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從世界遺產觀點探討雅美族文化資產保存---以蘭嶼朗島村為例王義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2年在文建會積極倡導推動「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下,將世界遺產的保存觀念陸續引進國內,形成一股風潮,也衝擊著台灣二十餘年來,在文化資產保存工作上的偏差與不足,不論是在保存項目上、保存觀念上、保存工法上、保存法令上,都明顯跟不上世界潮流。世界遺產的研究議題也在這股風潮帶動下逐漸興起,其所涵蓋的學術領域包羅萬象,是門必須跨學科領域的綜合學問。
2005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後,文化事權已統一,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工作也進入另一個新時期。值此,在國內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工作如火如荼的向前邁進,並與國際觀念接軌之際,不管是有形的文化資產或是無形的文化資產,都要從世界遺產保存的新視野,重新審視如何加以保存與維護。以世界遺產的觀點來探討雅美族文化資產的保存,希望能從中進一步對台灣文化資產的保存有所省思,提醒我們對於這塊土地最原始的原住民族,所遺留下來具有豐富台灣特色的原住民族文化資產,在長期受到忽視及邊緣化的情形下,有機會被正視及喚醒。
蘭嶼面對全球化、現代化過程,造成雅美族傳統文化的衝擊,值得雅美族人及各界共同關注。而朗島傳統聚落本身就是一部真實且具體的人類文化紀錄,隨著時空環境的演變過程在朗島留下痕跡。維持朗島傳統聚落及文化景觀的永存是一項持續不斷的工作。也必須在保存時不斷思索探討創新問題,以確保其在新的經濟條件下能持續發揮其功能。朗島傳統聚落及文化景觀的永續保存,對當代及未來人類歷史都在在豐富了其在文化上的多樣性與豐富性。而且其中無形文化資產,如傳統歲時祭儀、技藝、語言等,相較於傳統聚落、住屋、船屋等有形文化資產,更有保存的急迫性,因為這些有形文化資產,在拆之前都還有機會留下或復原,但那些無形資產則容易隨著年代久遠而消逝。所以,除了保存,更重要的是傳承,這也是世界遺產強調的精神所在。雅美族人對其後代子孫或全人類究竟要保存些什麼?傳承些什麼?端視雅美族人自行深思與決定。本論文並不期望探討蘭嶼是否能成為世界遺產,而是希望能將世界遺產的保存觀點、管理機制、案例等介紹給雅美族人,讓雅美族人現在及未來面對自己的文化資產保存問題時,多一種思考保存的選項。期盼藉由本論文的研究,呼籲各界重視最具台灣特色的原住民族文化資產,並且讓以往台灣在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觀念上累積的錯誤經驗,不要重蹈覆轍在原住民族文化資產的保存上。
|
2 |
媒介記憶與新聞儀式-二二八事件新聞的文本分析(1947-2000)夏春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探討新聞媒介如何建構過去,二二八事件則為研究案例。所關心的問題有二二八事件在新聞上的集體記憶有哪些?如何分類?它們的變遷情形又如何?研究中所採取的方法,則為文本分析法。
在二二八的媒介記憶中,共計可分為三個階段十七種類型。第一階段為1947年的事件初始期,有合理改革等五種類型、第二階段則為1948年到1983年的社會失憶期,包括了偶發型、共黨叛國型與遺忘型等三種類型。第三階段的眾聲喧嘩期,由1984到2000年,共計有派系鬥爭型等九種類型。十七種類型的分類依據,是依照新聞論述所形成的文化景觀而來,它們先後出現在1947年至今的台灣社會之中,並累積形成四種傷痛記憶的理念型要素,分別是污名、壓抑、故事/戲劇,以及形式化等。
在研究中,我們發現二二八新聞在事件初始、社會失憶期,以及眾聲喧嘩期等三階段的分佈數量有很大的落差。社會失憶期的新聞只有區區數則,這構成了台灣社會中的結構性健忘。而新聞在二二八事件的發展過程中也有了相應的變與不變。不變的部分,如新聞的本質是論述的,故新聞論述實比新聞報導為更適合的描述詞彙。變化者則有大眾傳媒在台灣社會中的角色變遷,從最早的「宣傳者」、到後來的「國家意識型態機器」等,其執行的功能也有凝聚個體於社會、抒解集體情緒,以及文化實踐等不同作用。本文主張以「詮釋社群」的概念來理解新聞事業,以補傳統上「侍從報業」之不足,這是新聞儀式觀點的具體表現。
|
Page generated in 0.295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