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雙軸因應模式之探討陳美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在重視人際和諧及倫理規範的華人文化中,(一)包含「主動—被動」軸向以及「利他—損他」軸向的雙軸向因應模式,是否比西方文化較偏重個體內、只涉及「主動—被動」此行動導向軸向的單軸因應模式,可對身心健康提供更高的解釋力與預測力。(二)在包含「主動利他」、「主動損他」、「被動利他」、「被動損他」的雙軸向因應模式之外,增加「主動—無社交」與「被動—無社交」等因應策略,是否可以提高對於身心健康的解釋力與預測力。(三)雙軸向因應模式中的各類因應策略對於身心健康解釋力及預測力大小之比較。(四)雙軸向因應模式中的各類因應策略之使用是否有性別差異。
本研究以252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以自編的雙軸因應策略量表測量受試者在雙軸因應策略上的使用頻率,單軸因應模式之測量工具則選擇Carver、Scheier與Weintraub(1989)所編製的COPE量表。並以貝克焦慮量表、貝克憂鬱量表、情境生氣量表、中國人幸福感量表、相融和諧量表,分別測量受試者的焦慮情緒、憂鬱情緒、生氣情緒、主觀幸福感、人際和諧度等身心健康指標。在研究資料的分析上,以SAS統計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多元迴歸分析、階層迴歸分析、逐步迴歸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一)在因應概念模式中,於西方主流的「主動—被動」軸向之外,增加「利他—損他」的社會性軸向可以顯著地提高對身心健康的解釋力與預測力。(二)在包含「主動利他」、「主動損他」、「被動利他」、「被動損他」的雙軸向因應模式之外,增加「主動—無社交」與「被動—無社交」等因應策略,並無法顯著提高對於身心健康的解釋力與預測力。(三)整體而言,「主動利他」因應最具適應性,對身心健康有最高的解釋力及預測力,「被動利他」因應也對身心健康有顯著的解釋力與預測力,「被動損他」因應的使用則可預測有較差的身心健康,「主動—無社交」因應的使用只對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的解釋力與預測力,而「主動損他」與「被動—無社交」因應對所有的身心健康指標皆不具顯著的解釋力或預測力。(四)男性比女性使用較多的「主動損他」因應策略,而男性與女性在「主動利他」、「被動利他」、「被動損他」、「主動—無社交」、「被動—無社交」因應策略的使用上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
2 |
在職進修研究生學習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在職進修研究生為例楊淑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知識經濟概念之興起、政府對回流教育政策之改革,提升了在職進修意願,在職進修人數也日漸增加,在職進修研究生兼具在職者與研究生身份,多重角色的壓力可能使其產生學習困擾,而在職進修研究生對自身學習困擾之瞭解及採取合適的因應策略,亦越顯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在職進修研究生學習困擾情況及採行因應策略之情形;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其學習困擾情況及因應策略之差異情況;並分析學習困擾與因應策略之間的關係,以提供相關教育主管機關或學校、在職進修者及有意進修者面臨學習困擾時為一參考。
本研究參酌相關文獻及資料,以問卷調查及訪談為研究工具,研究對象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在職進修研究生,對全體夜間班學生發出365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73份,回收有效率為74.79%;訪談則抽取男、女生各三人,期藉由訪談來強化問卷分析之結論及找出其他學習困擾和可能之因應策略。
研究問卷以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為自變項,考驗不同變項之學習困擾及因應策略是否有顯著差異。所得資料以SPSS 11.0版統計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等分析,得到下列結論:
1.在職進修研究生以女性、31-40歲、已婚者居多,個人需負擔總家用比例
則以需負擔50%以上者最多,共佔58.4%;職業別則以軍公教者居多,
佔80.1%%;工作年資則以滿5年至未滿15年間為最多,佔56.7%;
工作負荷方面則以不需加班及需加班10小時以內者為最多,佔84.1%;
最主要就讀動機則以認知興趣及職業進展二者為最多,佔86.9%。
2.在職進修研究生之學習困擾程度為中等,以學習能力與成就困擾為最高。
3.不同的背景變項會影響在職進修研究生學習困擾感受程度。
4.在職進修研究生最常使用之因應策略為紓解調整策略、積極管理策略。
5.不同的背景變項會影響在職進修研究生因應策略之運用。
6.學習困擾與因應策略之間僅部分層面具有顯著相關。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供以下建議:
1、對在職進修研究生就讀學校之建議:
(1)提供在職進修研究生有關學習之諮詢。
(2)配合在職進修研究生學習所需,延長相關設施開放時間。
2、對在職進修研究生工作單位之建議--鼓勵並支持員工在職進修,促進
單位成長:
在職進修研究生所服務單位,長官及同事對於進修之認同與否,影響在職進修研究生學習困擾程度相當大;雇主應以員工進修可回饋單位之態度來予以進修者鼓勵,並適時予以支援及協助,創造雇主與雇員雙贏之局面。
3、對在職進修研究生及有意進修者之建議:
(1)加強與家人、長官及同事之溝通技巧。
(2)瞭解自身學習困擾原因並以正向積極之態度面對學習困擾。
(3)加強自身英文、資訊等基本能力及時間管理技巧。
4、對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
(1)擴大問卷對象以瞭解更多學習困擾與因應策略狀況。
(2)採用縱貫性研究,以瞭解學習困擾及採行因應策略之動態過程。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quire situation of learning disturbanc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for the in-service graduate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situation of learning disturbanc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for the in-service graduate students when differing in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arning disturbances of in-service 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ir coping strategies, to provide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to the correlated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for references and suggestion when confronting learning disturbances.
The study methods were adopted within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The subjects are covered 365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by after taking census from the all students.
The background is independent variables in the questionnaire. The dependent variables are the learning disturbanc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 ANOVA technique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nclusions were made as the follows:
1. Female, 31-40 years old, married, bearing family livelihood, public employee, 5-15 years seniority, to work overtime under 10 hours are the major samples of the in-service graduate students. The major motives of learning are interesting and development of work.
2. The level of learning disturbances for the in-service graduate students is middle ,the most disturbance is learning achievement.
3. The learning disturbances for the in-service graduate students may be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personal-characteristics.
4. The in-service graduate students tend to use various coping strategies to solve the learning disturbances.
5. The coping strategies for the in-service graduate students may be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personal-characteristics.
6. There are some significant relations between the learning disturbanc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To sum up,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offers the related references and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correlated organizations, individual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
3 |
大學生親密關係中依附類型、衝突因應與關係適應之相關研究江彥陵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親密關係中的衝突是關係適應中的重要議題,對關係適應的影響不容忽視。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個人的性別及依附類型在本研究各變項上的差異,並進一步了解衝突因應對關係適應的相關及預測性。
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台灣北部地區大專院校473位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研究者修訂之「依附量表」、「衝突因應量表」以及「關係適應量表」為研究工具並採取描述性統計、因素分析、信度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多元逐步迴歸、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進行量表與研究假設的驗證。
研究結果顯示:
一、整體來說,大學生之衝突因應能力越好與親密關係適應也越良好,而透過問題焦點及正向評估等認知方式來正面的面對衝突皆有助於良好的關係適應,而採取情緒壓抑以及尋求支持的方式來逃避面對衝突,則容易有矛盾的關係適應傾向。
二、衝突因應的四個向度都能有效的預測滿意及矛盾的關係適應狀態,其中以正向評估為關係滿意的主要預測變項,而情緒壓抑為矛盾關係適應的主要預測變項,而只有正向評估和問題焦點兩項渡的衝突因應方式可以預測自主的關係適應狀態。
三、大學生不同的性別在依附類型、衝突因應與關係適應上皆有差異,但差異在衝突因應傾向較有明顯的不同,男性較會使用理性的認知面對並壓抑情緒,而女性則傾向去尋求支持。
四、大學生的依附類型以安全的依附類型者居多,但差異未達顯著。
五、依附型態在衝突因應、關係適應上的差異
安全型依附者會因為正面的面對並詮釋衝突的影響也會有較多的滿意且自主的關係適應傾向。而焦慮依附者會比其他者常使用尋求支持的衝突因應也自覺關係還算滿意
最後,根據以上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在未來研究上可採用配對施測、納入其他變項,在諮商實務上可以此為理解探索之架構,在學校之性別教育推廣工作上可舉辦性別的團體,以增進學生對人際的理解力等建議以供參考。
|
4 |
台北市高中職學生愛情態度、憂鬱情緒與分手因應之相關研究林嘉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高中職階段是人生發展重要的階段之一。高中職學生正處於兩性角色互動學習的階段,個人生理、心理發展狀況亦日趨成熟,然而隨著社會風氣的開放,加上大眾傳播媒體渲染、西方文化的衝擊、升學壓力減緩等因素影響,高中職學生談戀愛已是非常普遍的事實,而他們的愛情態度及觀念,亦在無形之中發生重大的改變。
其次,高中職學生因感情問題不睦衍生的偏差行為事件也有增加的趨勢,每每校園中發生學生偏差行為事件時,追根究底,常發現其原因很多都是感情因素而起。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職學生愛情態度、憂鬱情緒、分手因應等面向之相關情形。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台北市8所公私立高中職日間部學生,透過各校軍訓教官協助進行施測,共計發出問卷1080份,回收1080份,回收後進行正式統計分析的有效問卷比例為 83%(898份)。研究項目分為下列4部分:一、個人背景表;二、愛情態度量表;三、個人憂鬱情緒量表;四、分手因應量表。主要在於想了解不同的個人特質對高中職學生的愛情態度、憂鬱情緒、分手因應的影響及愛情態度、憂鬱情緒、分手因應三變項之間的相關情形。
本研究以下列統計分析方法處理相關資料:描述性統計、因素分析、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積差相關,得到以下結論:
在愛情態度、憂鬱情緒、分手因應的現況方面,研究發現:台北市高中職學生的「愛情態度」傾向「友伴之愛」;面臨分手壓力時,部份帶有「輕度憂鬱」傾向;分手因應方式則大多傾向「問題取向積極因應」方式。
本研究共提出4個假設,有1個假設獲得驗證,另外3個假設獲得部份驗證。首先,在愛情態度面向,共命名8個因素,分別為:1.自我犧牲因素、2.家人因素、3.感情破裂因素、4.友誼因素、5.愛情專一因素、6.親密因素、7.美貌因素、8.承諾因素。總解釋量為55.02%。
個人特質之不同,在8個因素中,在自我犧牲因素中,父親每月所得達到相當顯著差異,科系性質則達到極顯著差異。失戀次數在感情破裂因素中達到極顯著差異。科系性質在友誼因素中達到相當顯著差異。在親密因素中,父親每月所得及母親每月所得達到相當顯著差異。失戀次數則達到極顯著差異。最後,在承諾因素中,父親教育程度達到相當顯著差異,科系性質則有極顯著差異。
其次,在憂鬱情緒面向,共命名三個因素,分別為:1.自我否定因素、2.生理失調因素、3.心理鬱鬱因素。總解釋量為60.64%。母親每月所得在自我否定因素有顯著差異,學校屬性達到相當顯著差異,性別在心理鬱鬱因素有顯著差異。
最後,在分手因應面向,共命名8個因素,分別為:1.自暴自棄因素、2.尋求解決因素、3.自我調適因素、4.尋求專業因素、5.大吃大睡因素、6.宣洩情緒因素、7.委諸天命因素、8.淨化心靈因素。總解釋量為57.45%。個人特質之不同,在8個因素中,科系性質在自暴自棄因素達到相當顯著差異。在大吃大睡因素中,失戀次數有相當顯著差異。在宣洩情緒因素中,父親職業、母親每月所得有相當顯著差異,科系性質則達到極顯著差異。在淨化心靈因素中,失戀次數、科系性質則有極顯著差異。
在愛情態度、憂鬱情緒及分手因應三變項方面,愛情態度與憂鬱情緒相關係數為正0.2948,P<0.0001,達到極顯著相關。愛情態度與分手因應相關係數為正0.4215,且P<0.0001,達到極顯著相關。憂鬱情緒與分手因應相關係數為正0.3630,且P<0.0001,亦達到極顯著相關。此顯示愛情態度、憂鬱情緒、分手因應三個變項,彼此互相影響。
綜合上列研究結果,研究者建議高中職學生應多學習兩性相處之道,建立正確的兩性觀念,依本身興趣及能力,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參加各種課外活動,藉以培養第二專長,轉移生活重心;家長方面,則建議家長仍應利用時間與子女談心,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掌握其交友狀況;學校方面,建議學校多舉辦有關兩性交往的演講、活動,健全學生的兩性觀念,培養正確的應變能力;其次,學校應加強學生感情問題的諮商與輔導,減少學生因感情問題衍生的偏差行為。 / Vocational high school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tages in development. The students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live in the stage of bisexual interactional . Their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matures increasingly. With the open society, the spread of multimedia, the impact of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decreasing pressure of pursuing advanced studies, they are apt to fall into love. However, Their attitude and idea of love change greatly unconsciously.
Next, the fact that their love doesn`t go smoothly often leads to their misbehavior. To get to the core of the problem , the students` misbehavior in school more or less arises from their poor handing of love among themselves. This research mainly aims at their attitude , and the solution of how to break up gracefully.
This research use questionnaire, which includes eight public and private day high schools. With the help of military officers,1080 copies are handed out and returned, but 898 (83%) is valid. The research falls into four categories: personal background; love attitude ; depression and responses to breakup .The purpose is to understand how their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 their love attitude , depression and responses to breakup.
This conclusion i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data: Descriptive Statistics , Factor Analysis ,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 Correlation.
In the aspect of love attitude , depression and responses to breakup, the survey finds out that their love attitude tends to be a love of companion. When facing the pressure of breakup, part of them tend to be slight melancholia, but their responses to breakup tends to be positive.
This survey provides four suppositions, one is confirmed while the others are partly confirmed. Firstly, in the aspect of love attitude , there are eight factors: self-sacrifice; family; breakup; friendship; devotion to love; intimacy; looks and promise. The gross amount of explanation is 55.02%.
Self-sacrifice varies rather obviously in their fathers` income and varies greatly in the features of the department. The breakup in love varies greatly in the number of being lovelorn. Friendship varies rather obviously in the features of department. Intimacy varies rather obviously in their parents` income and varies greatly in the number of being lovelorn. Lastly,promise varies rather obviously in fathers` education and varies greatly in the features of the department.
Next, in the aspect of depression , there are three factors:self-denial; physiological maladjustment and depression , the gross amount of explanation is 60.64%. Self-denial varies obviously in mother`s monthly income, rather obviously in kinds of school and obviously in depression.
|
5 |
中年已婚職業婦女之生活壓力及其因應方式王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係以中年已婚職業婦女為研究對象,進行其生活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旨在探討中年已婚職業婦女的生活壓力來源,影響中年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產生的因素,及生活壓力的因應方式。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台灣地區北部40~60歲的中年已婚職業婦女,共174人。研究工具除自編之「生活壓力事件量表」外,尚有「壓力因應策略量表」,統計方法採用結構方程模型、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及重覆量數變異數分析。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 中年已婚職業婦女的生活壓力來源有「生理老化」、「事業發展停滯」、「經濟壓力」、「家庭問題」、「照顧年老長輩」、「退休規劃」六項。
二、 不同「年齡組」之中年已婚職業婦女,只有在「經濟壓力」這個生活壓力程度上有顯著差異,其中,前中年期的中年已婚職業婦女,在「經濟壓力」上,比後中年期的中年已婚職業婦女明顯的壓力大。
三、 不同「子女數」之中年已婚職業婦女,在各生活壓力程度上沒有顯著差異。
四、 不同「扶養公婆父母數」的中年已婚職業婦女,只有在「照顧年老長輩」這個生活壓力程度上有顯著差異,有扶養公婆父母者,在「照顧年老長輩」的生活壓力得分比無扶養公婆父母者高。
五、 不同「社經地位」的中年已婚職業婦女,在「事業發展停滯」、「經濟壓力」、「家庭問題」、「退休規劃」的生活壓力程度有顯著差異,其中社經地位最高者在此四項的生活壓力最小;社經地位最低者,在「事業發展停滯」、「經濟壓力」、「退休規劃」此三項生活壓力最高;社經地位次低者在「家庭問題」的生活壓力項目上壓力最高。
六、 中年已婚職業婦女,在面臨「生理老化」、「事業發展停滯」、「經濟壓力」、
「家庭問題」、「照顧年老長輩」、「退休規劃」等生活壓力項目時,會傾向採
取不同的因應策略;此種傾向只有在「退休規劃」的生活壓力項目上會因「年
齡別」而不同。
|
6 |
台灣地區HIV感染者生活適應之探討 / The research on the life adapation of people with HIV in Taiwan施侒玓, Shih, An-T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是在探討不為社會一般人所知道與關心的HIV感染者,在感染之後適應疾病的過程,面臨的困難,需要的服務,以及生活適應的問題。進而提出社會工作專業幫助感染者度過生命黑暗期的可能策略。只有當感染者不再因為感染而感受到生死的糾葛,不再因為感染,而被社會道德的節勒得喘不過氣來,防制愛滋的蔓延,才有可能。
本研究總結對HIV感染者的觀察與深入訪談後發現,感染者在知道自己感染之後,最能夠在它們身上感受到的是對曝光的擔心;孤獨的感受;死亡的陰影;以及階段任務受阻等心理層面上的壓力與現實上生活適應的困難交織而成的生死結。
感染者普遍說來,都十分擔心曝光。而孤獨的感受對感染者來說,一是因為擔心曝光、自殘形穢的自我封閉而造成;一是因為感到社會的遺棄,缺乏規屬感所產生。而由於感染的必死性,讓感染者不論目前的身體狀況如何,都生活在死亡的陰影之下,而這樣的死亡陰影,亦會影響到感染者求生與求死的意念。階段性任務受阻的感受,人生的任務無法達成,則是感染者普遍的遺憾。
而在心理層面的擔憂之外,感染者難以避免的會遭遇到實際生活適應上的困難。一般說來感染者會產生生活水準降低的問題;醫療相關的問題;擔心發病;空間剝奪的問題;因擔心曝光或告知所產生的心理壓力問題。
但是生死結並非在所有感染者身上都能起相同的作用,換句話說,不同的感染者對生死結的感受,會隨著他們的感染途徑;自覺社會烙印;原本的社會地位;感染事實被知悉的範圍以及得知感染的時間等前置因素而有所不同。這些前置因素,因為影響到感染者對生死結的感受,進而也會影響到感染者所採取的因應策略。感染者所採取的因應策略大致可以區分為幾種:改變生活方式與態度;告知;死亡的準備;特殊化以及利他。
針對以上感染者的生活適應困境本研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提供相關單位與實務工作者參考。給相關單位建議的部分有:1、基本生活水準的維持;2、健全醫療服務網;3、專業藥師提供用藥諮詢;4、在相關醫療院所聘用專任涉工員;5、義工的訓練與督導;6、設立協談專線;7、跨部會的定期會議。而對提供社會工作直接服務者的建議是:1、非批判式的接納;2、避免特殊化;3、多傾聽。
|
7 |
實習教師求職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王千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實習教師求職壓力與因應策略的概況,並分析實習教師的人格類型、背景變項、求職壓力與壓力因應策略間之關係。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以便利取樣的方式,選取實習教師422人為研究對象,以「人格特質量表」、「實習教師求職壓力量表」、「實習教師求職壓力因應策略量表」為研究工具。所蒐集資料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實習教師求職壓力感受程度偏高,而最常採用的壓力因應策略為「問題焦點積極因應」,最少採用的策略為「情緒焦點消極因應」。
二、企業家型、旁觀型、審慎型的實習教師求職壓力感受度較低;衝動型、不安全型、盤算型、複雜型的實習教師求職壓力感受度較高。
三、企業家型及複雜型的實習教師,較常採用問題焦點積極因應的策略;衝動型和不安全型的實習教師,較常採用問題焦點消極因應的策略;企業家型的實習教師較常採用情緒焦點積極因應的策略;不安全型和衝動型的實習教師,較常採用情緒焦點消極因應的策略。
四、女性和小學學程實習教師求職壓力感受度較高。
五、男性實習教師較常採用情緒焦點積極因應的策略;主修教育的實習教師較常採用問題焦點消極因應的策略;小學學程實習教師較常採用問題焦點消極因應和情緒焦點消極因應的策略。
六、求職壓力與問題焦點積極因應、問題焦點消極因應以及情緒焦點消極因應之間存有正相關的關係。
七、教育背景為輔修教育的實習教師,高求職壓力者比中、低求職壓力者較常採用情緒焦點消極因應的策略;同樣為低求職壓力的實習教師,教育背景為主修教育者比輔修教育者較常採用情緒焦點消極因應的策略。
八、旁觀型的實習教師,其求職壓力與問題焦點積極因應、問題焦點消極因應存有正相關的關係;不安全型、審慎型、享樂型、企業家型和複雜型的實習教師,其求職壓力與問題焦點積極因應之間存有正相關的關係;盤算型和衝動型的實習教師,其求職壓力與問題焦點積極因應、情緒焦點消極因應存有正相關的關係。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發現與結果,對教育行政當局、師資培育機構、實習教師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字:實習教師、求職壓力、因應策略、人格類型
|
8 |
環境變化、組織資源與經營理念對組織因應策略之影響---近五年台灣DRAM晶圓廠之個案探討林士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DRAM晶圓廠目前所面臨的經營環境完全不是企業本身所能掌握的,但從發展的過程、歷史的軌跡及可能的演變,可觀察到台灣各晶圓廠,其實早已蘊釀且發展出”符合”自己的策略。本研究從基本供需問題為出發點,以影響決策之所處經營環境為背景,發現三點結論:第一、資源受限,限定策略彈性:台灣DRAM業者,在進入產業後因產能與資源有限,使經營規模受到限制,往往面臨環境變化時,用以抗衡變化的資源限制了策略彈性,也弱化應變的企業能力,半導體晶圓廠需要規模經濟藉以配置資源來因應變革,那一個晶圓廠在成長過程中的資源彈性越大(如組織資源之產能擴張、資產、能力交互運用),企業日後的發展就易順遂;第二、企業經營者有其絕對的影響力,影響企業存活的手段:企業經營者在面對策略決策點時,誰的洞悉力夠、誰較有見解、誰愈能分辨產業潮流觀念的真偽(如十二吋廠趨勢)、誰具備較高風險承擔的能力,誰就能帶領企業走向活路,經營者的策略執著與一定程度的策略彈性同等重要,但在缺乏策略彈性及企業能力被弱化的前提下,很難兼顧到既要營運卓越,又要技術創新,遑論做好整合的工作,唯一可確定的是,企業領導人務必要求變、要創新,以求企業之生存;第三、策略聯盟合作模式:為了彌補前兩點的不足,台灣DRAM業者勢必要與產業內的佼佼者合作,不論技術研發、產能分享或分擔風險,誰的組合最好,誰就能勝出。至於選擇何種技術研發標的(即企業能力)、如何尋找好的技術合作夥伴、如何集中資源即時開發、並進一步擴大產品線組合規劃以回收投資或避開風險,是每一個台灣DRAM晶圓廠過去幾年來走過的歷程,也是未來幾年在思考企業策略時的必要方向。
|
9 |
國中生親子衝突及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張怡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性別、排行、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子衝突議題及親子衝突因應策略之關係。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以便利取樣的方式,選取台灣地區(不含離島)的國中學生共799人為研究對象,以「父母管教方式量表」、「親子衝突議題量表」、「親子衝突因應策略量表」為研究工具。所蒐集資料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典型相關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1.當前國中生親子衝突議題以課業、個性、父母行為最高。
2.當前國中生面對親子衝突時採取積極策略、忍耐策略的頻率高於消極策略。
3.國中男生與父親發生衝突的頻率顯著高於女生
4.男生為課業及偏差行為議題與母親發生衝突的頻率顯著高於女生,女生為社交議題與母親發生衝突的頻率顯著高於男生。
5.獨生子女為母親行為議題與母親發生衝突的頻率顯著高於排行中間的子女。
6.來自單親父親家庭的國中生與父親發生衝突的頻率顯著高於來自雙親家庭者。
7.父母管教方式不同,國中生親子衝突頻率有顯著差異:大致而言,父母採用「專制權威」管教方式者,衝突頻率高於「忽視冷漠」、「寬鬆放任」者。
8.國中男生在父子衝突中採用積極策略的頻率顯著高於女生。
9.來自單親母親家庭的國中生在母子衝突中採用積極策略的頻率顯著高於來自雙親家庭者。
10.父母管教方式不同,國中生親子衝突因應策略有顯著差異:父母採用「開明權威」、「寬鬆放任」管教方式者,使用積極策略較高;父親採用「開明權威」管教方式者,使用消極策略較低;父母採用「開明權威」、「專制權威」管教方式者,使用忍耐策略較高。
11.親子衝突頻率與消極策略間具有中度正相關。
12.國中生背景變項、父母管教方式、親子衝突議題與因應策略間具有顯著典型相關:大致而言,父母愈採用「開明權威」管教方式,國中生愈會採用積極策略因應。
|
10 |
宗教信仰、價值信念與人際衝突因應行為的關係 / Religion, Values and Interpersonal Conflict-Handing Behavior陳燕玲, Yang-ling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探討不同宗教信仰(佛教、基督教與無宗教信仰)者之價值觀念與人際衝突處理方式(妥協、整合、退讓、逃避、競爭)的傾向。研究方式採問卷法,受試者均為有工作或有工作經驗者,計無信仰者140人,佛教信仰者112人,基督教信仰者117人,研究工具為羅氏(Rokeach)價值問卷,內存-外鑠宗教取向量表(intrinsic–extrinsic religious orientiation),組織衝突處理量表(ROCI-II)。
本研究結果發現宗教信仰與部份衝突處理方式有關係,在採取競爭方式上無信仰的人比有信仰的人更偏好競爭方式,整合方式上有信仰者比無信仰者更偏好採取;退讓方式上,佛教徒比無信仰者、基督教徒更加偏好採用。宗教信仰與價值觀有相當大的關係,價值觀與性別、年齡、教育程度、主修科系、工作年資等也有一些相關。有宗教信仰與無宗教信仰者對價值觀的重視程度,在八個價值因素中有七個顯著不同,僅在「開明擔當」因素上相同;不同宗教信仰者,即佛教與基督教信仰者之間僅在一個因素上不同,即對「幸福成熟」之重視程度不同。
價值觀與衝突處理方式間有相關存在,且兩者的相關情況,在有宗教信仰和與無宗教信仰的群體中十分不同;在無信仰的人中,兩者間的相關只出現在一個情形,即採用退讓方式與重視寬容慈愛之價值觀因素有相關,然而在有宗教信仰的人中,則是每一衝突解決方式均和特定價值觀因素有相關。
此外,若依Allport之內存-外鑠宗教取向,亦即依不同信仰動機將有宗教信仰者加以分類,本研究發現不同宗教信仰類型者,在基督教中差異很大,在佛教中差異則較小,不同宗教信仰類型的人其重視的價值觀及衝突處理方式也不太相同。本研究最後針對各研究結果提出說明與討論,並提出未來之研究方向。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人際衝突…………………………………………10
第二節 價值觀與人際衝突處理 ……………………… 19
第三節 宗教信仰與人際衝突處理………………………26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47
第一節 研究樣本及施測程序……………………………47
第二節 研究工具…………………………………………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55
第一節 人際衝突處理方式………………………………55
第二節 價值觀……………………………………………63
第三節 價值觀與衝突處理方式…………………………77
第四節 宗教信仰、價值觀與衝突處理方式……………80
第五節 研究結果摘要……………………………………86
第五章 研究討論、研究限制與建議 ………………… 89
第一節 研究討論 ………………………………………89
第二節 研究限制 ………………………………………98
第三節 建議 ………………………………………………100
參考文獻 …………………………………………………104
中文部份 …………………………………………………104
英文部份 …………………………………………………107
附錄 ………………………………………………………110
附錄一 施測問卷……………………………………… 111
價值觀量表……………………………………………… 112
生活事件因應量表……………………………………… 113
基本資料及信仰態度量表:佛教 ………………………114
基本資料及信仰態度量表:基督教 ……………………115
基本資料及信仰態度量表:無信仰者 ………………… 116
附錄二 佛教重要觀念之補充說明………………………117
附錄三 最重要與最不重要之五個價值觀項目…………121
附錄四 價值觀量表之排序平均數及百分評比
平均數摘要表………………………………………………123
附表1 無宗教信仰者與不同類型宗教信仰
者目的價值之排序平均數 ………………………………123
附表2 無宗教信仰者與不同類型宗教信仰
者目的價值之百分評比平均數 …………………………123
附表3 無宗教信仰者與不同類型宗教信仰
者工具價值之排序平均數 ………………………………124
附表4 無宗教信仰者與不同類型宗教信仰
者工具價值之百分評比平均數 …… ………………… 124
附表5 有無宗教信仰者目的價值之排序平
均數 …………………………………………………… 125
附表6 有無宗教信仰者目的價值之百分評
比平均數 ……………………………………………… 125
附表7 有無宗教信仰者工具價值之排序平
均數 …………………………………………………… 126
附表8 有無宗教信仰者工具價值之百分評
比平均數 ……………………………………………… 126 /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differences of values and the use of conflict-handling behaviors (compromising, accommodating, competing, collaborating, avoiding) among three groups including non-religious, Buddhist, and Christian. The data was collected from the 373 subjects who were employed. The instruments used in this study were Rokeach Values Survey, Intrinsic-Extrinsic Religious Orientation, and Rahim Organization Conflict Inventory-II.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n the use of conflict-handling behavior, the non-religious subjects used more “competing” behaviors and less “collaborating” behaviors than the religious subjects did. Buddhists used “accommodating” more frequently than non-religious and Christian subjects. Besides, “education” was the most related variable to conflict-handling behaviors. In general, the higher educated subjects used more “compromising” and “collaborating” behavior, and less “avoiding” and “accommodating” behaviors. 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religion and values. A modicum of correlation between values and sex, age, education, major and seniority were discovered. Almost all values were different between the religious groups and the non-religious group. There was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values and conflict-handling behaviors in the religious groups, and low correlation in the non-religious group. The religious subjects were further categorized by I-E scal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lues and conflict-handling behaviors were not quite different between the Buddhist subgroups but there were very different between Christian. Elucidation for all effect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were also included.
|
Page generated in 0.028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