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15
  • 885
  • 55
  • 29
  • 25
  • 2
  • 1
  • 1
  • Tagged with
  • 997
  • 997
  • 324
  • 322
  • 303
  • 244
  • 228
  • 223
  • 220
  • 188
  • 187
  • 179
  • 176
  • 172
  • 17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61

民權主義政治參與之研究-理論與實踐層面之探討

楊明坤, YANG, MING-K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民權主義政治參與之系統性理論,及檢討評估民權主義政 治參與之重要內容,四權行使之實際情形,並提出建議供政府推行民主政治之參考。 二、研究方法:根據研究內容之需要,本論文所運用的研究方法有假設檢證法、比較 研究法、文獻研究法、歷史研究法等四種。 三、研究內容:除緒論及結論外,正文共分為五部分:(一)檢證「民權主義主張人 民有政治參與的權利」之假設。(二)探討民權主義政治參與之最高理想-全民政治 之內涵。(三)探討民權主義政治參與之特質-權能區分之制度設計。(四)探討民 權主義政治參與之方式與步驟。(五)探析四權行使之實際情形。 四、研究結果:我們研究發現(一)民權主義政治參與之理論是有系統的,它不但主 張人民有政治參與的權利,而且以全民政治為政治參與之最高理想。為落實此一理想 ,它有其適應國情之參與方式與步驟,在方式上,直接參與和間接參與併用;在步驟 上,採取漸進式的,以時間言,分軍政、訓政、憲政三個階段,以空間言,先參與地 方政事,再進而參與國家政事。我們還發現權能區分之制度設計,是解決西方民主理 論對政治參與主張爭論的一套可行之辦法。(二)政府在落實民權主義政治參與之主 張方面,人民選舉權之行使著有成績,從選舉種類、選舉方式,及選舉人資格等觀察 ,大部分符合民權主義之主張;罷免權之行使,選民已漸具理念,且有實際行使之經 驗;創制複決兩權之行使,除中央部分已制定「國民大會創制複決兩權行使辦法」作 為法律依據外,縣自治事項部分,至今尚未制定法律,而中央法律之創制複決,雖有 法律依據,但從未有行使之經驗,因此,在兩權行使之落實上,與民權主義之主張不 盡相符。揆諸目前國內政治發展,政府似考慮制定一全國性之創制複決兩權行使辦法 ,以滿足人民政治參與之慾望,促進國家社會之安定,並落實民權主義政治參與之主 張。
362

地方政治與公共政策-高屏溪雙園大橋上下游違法魚塭拆除事件之個案分析

洪堯棟, HONG, YAO-D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共政策需要經由政府間的行動來達成,特別是許多情況下,中央政府的政策並非由 本身去執行,而是透過各層級的政府來完成。我國的政治制度採均權利度,在此制度 下地方政府具有雙重資格:一方面以公法人資格,基於地方特殊需要處理地方公共事 務;一方面以國家官署的資格,執行中央或上級政府的法令,處理國家性質的事務。 因此,地方政府在政策執行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地方政策執行良窳,影響國家整體 政策一致性。地方政府與其他參與者在地方執行環境下的互動,實為研究整個執行過 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對地方政治的忽略,主要是因為對於地方的政治參與者(包括地方官員、政治人 物、派系、利益團體等等)、政治制度以及政治衝突缺乏了解。本文試圖以高屏溪違 法魚塭拆除事件的做為個案,探討地方政治運作與公共政策執行間的關係。 本文共計六章:第一章為結論,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範圍和目的,以及研究方法和 限制;第二章為理論架構,檢視目前有關政策執行的研究途徑以建構適合本國案的分 析架構;第三章為高屏溪違法魚塭拆除過程的詳細描述,以為理論印證的前引;第四 、五兩章為理論對個案的解釋;第六章為結論,摘要本研究的發現,並提出建議。
363

中共政治體制改革之研究

李善海, LI, SHAN-H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中共政治體制改革之研究」,共分為六章十六節。 第一章﹕導論。主要分為研究目的與研究範圍,提出共產主義政治體制的基本架構。 第二章﹕本章主要探討中共政治體制改革之背景,共分為兩節,就中共現行政治體制 的積弊以及經濟體制改革對政治體制之衝擊分別加以論述。 第三章﹕本章主要探討政治體制改革之實施,共分為五節。 第一節 中共黨中央之改革 第二節 政府機構體制之改革 第三節 幹部制度之改革 第四節 精簡機構 第五節 「全國人大」之改革 第四章﹕中共關於政治體制改革之討論與反應,共分為兩節。 第一節 中共官方的言論 第二節 中共理界和知識界的反應 第五章﹕中共「十三大」提出的政治體制改革的設想,共分為七節。 第一節 實行黨政分開 第二節 進一步下放權力 第三節 改革政府工作機構 第四節 改革幹部人事制度 第五節 建立社會協商對話制度 第六節 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 第七節 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 第六章﹕對中共政治體制改革之評估一代結論。
364

盧梭的民主思想之研究

韋洪武, WEI, HONG-W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民主政治的基本理念如國家主權為全民所有、保障人民權利及限制政府權力等 出發,檢視盧梭對民主的態度,從而探討他的民主思想的真象。 本文假定,盧梭雖然對民主抱持批判的態度,想對民主政治的一些偏差有所修正、補 救,所以提出了許多新的詮釋。但基本上他還是認同並接受民主政治的統治型態。基 於此一假定,本文就下述重點逐一進行研究: 第一章說明研究目的與範圍,並說明外在環境對盧梭思想的影響。 第二章分析全意志的意義,並指出全意志係基於同意而來,故不應被視為極權思想的 理論溫床。同時,說明全意志理論在實際應用上的困難與解決之道。 第三章指出,盧梭出對人民權利-尤其自由權-的獨特界定、及其所含的意義。從而 澄清此一觀念所遭受的批評。 第四章研究重點,在探討盧梭對政府權力的設計與主權者制衡政府的制度。對於他反 對代議治也從不同角度提出反駁。 第五章除綜合上述,肯定盧梭支持民主外,並指出,他的思想對避免現代民主的流弊 似有啟發意義。
365

新興國家領導權轉移型態之研究- 以東南亞非共產國家為例

陳建榮, CHEN, JIAN-R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任何政治體系當中,國家領導權轉移問題的解決,是攸關政治體系的穩定,以及發 展前途的最關鍵性問題,其中又以對新興國家的影響最為突出。緣此,本文在整個論 述過程中,以東南亞非共產國家為例,試先對「新興國家領導權」及「新興國家領導 權轉移」做一概念界定;其次則依各國的「轉移年代」做為定點,以為分析探討的基 礎;再次則依據「轉移年代」來探討國家領導者為何要轉移及採用何種方式轉移。前 者本文稱之為「轉移原因」,並歸納為:死亡、任期、國家領導者的個人意願,及執 政團體的公開分裂等四項;後者本文稱之為「轉移方式」,並歸納為:公民選舉、指 定及武力等三種方式;最後,便透過「轉移原因」及「轉移方式」交叉配置的析論, 以建立國家領導權的權移型態,並將此「轉移型態」運用新興國家的建國歷程中,分 析何種轉移型態較有利於新興國家的政治穩定,而何種轉移型態則會導致新興國家的 政治不穩定,以供新興國家參考。
366

毛死後中國大陸的政治變遷(1976-1984)

徐佩勇, XU, PEI-Y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論文共壹冊,全文約五萬餘字,計分五章十四節。 二、論文內容摘要: 本論文主旨在探討毛澤東死後的中國大陸,在以鄧小平為首的「改革派」進行經濟改 革、改下黨風,實施幹部的知識化、年輕化、專業化、革命化的「四化」政策後,中 共會不會成為一個後革命階段制度化的一黨體系。 論文首先界定共黨政治體系的特徵,共黨國家實施經濟改革造成的影響究竟如何,以 及共黨對經濟改革的態度。 第三章討論最近幾年中共黨內的變化及未來的趨勢。第四章從制度化的一黨體系的三 個面相,即制度化的領導階層、黨的領導角度和政治的範圍,檢討中共在邁向制度化 一黨體系的過程中應有的調整與中共實際的政治行為。 第五章結論,檢討中共的自由化政策的實際意義與自由化政策在中共未來的政治變遷 中的角色。
367

晚清小說與晚清政治運動( 一八九五- 一九一一)

王華昌, WANG, HUA-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希望透過視晚清小說為傳播媒介的概念,檢討它與晚清政治運動之間互動的關 係。共分七章,約十二萬字。 第一章,「結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概念、研究目的及名詞的界定。 第二章,「晚清小說發展的歷史背景」:從時代背景、新聞事業蓬興、文學潮流的衝 擊及小說在政治運動中的角色四方面說明之。 第三章,「新思潮的引介」與第四章,「對弊政的批判」:主要是從小說作者傳播民 權思想、女權思想、虛無主義等新思潮,使讀者產生一求變的理論基礎;對科舉制度 、貪官劣吏、崇洋媚外的大肆揭露批判,提供時人求變的事實依據。 第五章,「與政治改革運動的關係」與第六章,「革命派對小說的運用」:主要是從 政治運動的兩大主流-- -- 改革派與革命派著眼,探討兩派如何運用小說文字宣揚政 治理念,爭取奧援,達成強國裕民的理想。 第七章,「結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發現。
368

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經驗(1972-1983)

顏志榮, YAN, ZHI-R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約十二萬字,分七章十八節。 本文係以後行為主義討論重大問題的理念為研究角度,來研究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經 驗,希望能藉此研究成果鑑往知來,以為啟示。為避免研究範圍過大致難以掌握重點 的弊病,特以一九七二年至一九八三年期間,我國政治發展經驗,做為研究之對象, 其中參考GABRIEL A. ALMOND政治發展四個因果解釋,以下列五個層面為分析內容: 一、在政治發展的外環境上,主要是討論國際環境的嬗變及中共的統戰對中華民國的 影響。 二、在政治發展的內環境上。主要是討論中華民國在社會動員上的發展程度,藉此探 討社會動員對政治發展的影響,並以政治參與的高漲為焦點,討論無黨籍政治人士的 崛起及其對政治發展的影響。 三、在政治體系的功能發展上,係說明政治體系面對社會動員的發展,在功能上所做 的各種因素,包括中央民意代表的增額選舉,選舉罷免法及國家賠償法的制定,以及 中國國民黨面對無黨籍人士競爭所做提名政策的回應。 四、在政治成員的理性抉擇上,主要是探討政治成員的政治文化,申論選民歷年的投 票趨勢,以及苶黨籍政治人士的言論取向。 五、在取高執政者的領導上,則從領導的制度層面及行為層面分析 蔣經國先生的領 導特質,並探討其在精英甄補上的決策。 最後,總結歸納這一段期間,中華民國在政治發展上的成功經驗,並希望能藉此補充 修正政治發展理論的疏失。
369

三民主義婦女政策與我國婦女政治地位之研究

馬心韻, MA, XIN-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就整個人類歷史來看,除了初期的母系社會外,幾乎是一個以男性為中心的世界,由 於人格的隸屬、經濟的依賴,使婦女在家庭中、社會上,皆無法享受和男性平等的權 利,更不具有任何政治地位。 清末民初,受到西方思潮的衝擊,中國的婦女運動便幾乎與國民革命同時展開。三民 主義,基於民有、民治、民享的要求,各項措施均應顧及全民,故政府扶助女權發展 ,致力男女平等的實現。除了以尊重個人自由為出發點,使婦女不再是家庭的附庸外 ,並透過普及教育、保障福利,提高婦女的知識水準,建立自尊心與自信心,具備同 男性一般的競爭能力,積極參與國事、擔任公職、提供社會服務、獲取政治地位,達 到實質上的男女平等。 一個真正良好的理論,必須能據而制定政策,否則只是烏托邦的理想。因此本篇論文 結合政策分析與文獻探討的架構,期望透過對政策制定過程與執行狀況的研究,了解 三民主義的可行性。本文分為六章,共二十萬餘言 ,茲敘述其大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旨在說明本文的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研究範圍與基本態度、研究方 法、分析架構與限制。 第二章、三民主義婦女政策問題背景探討。旨在透過對傳統中國的婦女地位,世界婦 女運動思潮的了解,探討當時中國婦女問題發生的環境背景,進而認定此問題。 第三章、三民主義婦女政策規劃。首先說明婦女政策規劃。首先說明三民主義婦女政 策的目標,接著探討一般民眾對政策規劃的貢獻,以及中國國民黨與規劃的歷程與決 策系統的運作狀況。 第四章、三民主義婦女政策合法化。分析中華民國憲法及相關法律中,有助婦女爭取 政治地位的有關條文、內容及其制定過程。 第五章、三民主義婦女政策執行。從婦女應考試服公職的狀況、參政的狀況以及社會 服務的狀況,了解婦女政策執行的情形。並論述執行政策的機構、人員及經費狀況, 雖然此些機構對婦女政治地位的增進並未發揮太大功能。 第六章、結論─檢討與建議。由於筆里學養尚淺,無法對三民主義婦女政策進行嚴謹 的評估,故改採檢討方式,分析問題認定 、政策規劃、政策合法化、政策執行各項功能活動的得失,以及對我國婦女政治地位 的影響等,提出建議,作為本篇論文的結論。
370

中國政治文化與毛共意識型態

陳永麟, CHEN, YONG-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文壹冊,共約六萬字,除導論及結論外,另列四章,每章又分三至六節不等。 導論在說明研究之動機,採取之方法及引用之資料。第一、二兩章則分別敘述「政治 文化」及「意識型態」兩概念形成之原因,澄清概念定義之歧義,及確定概念所包括 之具體內容以確立分析之架構。第三、四兩章則本前述架構以陳述中國政治文化及毛 共意識型態之內涵。最後以導出中國政治文化與毛共意識型態二者之因果、主從等關 係為結論。 本研究以敘明現象及事實為手段,以確立概念所含之變數關係為目標,不作價值判斷 ,不作動向預測。

Page generated in 0.029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