggish market. But, by contrast,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people joining the three most famous indie-music festivals, especially Formoz Festival 2007. Although It raised the ticket price to two times, the total entrance people reached one hundred-twenty thousand. Even though there is no direct evidence that the most of customers listening pop music turn to indie music, in fact, the indie music that highlights “honest” and “innovative” gradually attract many customers.
Simon Frith said: “pop music as we know it now has been shaped by the problems of making music a commodity and the challenges of adapting money-making practices to changing technologies.” This paragraph indicates that technology is very important to music industry. Besides, the innate character of music is also more important. Therefore, I think that if we want to understand what the problems with, we must take the macroscopic method to analysis this industry.
However, the international recording companies have been in droves to lay off employees in order to the sluggish market coming. There are many small or medium major recording companies being formed and turning to China market. And then, many indie music companies use internet to cluster together for store up strength to deconstruct the rule that the international recording companies formulated.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will improve the “new music” to the market, and the Taiwan popular music industries will revival.
|
9 |
新制度理論之研究-以瑠公農田水利會為例 / A Case Study of Liou-Gong Irrigation Association謝偉智, Shie, Wei J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來公共行政學術與實務朝向多元的發展與範圍的擴大,就前者而言,學術上的多元雖引起學科認同危機的疑慮,卻開啟了學派與科際交流的大門,為行政學術注入活水,也為理性論辯提供制度性的基礎;就後者而言,在有效治理與解決社會問題的要求下,政府必需尋求非政府部門組織與行動者的合作以共同承擔公共責任。另方面,在經過行為主義的浪潮後,社會科學界再度對「制度」(institutions)在人類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重新審視,這主要表現在「制度」界定並影響社會互動的過程及結果。這股研究風潮在「新制度理論」(new institution)的名稱下並無一體系性的研究立場與策略,但都分享了對制度研究的高度興趣的共識,值此時刻,上述公共行政學術與實務的趨勢,提供了新制度理論引介的契機。基此,本論文乃針對新制度理論內涵作一引介,並提出一多元制度分析架構以為個案分析用。第一章部分:提出本文之研究架構與方法,並對多元分歧的〞制度〞定義作一說明與界定,此外,針對現行農田水利會的性格與特質作一簡述。第二章部分:在於對社會科學領域中新制度理論的發展作一歷史性的分析,分別探討其科際發展背景,並引用核心假設、主要論題、政策意涵與相關問題四個面向來對此思潮內部分歧的二大研究途徑:理性選擇途徑與社會文化途徑的差異作一比較,並進而探討二者是否有共量與對話的可能。第三章部分:有鑑於新制度理論內部的分歧,學者們曾提出不少理論模式以為整合,本文則分別從知識旨趣、理性概念與行動邏輯的概念探討提出另一研究途徑--溝通理性途徑,加上前述二途徑而成為多元的制度分析架構。而在分析層次方面,在就制度論制度的前提下,根據其活動範圍大小、時間歷程、客觀強制力大小而區分為制度變遷、制度改革與制度設計三層次,彼此以鑲鍖的方式存在而具有內在連繫性。第四章部分:本章依多元制度分析架構對塯公農田水利會作一個案分析,從灌溉系統的問題本質、系絡特性、與實際運作規則對其制度的源起、發展維持、轉型替代作一說明。而在農田水利會制度改革過程中,相關行動者彼此的策略性結盟、隱喻使用及論証的提出等各項行動,不僅有其自利的動機,更有其象徵意義。最後分別由交易成本、社會文化與溝通對話面向,對於改革過程中所提出的改制案、現行案及水利聯盟案作一比較分析,而塯公水利會的組織特色又適合何種制度架構亦有必要探討。第五章部分:在於對新制度理論目前發展作一評估,探討其在社會科學領域中〞進步的意義,及水利會的改革歷程所透露出的訊息為何?最後,則是對新制度理論未來研究方向提出一說明。
|
Page generated in 0.026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