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台北地區年輕女性「生活雜貨」消費經驗初探:符號、體驗、美學與自我 / An Exploratory Research of "zakka" consumption徐唯曦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生活雜貨」常被指陳為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用品,但它的意涵逐漸深化,揭
示了它所具有的無形的意義,以及這些意義與消費者的關係。「生活雜貨」也涉及了消費者整體的居家生活方式與美感呈現,其使消費者得以形塑或維持自我認同。因而本研究認為「生活雜貨」的消費具有符號消費與體驗消費的特性,不但反映消費者的生活美學,也影響消費者的自我認同。因此,本研究主要在探究「生活雜貨」符號消費與體驗消費的形貌與特性,並透過「生活雜貨」的消費經驗,試圖探析消費者的生活美學與自我認同。
根據以上前提,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分為以下四點:(一)消費者喜愛「生活
雜貨」的原因為何?對他們來說,「生活雜貨」的魅力與價值何在?具有什麼樣的文化或符號意義?(二)在「生活雜貨」的整個消費過程中,消費者擁有何種體驗?過程中所呈現的美感具有何種特性?(三)喜愛「生活雜貨」的消費者擁有何種生活美學與態度?(四)透過「生活雜貨」的消費與體驗,消費者維持與建構出什麼樣的自我?「生活雜貨」在消費者的自我認同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本研究使用深度訪談法,並將受訪者鎖定在「生活雜貨」消費群體之最大宗
-「台北都會地區單身女性」。透過11 位受訪者的訪談資料,本研究發現在「生活雜貨」符號消費下,受訪者追求的是關於理想的生活,包含「條理生活的構成」、「風格生活的組合」、「情感生活的建立」與「美感生活的體驗」四種消費形貌,反映的是「生活雜貨」不但讓受訪者料理生活大小事,更提供多種選擇與搭配,為空間增添生活的味道,甚至幫助受訪者去想像、體驗另一種理想的生活形貌。
再者,「生活雜貨」消費過程也是一種美感體驗,體現出一種隨性、放鬆的消費過程。此外,本研究發現最能創造豐富體驗與感受的是「小店」,其不但能提供受訪者預期外的驚喜,也具有個別特色、故事,與展店或創作的理念。而在「生活雜貨」消費所反映的生活美學上,其所引發的美感特性包含了簡單、自然、混搭、氣氛、獨特、意義與人情等七個要素,並也同時座落於受訪者
居家空間的想像與嚮往,亦反映了受訪者對於自我的認同,包含「自在的我,自由的生活」與「豐富的我,豐盛的生活」這兩個認同構面,即是愛好簡單、自然,並熱愛品味生活、體會生活細節的人格特質。
因此,透過「生活雜貨」,受訪者得以對自己生存的空間與環境進行源源不
絕的營造行為,進而追求心目中理想的生活型態。「生活」因而是一種動態經
營,而非靜態的存在。透過「生活雜貨」符號性與體驗性的意義,「美感生活」成為受訪者消費主體之所在,甚至會透過生活美學來建立一個美感群體。
|
Page generated in 0.019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