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42
  • 691
  • 138
  • 51
  • 13
  • 7
  • 1
  • Tagged with
  • 902
  • 268
  • 183
  • 161
  • 157
  • 153
  • 146
  • 135
  • 133
  • 131
  • 128
  • 127
  • 113
  • 113
  • 11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81

日人在台投資事業之分析

沈黔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82

近年來「紐約時報」對中國問題言論的分析

阮志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83

因果觀念在中國民間社會的流衍

王世榕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因果報應觀念的存在,是一個活生生的事實。它的意義、來源、功能及所包含的內容卻鮮學者加以探討和研究。本文即旨在對它略作系統的了解。 本文共分七章,茲將各章內容概述於下: 第一章因果觀念之定義。旨在探討其起源,定義及其意義。 第二章因果觀念所蘊含的內容及其分類。此章各依每一個案故事內容的本身性質,分以下數項加以討論。A、權責關係,主要在討論政府與人民,上級人員與下級人員間所具有之對待關係。B、親屬的共同生活關係。此包括直係親屬、夫妻、家屬和親屬關係的討論。C、神祇、其他生物與人類的關係。D、對人命看法的討論。E、朋友之間關係。F、有關財經方面關係者。G、個人修身和為人方面的探討。H、有關謹言方面的討論。I、睦鄰的探討。J、有關科舉和逾越禮制等關係的討論。K、其他方面的探討。如有關奢華、潔癖等看法的討論等。 第三章報應之方式及有關報應性質之討論。此章主旨在討論果報所採行的方式,是直接或間接?果報的性質是獎勵或意在懲處?果報的結果是輕還是重? 第四章報應所發生的年代及報應之工具。報應所發生的年代,是在今世、來世或往世?報應時所採用的工具(或媒介物)為何?是以鬼、官府、飛禽走獸、雷電、或其他大自然的力量? 第五章因果觀念與正義,主要在探討因果報應和國人對正義所抱看法二者的關係。附帶並略論東西方正義觀念之異同。 第六章因果觀念的社會功能,本文認為,因果觀念,在積極意義上是在遏阻為惡,在消極方面,有著促勵行善的功能。 第七章結論,本章討論因果觀念本身之缺點,其次論及因果觀念和我國民族性之關係,再論及它與民主生活方式的關係。最後,略論對因果觀念,我們所應採取的態度等等。
84

台北日報對一九六七年中東危機報導之分析研究

韋宗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六七年中東危機的爆發,是該年最轟動的國際大事,世人均為之注目,國際傳播媒介競相報導些一事件。 我國的報紙,在中東危機發生過程之中,逐日刊登國際性通訊社的電訊,更在該事件爆發為戰爭時期,以大篇幅作詳盡報導,尤以台北五家日報(中央、新生、聯合、征信、中華)為最,可見我國報紙對外國新聞事件報導重視的一斑。 我國政府對於中東危機事件,雖然極為同情以色列的處境,但由於與部份阿拉伯國家建有邦交,且考慮我國在聯合國票源的問題,因此在處理態度上甚為審慎,一直採取中立的立場。 本文研究主要題著重三方面:(一)台北五家日報刊登及處理此一新聞事件的情形。(二)國際性通迅社有無襲斷國際傳播,以及報導立場是否公正。(三)報紙的言論態度立場是否與政府一致。 本文研究資料,以台北五家日報五十六年全年刊登有關中東危機新聞報導為主,包括新聞、圖片、資料稿、專欄、譯稿、社論等,另輔以有關中東問題方面的書籍、雜誌和期刊,以作為研究的依據。 本文研究方法採用內容分析,因其能對明顯的傳播內容作客觀的、系統的以及計量的描述;以質的分析,加上量的計算,當可獲得客觀而正確的結果。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敘述中東危機的時代背景。第二章分析中東危機發生的原因、經過及善後問題。第三章將各報全年刊登有關中東危機報導的新聞比重及版面作一分析。第四章則將中東危機新聞來源(國際性通訊社電訊)在各報刊登場情形作一分析。第五章研究各報(包括政府立場)的言論態度。第六章結論,將研究結果作系統性的敘述。 本文疏陋之處,敬祈諸位師長不吝指正!
85

國中生對於使用英文報紙為閱讀輔助教材之回應:個案研究

黃振祥, Huang, Chen-hs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分析探討運用英文報紙作為台灣國中生英文閱讀輔助教材之可 行性,並分析報紙中各種不同的主題內容對於增進閱讀能力之實際影響,期能對 於國中英語教師在選擇課外英語讀物及培養學生英文閱讀能力具有啟示作用。 參與本閱讀實驗的為37位台北市文山區一所國中的三年級學生。所有學生 在學期初以全民英檢初級考題之閱讀能力測驗結果區分為高、中、低三種程度, 繼而接受為期四個月的英文報紙閱讀訓練。實驗過程中每一單元後均以簡單的讀 後測驗來引導並檢視學生之閱讀理解力。在學期近結束前再以另一份英檢初級試 題作為本實驗的後測。 本實驗採用質與量的分析方法。質的分析涵蓋:(一)實驗對象的英文學習背 景;(二)學生對於英文閱讀上困難之分析;(三)學生對於不同類型選文的看法。 量的分析則以SPSS統計法來研究:(一)前後測統計數值的差異;(二)不同類型 選文在英文閱讀理解與後測的成效關係。 本研究結果發現:在經過以英文報紙選文的閱讀測驗訓練後,高、中、低三 種程度的學生均有明顯進步,其中又以中等程度的學生進步最大,低程度學生次 之。最後,本研究提出一些英語閱讀教學上之建議:(一)選擇與日常生活相關且 實用的短文;(二) 選擇學生已熟知或關心的新聞事件、氣象報導、廣告為主題; (三)適切的運用選文從事句型及文法教學。最後,希望本研究能提供現行台灣國 中教師及學生閱讀教學上一些啟示及方向。 / The study aims chiefly at the practicality of using English newspapers as supplementary reading materials for junior high students. It also discusses how different newspaper articles can help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with a view to offering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an alternative in choosing the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materials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reading skills. Thirty-seven ninth graders were involved in this research. All the subjects were given the elementary level reading test of GEPT (General English Proficiency Test) as a pretest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first semester of the 2002 school year. The subjects were then divided into three proficiency levels—high, middle, and low according to the scores of the test result. A four-month English newspaper reading program was then introduced to the subjects. Throughout the program, an after-reading test was given to examine and evaluat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on of each unit. At the end of the semester, another elementary level reading test of GEPT was given to the subjects as a posttest. This study adopts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es.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consists of (1) the subjects’ English learning background, (2)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the subjects in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3) the opinions expressed by the students on different selections of the text. By executing SPSS program,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cludes (1) the difference of statistical values between the pretest and the posttest, (2) the correlation among text types, reading comprehension gained after the posttest. To sum up, this study offers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who seek up-to-date reading materials and effective teaching.
86

財務會計準則第三十五號公報對企業之影響

鄧小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於2004年7月1日公布第三十五號公報『資產減損之會計處理準則』,對會計年度結束日在2005年12月31日(含)以後之財務報表適用之,但得提前適用。由於三十五公報規定企業需於財務報表日評估資產是否有減損跡象,一旦發現資產價值小於未來可回收金額時,必須認列資產減損,因此,三十五號公報之適用勢必對於企業之會計盈餘、資產帳面價值與股價造成衝擊,是以本研究探討三十五號公報實施後對於股票市場之影響,並進一步瞭解市場對於不同特性企業之反應,以及上市櫃公司適用三十五號公報後之實際資產減損情況與公司特性間之關係。 本研究首先針對三十五號公報推動之背景、制訂過程、主要內容重點及各界對此公報之看法作彙整分析,得到結論為:三十五號公報之目的在於資產真實價值的報導,以提升財務報表資訊品質,因此相關資產鑑價機制應予落實。此外該公報之適用對於公司股價影響應屬短空長多,未來投資人應加強注意容易發生資產減損之公司特性,例如股價淨值比小於1、固定資產比重高或設有境外子公司多者,避免資產減損對於公司獲利之衝擊。 其次,針對三十五號公報對市場之影響,採用事件研究法來探討相關事件訊息對股市漲跌之衝擊,並透過迴歸模型之建構,瞭解不同公司特性對累積異常報酬率之影響,實證結果發現:新聞媒體首次報導三十五號公報之訊息時,對市場會產生負面效應;而公司特性中之『前三年虧損次數』與公司之累積異常報酬率成顯著負相關。 此外,針對公司宣告資產減損對投資人傳達之資訊內涵,實證發現:公司宣告資產減損訊息對公司會產生負面影響,且於2004年年報第四季提前適用三十五號公報之公司宣告認列經會計師簽證之資產減損時,市場會有顯著之負面反應,但於2005年第一季季報準時適用三十五號公報之公司宣告認列未經會計師簽證之資產減損時,市場無顯著之負面反應。 最後,針對上市櫃公司適用三十五號公報後之實際資產減損情況與公司特性間之關係,實證結果發現: 一、前三年虧損次數較多的公司,會選擇提前適用三十五號公報;而折舊性固定資產成長率較高之公司,則傾向準時適用。 二、PBR較低、前三年虧損次數較多,且權益法認列之長投損失較高的公司,認列資產減損之機率較高。 三、固定資產較高、前三年虧損次數較多,且權益法認列之長投損失較高的公司,認列之資產減損金額相對較高。 四、針對有宣告資產減損之樣本公司共計271家分析發現,資產減損金額較高之公司傾向提前適用三十五號公報,而提前適用公報之公司,前三年虧損次數和資產減損金額成顯著正相關;準時實施之公司,前三年虧損次數多者,及固定資產比重偏高者,資產減損金額較高。
87

我國反恐行動之情報作為研究

李旺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古至今,沒有一個主權國家不重視國家安全,無論戰時還是平時,有些情報是和國家安全息息相關的,情報已成為確保國家安全及維繫政權穩定的力量;因此,作為一個領導者、決策者,必須具有情報意識,重視情報工作。尤其面對新世紀新戰爭型態處處展現出「不對稱」戰略思維,面對恐怖主義的全球危害,面對日趨迫切反恐合作的要求,面對危害我國安全與經濟利益的恐怖主義活動的萌芽,如何運用「先知」繼而採取「先發制人」作為,如何在守勢作戰上獲得絕對優勢,奠定國家安全的基礎,當屬情治機關工作的重要課題。另隨著全球化的倡議、時空環境變遷、民主思潮的演變、國際社會的互動、國內政治環境的紛擾、民粹主義的興起、價值觀的扭曲,在在使得國家安全情報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考驗。 舉凡任何反恐怖主義的措施或反恐精銳部隊,都不足以有效嚇組狂熱的、技巧熟練的恐怖份子。基於此,情報作為在打擊恐怖主義方面仍是最有效的方法。反恐行動與戰爭最大不同處在於他所面對的是藏匿起來之敵人,因此情報預警越早、研析越精確,恐怖行動之災害就越少,反恐成效也越好;這部分除了要建立恐怖份子及其組織之完善檔案,長期追蹤這些恐怖團體的行蹤外,也需要透過情報系統來蒐集情報,及與國際共同合作進行情報交流工作,如此方能有效做到預警之功能;例如美國國土安全部將面臨恐怖的威脅區分五個等級,從情資狀況研判來提早預警,以加強全民防護戒心,此點殊值我們參考學習。另外,對於跨國性的恐佈份子,若能與國際情報交流,也是遏止恐怖暴行的的最佳方式,據FBI調查顯示,僅在1983至1987年間,美國就因與國際間有效的情報交流,而成功地防止45件恐怖事件,充分發揮防範於未然的功能。所以,情報單位應不斷情報交流,甚至透過外交途徑與國際情報組織進行協調、聯繫、相互通報、相互支援,以掌握可疑恐怖份子之動向,適時發布預警,以提昇防護戒心,有效防範或降低暴力、破壞事件發生之危害程度 。 由於恐怖主義的威脅日益嚴重,只有國際合作才能有效減少恐怖主義的威脅。九一一事件後,隨著美國軍事行動的開始,國際間有另一種聲音希望國際組織一特別是聯合國能夠發揮功能,致力反恐、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俾以防止更大的災難發生。此外,由於區域主義的盛行,分布於全球的國際組織及區域組織亦將在此方面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然情報機制運作亦是反恐活動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911事件」的情報失敗使得布希總統籌組「恐怖主義威脅協調中心」及「國土安全部」,也逐一地對CIA及FBI 兩大情報組織進行改革。本論文將探討美國的反恐機制與情報作為,以瞭解美國情報界如何因應恐怖主義的威脅,以開展我國情報作為。 為了避免國家受到戰略性的軍事突擊,如珍珠港事件,在在都需要大量而性質複雜的情報。各國政府因為需要情報,所以便設立個別的專門機構,來處理各種不同的情報。各國的決策者,如美國的總統、英國的首相、德法的總理以及克里姆林宮的少數人物,都需要情報來處理他們的日常工作。一切情報不管是重要次要,不管真實虛偽,都必須經過情報機關加以過濾,加以選擇,然後才能選擇與當時決策有直接關係的東西,提供決策者參考。職是之故,情報是決策的基礎,成功的關鍵。情報也是一種力量的形式,沒有情報的政策是盲目的,沒有政策的情報是無能的。然情報的角色僅僅只是列具事實與可能發展的趨勢;決策是決策者的工作。一般而言,情報活動之有用與否,是依於其對國家、部會、與軍事單位決策者之協助而定。決策階層希望情報單位能時時掌握正確的情報,以因應突發狀況。 情報在危機處理過程中,扮演克敵制勝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若在危機處理時缺乏情報,在分秒必爭的危機中,絕對難以對被危機威脅的廣大範圍,多狀況的領域,進行面面俱到的處理。情報的功能包括知己知彼、料敵機先、制敵之弱、降低誤判、避免疏忽、避免爭機等角色功能。經由情報之角色與功能的論述,可以瞭解情報之本質是與決策與國家政策設計密切相關的。而不論是在決策或是國家政策設計之廣範圍過程中,攸關國家政權穩定與否及國家安全之保障,相當程度均是依賴於危機管理作為之良窳而定,而此又需要情報之積極投入,否則不以為功。因為,「全球化」之發展,國際安全環境之變動,依常態之國家管理模式以因應不同光譜範疇之威脅是不夠的,最主要的還要加入「非常態變數」之考量。因此,在危機管理過程中,從戰略層次思考,情報之作用在於發揮預警機制之功能;而從戰術層次思考,情報之作用在於發揮對決策過程之支援功能。然而在保證客觀情報要求下,應克服情報與決策在追尋國家安全過程中,可能之潛在的問題,而有必要在未來能持續發展出結合情報與決策之危機處理特殊機制,從而發揮情報在危機決策中之最大作用,而此就涉及了危機管理與情報之互動作為,及如何較佳之作出決策的問題。 「九一一事件」之後,扁政府成立「九一一專案小組」,研議五十五項因應計畫二十一項突發狀況想定與緊急處置措施,包括:生化攻擊之防範與疫苗採購、各種模擬演練時各部會之職掌分配。台灣與美國進行情報交換、簽訂「刑事司法互助協定」,願意參與資訊、安檢、反洗錢、強化能源機制等各項國際合作,說明台灣並沒有自外於國際反恐行動。 國家情報工作法:第十七條各情報機關與外國情報機關進行情報合作事宜時,應通知主管機關,並由主管機關協助統合及節制。前項情報合作包括情報交換、情報會議、人員互訪、情報訓練、技術交流、電訊偵蒐及情戰行動等。因此我國依據聯合國安理會一三七三號決議文執行反恐怖主義行動之相關作為,行政院長張俊雄指示各情治、財經及司法部門配合執行事項:政府將依據我國法律及參照聯合國各項反恐公約與決議精神,對恐怖組織及其黨羽採取凍結資產、不資助、不窩藏等必要之司法或行政措施,同時加強與各國之情報交流及提供刑事調查、刑事訴訟的協助,以制止及懲治恐怖主義。 就情報合作而言,情報工作的最終目的是預為防範可能之威脅,我國的情報來源,大約可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國際方面,由國際情報合作管道獲得,或由國安局、警政署、調查局海外工作站、駐外人員蒐集,及政府機關派駐海外機構協助蒐集;二是國內方面,情治機關蒐集或民眾檢舉;三是文書及科技情報方面,由大眾傳媒及網際網路蒐集,或透過科技中心、國防部電訊發展室截收之電子科技情報。國際情報合作對我國防範國際恐怖主義活動是相當重要的工作,國安局表示,自從九一一事件後,國安局就成立一專案小組持續針對反恐進行監控和運作,92年度也特別編列反恐預算,近來幾次爆炸案,國安局透過國際情報管道獲得資訊,未來將更強化相關反恐作為。 反恐工作已成為世界各主要國家安全工作的主軸之一,我國雖非國際恐怖組織主要攻擊目標,但仍不能排除成為恐怖份子藏匿地點或犯罪活動之中繼站。對台灣而言,支持與參與反恐,提升反恐能力,防護國土安全,並藉由反恐而與國際社會尋求接軌,發展雙邊及多邊合作關係,拓展國際活動空間,為國際安全及自身利益而努力,藉以強化國土安全之機制與能力,將不僅是內政奠基、全民國防之優先工作,且係發展外交的重要契機。自九一一恐怖事件發生以來,台灣在反恐議題上可以說卯足了勁全力以赴,從執行聯合國安理會第1373號決議文相關事項,到堅定支持反恐行動,如提供國際社會人道救援、強化國內各部會相關具體因應作為、全面清查可疑份子、強化洗錢防制工作、積極推動簽訂司法互助協定或備忘錄、加強國際情報合作、密切掌握恐怖組織發展及重要成員之預警情資、整合各情治單位蒐整之反恐怖情資、建立恐怖活動資料庫等等反恐作為,無非就是要確保國家安全與拓展外交空間之目的。本文從國際恐怖主義發展趨勢出發,進而探討美國反恐趨勢與反恐情報作為。接著就我國安全環境及整體反恐情報機制作檢討分析,歸納本論文之研究總結 。 一、聯合國應發揮主導作用,增進國際情報合作 二、我國現行反恐對策尚待精進 三、我國應注意中共的武力威脅與突擊 四、美國因反恐與中共合作,應注意是否影響我與美關係 五、不合時宜的運作觀念,影響情報預警功效 六、因應危機必須提升預警情報工作 七、訂頒國家危機預防之標準作業程序 八、加強情報的整合與監督 九、強化國安會專業幕僚機構功能 十、明確律訂專責、統合單位權責 十一、建議成立國家恐怖主義情報中心 十二、積極參與國際反恐怖主義活動
88

改革開放後中共媒介市場化之分析-以上海解放日報為例

顧秦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自一九七八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施行改革開放至今,不僅在經濟上造就舉世矚目的經濟成長,相對的也對中國大陸的傳播媒介造成衝擊。在改革的過程中,被中共稱為「黨在政治上、理論上和思想上領導戰鬥的武器」的傳播媒介,隨改革範圍的擴大與深入,產生了顯著的變化。 一九九二年鄧小平視察南方經濟特區,發表宣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南巡講話」。緊接著,中共在十四大確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市場機制的引入,使中國大陸的新聞媒介,置身在和以往迥異的環境,新聞媒介組織和從業人員捲進市場經濟中,媒介的內容和形式,發生根本變化。 本研究想要了解「解放日報」如何一方面扮演中共黨報的身分,另一方面又如何在市場競爭激烈的上海報業中,謀求生存與發展,藉由一份黨報的轉型,來了解中國大陸媒介如何走向市場化?如何在國家堅持傳播仍是「黨的宣傳機器」與喉舌論之下,自謀生路,並在政治與經濟的角力中,呈現的面貌與發展,期能了解中共未來媒體的發展與動向。 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分析上海解放日報市場化後在新聞報導內容、新聞寫作方式、廣告內容的轉變;以文獻分析法分析解放日報改革因素、市場化後廣告量、發行量與方式、以及經營方式轉變。 研究結果發現,解放日報,改革因素包括:受到黨中央的政治生態,要求新聞報導相適應變革、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進而客觀的要求新聞媒介發生變化。社會因素,社會逐漸多元化,民眾對於各種資訊的要求增多。媒介本身的因素,來自新聞從業人員觀念的轉變,促使新聞產生變革。 市場化的解放日報,在內容上經濟新聞增加,.新聞照片、圖表次數增加,版面趨向活潑、豐富。在新聞寫作方式上,評論類新聞減少、專欄增加。在寫作內容方面,強調與讀者的貼近性,但是市場化對新聞時效性影響不顯著,與市場化前相同。市場化對寫作目的影響不顯著,依然以宣傳性新聞為主。在廣告方面, 廣告量逐年增加,同時廣告內容反映市場經濟發展,家電用品、旅行社廣告增加, 廣告位置在報頭、報紙左下、右下多方並陳。在發行方面,由以往的郵局發行轉為郵發、自辦發行並存,並在各地設有分印點,發行量隨市場經濟轉變。在經營上,解放日報成為多角化、多元化經營,「以報業為主的多元化發展戰略佈局」的集團公司。 解放日報走向市場化的結果,從一個純粹靠黨養活、替黨宣傳的「宣傳喉舌」,轉變為一個在經濟上必須自負盈虧、自謀生路的商業機制。同時又必須扮演引導大眾輿論、傳播黨的資訊工具。因此將政治資訊軟化吸引大眾,或者將此類信息與其他信息分開,並提供政治新聞之外,多樣、多種類的信息。藉由滿足市場需求,營造政治輿論、提高黨的形象,使解放日報成為強調中國共產黨統治合法性的「黨營輿論公司」。
89

法人持股比例對台灣初次上市公司股票長期報酬的影響

王秀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外許多實證研究指出新上市股票長期報酬表現不佳,對投資人來說並非好的投資標的。但實證也指出法人持股比例與股票長期報酬之間有正向關係的存在,其原因可能來自於法人的專業素養、資訊優勢以及擁有監督公司營運的能力。 本研究針對民國86年1月1日到民國95年12月31日,共185家資料完整的新上市公司進行實證研究,以異常報酬率檢驗此現象是否存在。同時驗證法人持股比例與新上市公司股票長期報酬之間的關係。 實證發現台灣新上市公司在上市一年後、兩年後以及四年後的長期報酬皆為負,分別為-2.4%、-0.48%、-1.96%,而此現象在高科技產業特別嚴重,並且也得到迴歸結果的支持。而法人持股比例與新上市股票長期報酬之間呈現顯著的正向關係,代表法人持股比例越高者,其股票報酬越佳,顯示市場相信法人的監督能力。
90

媒體報導對初次上市股票績效之影響 / THE IMPACT OF MEDIA COVERAGE ON IPO UNDERPRICING

謝尚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民國90年至97年3月間於台灣證券交易所掛牌之新上市公司為樣本,並扣除由上櫃轉上市公司的部份,共計119間公司。由於投資人在此類公司上市前難以取得公司相關資訊、或是取得資訊成本極高,因此大部分資訊來自新聞媒體的報導。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於檢驗媒體報導是否可以有效減輕投資人與公司間的資訊不對稱,進而影響初次公開發行折價幅度。 根據本實驗結果,在控制產業因素、公司規模、漲跌幅新舊制、上市前資本市場榮枯等變數下,新聞總數、正負面新聞報導之絕對數量,對折價幅度沒有顯著影響;此外,上市申請日、上市審議委員會通過日、交易所通過日以及證期局核准日四個時間區間的新聞數對發行折價之解釋能力亦無顯著差異。然而,當我們將新聞數量之變數轉為各性質新聞數量佔總新聞數量的比例後,卻得到正面新聞報導佔總新聞數的比例越高,初次公開發行折價幅度越低的結果。在119家樣本中,正面新聞佔總新聞數之平均比例為64%,且平均正面新聞多1%的比例會使該公司短期績效降低1.16%。

Page generated in 0.031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