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
法科大学院を対象とした組織レベルでの教育支援システムの導入富崎, おり江 20 December 2011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172 |
在網路購物環境中資訊結構與資訊超載對消費者決策品質、消費信心及決策滿意度的影響黃育盈, Huang, Yu-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探討虛擬的網路環境中之「資訊超載」的現象,其存在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同時討論其對消費者線上購物感覺的影響。除此之外,本研究同時也討論了以下兩個變數:選擇方案的數量與產品屬性水準數所構成的資訊結構,是否影響消費者所認知的資訊超載。同時,本研究亦將探討時間限制所引發的負面情緒變化,是否會讓消費者在篩選產品資訊感到疑惑與壓力。因此,本研究包含了選擇方案與產品屬性水準數等資訊結構的兩個自變數,以及第三項自變數負面情緒,第四項自變數網路使用經驗與習慣;至於應變數則為決策正確性、消費信心與決策滿意度。
本研究使用實驗設計的方法來操作化研究架構,並模擬網路購物情境以進行操弄。本研究之研究結果摘要如下:
一、選擇方案數量對決策正確性有負向影響,產品屬性水準數對決策正確性有負向影響。
二、每日平均上網時數會影響決策正確性之高低。
三、負面情緒起伏越大,則決策正確性會下降,資訊超載的程度則是上升。
四、資訊超載程度的高低主要是受到選擇方案的數量所影響。
五、資訊超載程度越高,則決策正確性會下降,且消費信心亦下降。
六、消費信心越高,則決策滿意度高低會上升。
七、考慮時間越長,則決策正確性會上升;但考慮時間與資訊超載互不影響。
八、資訊超載與負面情緒均對決策滿意度有顯著影響,但是決策正確性則否。
|
173 |
創新環境、網絡與創新成效之研究楊奕泠, Yang, Yi-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知識經濟的時代下,「創新」是廠商競爭力的關鍵指標,更是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哪些因素會影響創新的表現便成為研究者所關心的議題。過去對創新的研究中,或從廠商個體的角度切入,觀察廠商的規模、產業別、員工人數等屬性差異對創新的影響;或從知識外溢的角度切入,觀察廠商與大學、研究機構等知識產生地之間的時間、空間距離對創新的影響;近期又有學者由網絡連結的角度,觀察廠商與其他行動者間的連結關係和互動合作與創新成效間的關連性。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希望結合前述三者,觀察不同外溢條件下,廠商網絡的互動連結和個體屬性如何影響其創新成效。
在理論的推導上,本研究在知識外溢的基礎上引入網絡理論,認為不同的地區知識存量不同的情況下,影響廠商創新的因素也不一樣。在實證上,本研究首先利用集群分析的方式將60處編定工業區所在的鄉鎮市區分為二種不同的創新環境,再分別檢驗不同創新環境下,廠商的個體屬性因素和各種網絡連結對創新成效的影響。結果發現在個體屬性方面,廠商的現有專利數、有無設立研發部門以及員工的素質等三項,不論在何種環境下都對創新成效有正面影響。而網絡連結方面,實證中只有研發合作網絡對創新成效有所影響,在知識存量充沛的區域,研發網絡連結可以成為廠商獲取知識的管道,進而提高創新的成效;反之在知識存量不豐的區域中,縱使廠商建立起研發網絡連結,也無法從中取得創新所需要的知識和資訊。比較個體屬性和網絡連結後發現,個體屬性因素的影響力大於網絡因素的影響。因此,根據本研究之結論,未來政府在制定政策時,一方面應該強化廠商投入創新研發的意願,另一方面應設法將廠商引導至知識存量豐富的區域,並幫助促成研究發展的合作連結。 / Under the era of the kownledge economy, “innovation” is a key index of firm’s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whole country’s economic, so researcher’s want to know which factors can influence firms’ innovation. In the past study on innovation, some observed the impacts on innovation of the attribute difference, such as scale, industry, number of employee, etc; some observes the firms,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to know the influence of knowledge spillover on innovation. What there were scholars by the angle that the network was linked, among the persons who observes the manufacturer and other actions linked the relation and cooperated interdynamically with the connecting with of closing among the innovative effect recently.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ombine three approach above and observe that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how firm’s network linkage and individual attributes can influences its innovative.
This research introduces network theory on the basis of knowledge spillover, under different situations of knowledge stock, the factor influencing the firm to innovate is different too. In the empirical, I divide 60 industry park into two kinds of different innovative environments by clustering, then examining that under different innovative environments, how the individual attribute factor of firms and the networks linkage impact the innovation. This study found it in individual attribute finally, three items , such as quality of employee, the existing patent of firms, set up R&Dt department, all has positive influence on innovative no matter in which kind of environment. The network linkage, it influences the innovative to some extent to only R&D network in the empricial analysis, the area plentiful in knowledge stock, R&D network can become the channel that tfirmsr obtain knowledge, and then improve the innovation; In the area not abundant of the knowledge stock, even if the firm sets up R&D linkgae, it is unable to get the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that innovation needs from it. Finally we can find that the influence power of individual attribute factor is greater than the network linkage.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of this research, the government, while making the policy in the future, on one hand it strengthen firm to invest in R&D to innovate, on the other hand should try to guide firms to knowledge stock abundant area, and help them to set up the R&D linkage.
|
174 |
企業電子採購系統適合度評量之實證研究 / The Assessment of the Business-IT Fit in E-Procurement Systems: An Empirical Study邱京虹, Chiu, chin-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略 /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globalization and update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T), firms face more and more uncertainties when they conduct daily procurement activities. Whether these uncertainties come from internal or external business environment, they retard e-procurement systems (EP) to achieve promised benefits, and therefore firms must align their EP with their business environment for greater performance. To fulfill this need,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amine the fit of business and IT environment and study its impacts on the system performance. The literature review allows us to propose four major impacting factors and relative measurements. A case study is then taken in the Taiwan PC-Notebook industry to verify the research framework. We find the firms’ external and internal factors do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EP. That is, EP usage in the form of high-integrated system may lead to greater performance under higher environment, partnership, or process uncertainty, whereas low-integrated EP lives up to more benefit under lower knowledge skills. We also observe that lack of fit between procurement practices and EP system produces extra burdens and costs which reflected in the performance of both buyer side and supplier side. Therefore, the contribution of this research can be two-folded: first, practitioners who can use this framework to diagnose their environment condition and then align to the appropriate type of EP. Second, researchers who can build upon this model to further examine the fit impact on EP performance.
|
175 |
角部形状が鋼橋防食性能に与える影響に関する基礎的研究KIM, In-Tae, ITOH, Yoshito, SHIMIZU, Yoshiyuki, 金, 仁泰, 伊藤, 義人, 清水, 善行 01 August 2007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176 |
技術能力、行銷能力與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莊博文, Chuang, Po-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對於台灣經濟之發展歷程而言,中小企業扮演著非常關鍵之角色,其彈性及滲透力可說是台灣經濟奇蹟的原動力,而對於中小企業而言,行銷及技術是相當主要的企業功能,近來由於台灣整體環境變遷迅速,在具有高度不確定之環境中,企業如何以其行銷及技術功能形成競爭優勢,進而創造卓越之組織績效,是台灣中小企業應關心之主要課題。
本研究由組織之技術與行銷能力出發,以其為主要之變項,研究其與組織績效間之關係,此外更導入環境之不確定性,包含技術與市場變動性,探討其對於技術、行銷能力與組織績效間之關係是否將產生影響,亦即組織能力、環境變動性及組織績效間之交互影響關係。
本研究針對台灣地區106家中小企業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經過實證分析,其結果顯示:
1、技術與行銷能力對於組織績效均有正向影響。
2、技術能力與組織績效間之關係,將受到技術變動性之影響。
3、技術能力與組織績效間之關係,不受市場變動性之影響。
4、行銷能力與組織績效間之關係,不受技術變動性之影響。
由研究結果發現,組織能力、環境變動性與組織績效間具有交互影響關係,因此對於組織而言,在策略制訂上,應將內在能力與外在環境一併納入考量,藉由能力與環境之密切結合,創造競爭優勢,獲取卓越之組織績效。
|
177 |
內在個人特質與外在環境對創業態度及意圖之影響林明賢, Lin,Ming-Hsi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經濟能夠如此繁榮,絕大部分得歸功於為數眾多的創業家和其經營的中小企業,根據民國93年經濟部中小企業白皮書統計,從民國84年到民國91年為止,國內中小企業占全國企業總數,每年皆超過97%,在民國91年,中小企業家數更攀升至一百一十萬家。若以全台灣二千三百萬人口來計算,平均不到21人就有1人是創業家,由此可知台灣社會在創業風氣的興盛程度。
本研究欲深入探討在創業意圖形成時,究竟是會受到個人因素或是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因素中,何者對創業意圖影響力較大。在個人因素中,本研究選取三項與創業相關的人格特質:風險承擔度、成就需求、內外在控制程度,外在環境因素擇選取個人知覺到環境對於創業的阻礙與環境對創業的支持二種。
本研究以學生為樣本來探討個人特質與外在環境對創業態度與意圖的影響,透過LISREL軟體進行觀察變項的路徑分析後,結果如下:
1.風險承擔度愈高的人,對創業愈有正面的態度。
2.人們對創業愈有正面的態度時,創業的意圖愈高。
3.人們知覺到外在環境的阻礙愈大,創業的意圖愈低。
結論發現,個人特質中,風險承擔度愈強的人,會愈偏好自行創業,而知覺到環境對於創業有阻礙時,也會減低個人的創業意圖。由結果也可衍生出本研究的實務貢獻如下:若國家想要培養人們對創業正面的態度及意圖,可藉由教育大眾風險的基本觀念,並建立基本的風險承擔能力,除此之外,積極降低環境對於創業活動的阻礙,使大眾建立對創業正面的態度及意圖,以利於未來創業活動的進行,並進一步促進國家社會在經濟上的繁榮。
|
178 |
台灣財經雜誌論述中的氣候變遷議題建構(1992-2011年) / Framing of climate change issues in Taiwanese financial magazines(1992-2011)李雅雯, Li, Ya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觀察近年國內數本財經雜誌的封面專題題材,可見其中不乏氣候變遷影響相關議題討論的刊載,以商業金融趨勢為議題主要切入角度且納入目標閱聽眾考量的財經雜誌,如何於其文本中建構氣候變遷議題為本文欲探討的核心問題意識。故此,本研究依循框架分析的建構論途徑,採納由比利時學者van Gorp所提出的質量兼具分析架構,以國內具相當指標性和流通率的《商業周刊》、《天下雜誌》與《遠見雜誌》三份財經雜誌為研究對象,藉由框架別、消息來源等綜合政經、社會文化脈絡的討論,由歸納和演繹兩階段中瞭解1992至2011年期間的氣候變遷議題於財經雜誌文本中被建構的樣貌。透過561個有效樣本的反覆檢視,歸納得出解決責任、經濟影響、災難末日、環境永續與衝突競爭五個框架別,《商業周刊》所建構的氣候變遷議題以經濟影響框架出現頻率最高;《天下雜誌》與《遠見雜誌》則以解決責任框架為最彰顯者,災難末日、環境永續與衝突競爭三個框架於文本中的出現頻率則皆偏低,三份財經雜誌在援引框架的議題建構過程有顯著差異。輔以質化討論的研究結果,研究者從中觀察到各框架別之間沒有時間流變上的差異,但各框架別所屬的範本運作在不同時間階段則有細微的差異表現。隸屬解決責任框架的政府責任範本密集出現在2007年之後,推估此與IPCC所發布的第四次評估報告有關,其對氣候變遷人為論的高度肯定促成解決責任分配的呼籲聲浪;2009年底於丹麥哥本哈根召開的聯合國氣候峰會再次強化地球村中各個國家政府必須肩負的解決責任;企業責任範本與政府責任範本的表現有相似的趨勢,自2007年起企業責任範本始頻繁出現;個人責任範本的相關論述則於2008年之後密集表現於文本中,此與2008年台灣二次政黨輪替後的施政方向有關,如執政黨將低碳家園以及推動綠能產業納為重要的施政方向,在政府官員大力推廣個人日常生活的減碳實踐下,減緩氣候變遷影響的風險分散至個人身上,氣候變遷議題氛圍有成為大眾論述的趨勢;科學社群責任範本所展現的人定勝天和科學至上態度,多出現於2008年底與2009年初,此與美國在氣候變遷議題上作為意見領袖的動態有著密切相關。在經濟影響框架的部分,研究者發現自1990年代初,財經雜誌已將環境保護和氣候變遷議題融入經濟脈絡的討論中,直至1990年代末期,代表負向意涵的衝擊範本對於能源密集的高耗能產業規劃多是給予掌聲,傾向保護產業忽略環境的態度。2000年台灣經歷首次政黨輪替,面對氣候變遷議題的態度仍舊延續過往的發展主義意識形態,對氣候環境的友善開發管制偏向保守。然這樣的經濟中心思維在2011年國光石化設廠案的質疑批評聲浪中看見具體轉變。強調氣候變遷影響下的各式災難現象與人禍的災難末日框架,其展現的範本模式在20年的歷時中則未出現不同時間上的特色,此與災難框架事件導向的屬性有關。無論是和諧共存範本或自然教育範本,環境永續框架在文本論述中出現的頻率皆偏低,無法反映其在20年的歷時過程中所彰顯的範本演變特色,但根據分析結果可觀察到的是環境永續框架與大眾文化之間的密切關係,包括好萊塢電影、環境紀錄片等片段內容、環境理念與應變態度,皆在文本論述中以貼近閱聽人的方式引用展現,環境永續的環境中心價值觀在大眾文化的氛圍中建立。衝突競爭框架的框架包裹運作反映在科學不確定性與政治陰謀角力兩範本上,此兩類範本非規律性地出現,無特定的範本論述轉變差異。整體而言,三份財經雜誌在氣候變遷議題上展現了經濟影響成改變誘因、環保團體聲音的微弱、由大眾文化領導議題和強化解決責任等文本論述特色。
|
179 |
新教科群4 : 共生と平和の科学 「子どもの人権」 「環境」 「ジェンダー」を軸に共生と平和を考える : 生徒アンケート 3年間の年次比較 (Ⅲ. 高校新教科群の取り組み)原, 順子, Hara, J., 三小田, 博昭, Sankoda, H., 高橋, 伸行, Takahashi, N., 野田, 真里, Noda, M., 高井, 次郎, Takai, J., 佐藤, 良子, Sato, Y. 30 November 2005 (has links)
国立情報学研究所で電子化したコンテンツを使用している。
|
180 |
総合人間科「生命と環境」について : 生命倫理教育の観点からの考察(1)(特別研究)田中, 裕巳 15 October 1998 (has links)
国立情報学研究所で電子化したコンテンツを使用している。
|
Page generated in 0.027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