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
影視節目模組化生產研究 - 以科學傳播內容素材資料庫為例 / The Research on Modular Production of Films and Television Programs - A Case Study of Database for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Content鍾珮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數位化時代的來臨不僅為影視節目帶來了包括節目內容品質提升、產製無帶化等變革,更由於數位化資訊具有容易複製、存取與再分配,且在傳遞過程中低耗損率等特性,影視節目內容產製開始有了資源再利用之可能。
本研究為探討影視節目內容產製如何透過導入模組化與素材之概念,實現「一次生產、多元加工、多次使用、多功傳輸」之節目產製理念,透過實地落實《科學傳播內容素材資料庫建置》,自資料庫建置、素材模組化、至資料庫生產之完整流程中歸納出以下研究發現:
一、平台資料庫之建置應著重資料庫架構、分類、欄位與檢索方式設計,並以使用者友善為介面設計依歸;
二、素材模組化之流程應先落實節目內容特性分析,並以使用者經驗與內容產製之需求為基礎,制定素材模組化之規格與原則,同時建立模組化之標準作業程序;
三、影視內容資料庫生產之應用應先建立應用之情境,並解析情境中包括「情境特色」與「影片受眾」等特性,據以重組資料庫中適用之素材,實現素材再利用之內容產製模式。
本研究並於研究後對影視節目內容邁向資料庫生產(database production)之願景提出建議,未來內容產製流程應於源頭即考慮到資源後續應用之各種形式,以利素材的生產與累積;其次應持續強化建立「素材」之觀念,以確保累積之「素材」皆可再進行多樣化編輯,真正發揮建置素材資料庫之效益。
|
32 |
台灣科學中藥製藥廠競爭策略之研究 以天明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張仲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草藥在世界各地華人居住地都有長久的使用歷史,應用範圍非常廣泛,中草藥使用最多的地區當屬中國大陸,歐洲對植物藥用量大,使用歷史也悠久,其次為美國及亞洲其他各國,台灣市場則屬於特殊的小型市場。台灣製藥廠的中藥製藥水準優於大陸,相較於世界各國植物藥製造水準,也不遜色,主要因為台灣衛生主管機關對製藥廠管制非常嚴謹,促使業者提升製造及管理能力。國內具規模之科學中藥廠大多歷史悠久,屬於中小型企業的經營型態,截至2013年止,並無科學中藥公司發展成為上市櫃公司,本研究希望藉由科學中藥產業相互競爭的市場現況,分析買方交易成本的成因及降低的方法,作為中醫藥業廠商市場推廣的參考,並指引該產業對於買方成本降低所應努力的方向。
科學中藥劑型具有調劑方便、保存容易的特性,適宜作為原料藥或西藥的輔助用藥,未來發展空間大,也是傳統中藥科學化的先驅,具有產業的代表性。運用「策略行銷分析-4C架構」,分析個案公司在每個成長階段,在買者的外顯單位效益成本、買者資訊搜尋成本、買者道德危機成本及買者專屬陷入成本四個構面,運用何種策略方法,建構有效的核心行銷能力,因而得以一一突破經營困境,並且逐步佔有科學中藥市場。
經過對個案公司發展階段的策略行銷分析,印證個案公司每一個擴張的策略行動,都有效的解決了一部分行銷困境,即是降低了某部分的交易成本,也為個案公司下一階段的發展奠下基礎。該個案執行的策略行動先後順序為:向上游整合降低生產成本、藉由診療軟體的行銷打開知名度、投資興建具生產規模的大廠、併購他廠增加產品項目提供客戶一次購足的服務。所解決的行銷困境,大致符合了策略行銷4C分析的排列次序,個案公司對於行銷策略的思維,是為了突破科學中藥產業市場競爭所需,卻與「策略行銷分析-4C」架構相契合,堪為此架構的運用實例。個案公司在中藥產業,把握市場的發展趨勢,在現有的行銷策略布局中,藉由4C的策略行銷分析,找出不足之處,而有效改善之,形成良性循環,達到建構品牌效益的目的,進一步在產品的開發或使用上有所創新,與產業競爭對手拉開差距。
|
33 |
鑲嵌於管制政策制度的科學政治:以VOCs、PM2.5為例 / The scientific politics embedded in the regulatory policy institution: VOCs and PM 2.5 as examples張景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運用科學知識在當代環境管制政策幾乎已屬常態。然而,科學卻不一定能有效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本研究探討雲林六輕石化廠區的揮發性有機物(VOCs)空氣污染問題,發現運作二十多年的六輕,其排放之VOCs數值,至今尚未釐清,但企業仍不斷擴廠,引發當地健康風險問題;同時,國光石化的環評中,PM2.5(細懸浮微粒)引發重大政治爭議,民間提出對抗性科學論述影響決策方向,後續,更促成相關管制法規通過。
在上述管制科學爭議中,本文採用新政治科學社會學所提供的制度、網絡與權力,與環境決策知識建構的途徑觀點,探討雲林石化廠區所排放的揮發性有機物(VOCs)、懸浮微粒(PM2.5)相關之管制科學爭議。運用次級資料分析法、田野調查以及深入訪談法,嘗試分析強調科學循證作為基礎的管制政策,何以仍落入管制失靈的窘境?本文探討兩個個案,其不同調的科學數字如何依循管制制度生產、傳遞及運用?其中,VOCs排放數字如何被各個政治行動者賦予政治性意涵,進而延宕政府管制的能力?甚而導致府際間嚴重衝突?而PM2.5的對抗性科學論述是如何被生產、傳遞乃至公共化?相關之政策網絡如何有效地將PM2.5的管制政策推入政治議程中,成為正式法規的一環?
本研究發現,在VOCs個案中,基於污染物的特性、石化廠區的龐大營運複雜度、以及企業為管制資訊之主要來源等因素,使VOCs排放具有相當大的科學不確定性。不過,現行制度將這些科學不確定性切割成一場又一場對於企業資訊的審查,對於掌握確切污染狀況極其有限。在PM2.5個案中,在幾個重大政策窗事件出現之前,民間社會已有一定的知識建構基礎。而重大政策窗事件如六輕工安大火、國光石化興建以及2011年總統選舉等,促成不同社會網絡連結,協助、生產出對抗性論述,並結合公眾媒體的廣泛傳播特性,將相關科技風險知識公共化,終使得PM2.5管制法案成為正式規範之一。 / Scientific knowledge has been commonly employed for making environmental regulatory policies. This thesis aims at analyzing the contamination problems resulted from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released by the Six Naphtha Cracking Complex; it is discovered that the emission of VOCs remains a mystery after two decades of operation. However, the industrial expansion plan continues and has done a severe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destruction to the local community. Meanwhile, PM2.5, Fine Particulate Matters also triggered political controversies i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process of Kuokuang Petrochemical Plant, the Eighth Naphtha Cracking Project(8th naphtha). The civil society has raised the opposing argument on the PM2.5 matter in terms of health impact, thereby influencing the direction of policy making and passing the regulations.
In light of the controversies of regulatory science, this thesis adopts the perspective of New Political sociology of Science (NPSS), which substantiates the approach of institution, network and power, and other aspects of knowledge construction to analyze the emission of VOCs and PM2.5 in the petrochemical field. Moreover, secondary data, field research, and in-depth interviews are utilized to analyze these regulatory predicaments.
It is discovered in the cases of VOCs, the scientific uncertainty is composed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s, the complexity of petrochemical plant’s operations and the main regulatory information is generated by industries. Nevertheless, the regulatory institution just divided the scientific uncertainty into the tremendous conferences which peer-reviewed the information from industries. Furthermore, this regulatory institution hinders the true conditions of pollution from being known. In the meantime, in terms of PM2.5, the general public has had a solid knowledge pertaining to the critical national matters, such as several fire disasters of 6th naphtha, the policy of 8th naphtha, and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in 2011. Moreover, these policy windows promote the connection of social network and assistance, and accordingly generate the opposing discourse. The technology risk-related knowledge has also been conveyed by the mass media, thus ultimately enacting the PM2.5.
|
34 |
澳門中學理科教師的教學觀念與教學實踐之調查研究 / Investigation on secondary school science teachers' belief and practice in Macau胡維政 January 2009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Education
|
35 |
網路影片表現手法之探討:以科學主題為例 / Exploring the Creative Strategies of YouTube Videos on Scientific Subjects林品婕, Lin, Pin Chi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YouTube的普及與拍攝影片的門檻降低,愈來愈多使用者將自製影片分享至網路平台,其中也包含以科學為主題的網路影片,加上近年來如PanSci泛科學、Taiwan Bar以及Oisee等知識型YouTube頻道在國內興起,網路科學影片已然成為使用者分享資訊的方法之一,具備傳播知識的潛力。然而,網路科學影片儘管在網路上具有相當高的人氣,卻因其缺乏科學機構或媒體組織的把關,呈現方式和表現手法皆與傳統科學影片不盡相同,所能發揮傳播科學之功能也時常被忽略。故本研究以網路科學影片為研究對象,試圖瞭解網路科學影片所蘊含之人性化特質,及其促進科學參與之可能。
本研究採文本分析法,並以主題分析法作為資料分析的方法,選取國內外與科學主題相關之YouTube頻道及影片進行文本檢視。本研究歸納出網路科學影片人性化特質的三個影響面向,分別是:使得網路科學影片更加強調創作者個人特質、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並使之蘊含著鼓勵創作的「隨創」精神。
結果發現,網路科學影片強調以「人」為主體之運作方式,將傳統專家至上之科學權威轉移成任何使用者的分享論述,因而更有機會促進民眾認知參與、線上參與以及創作行為的投入,提升科學參與的可能性。整體而言,本研究以人性化的觀點探討網路科學影片之特質,並認為其有機會能夠促進科學的參與,主要之研究目的在於重新審視其在科學傳播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以帶動更多與網路科學影片相關的討論與研究發展。
|
36 |
影響我國大學與民間企業技術移轉績效之關鍵因素研究曾鑫城, ZENG,XIN-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面對國際競爭,促使產業升級一直是政府及企業界努力的方向。其中的關鍵則在於企
業研究發展能力的提升。現階段,我國的高級研究人力,仍然集中在大專院校,呈現
出民間企業有經費而缺乏高級研究人力,學術界則有高級研究人力,但缺乏研究經費
之支援。因此本研究即希望經由實證研究,找出一個促使大學與企業研究合作的最佳
模式,俾使學術界與企業界交流,使整體人力與經費之運用,達到最高效率。
從國外研究中,發現英、美、日、德等國主要是採取設立科學園的方式以促進大學與
企業之合作。我國自民國六十九年設立科學園區以來,雖然園區業者研究發展能力顯
著提升,但尚缺乏針對設立科學區是否有助於大學與民間企業研究合作之相關研究。
同時由於園區廠商目前仍以資訊電子業為主,因此本研究乃根據相關文獻發展二種問
卷,分別針對資訊電子領域中,大學教授與企業作問卷調查。
本研究之預期貢獻主要為:
(1) 了解大學與民間企業合作之動機。
(2) 發現阻礙大學與企業合作之障礙。
(3) 發現有利大學與企業合作之關鍵因素。
(4) 發展一個促使大學與企業合作之最佳模式。
|
37 |
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之個案分析余蘭芳, YU, LAN-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係藉著對新竹工業園區政策之形成、規劃及合法化等過程作綜合性的分析與檢
討,期對我國在經濟發展歷程中一項重要的努力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透過政策各階
段之探討對有心之士提供一些建設性的啟示。
全文計一冊,共分五章十六節,約六萬餘言;其內容要旨如次:
第一章緒論。首先界定政策制度與科學工業區之意義,研究方法、範圍、限制和分析
架構等。
第二章問題之形成。主要在探討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形成的背景、概況及政府對此一園
區所抱持的態度。
第三章政策之規劃。藉著有關政策規劃理論之介紹以了解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規劃特
色及內容。
第四章政策之合法化。簡述政策合法化的概念,探討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在取得法定地
位過程的情形,並藉此了解我國立法制度對某些類型之政策的影響情況。
第五章結論。乃就整個政策運作過程各階段的檢討及目前執行概況及以檢討,並據以
提出若干可行的具體建議。
|
38 |
我國現行師專課程之研究趙鎮洲, Zhao, Zhen-Zho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包括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研究方法。第二章為主要相關文獻之探討
,分別探尋黃堯仁、張清濱兩位先生有關師專課程之論文大作。第三章談世界先進國
家初等學校師資養成機構之課程,分別介紹美、英、西、德、法、日本五國現況。第
四章為我國師範專科學校課程之沿革,探討政府遷台至六十七年止之師專課程與現行
我國師專課程之分析。第五章專論初等學校師資培育機構課程之編製,探討編製之理
論基礎、應考慮因素、編製原則、類型與步驟。第六章為現行我國師專課程實施問卷
調查與分析,論及問卷之設計、調查經過與結果之分析。第七章為討論與建議,就整
個研究歷程進行終結性整理,並提出討論與建議事項。
|
39 |
誰在訴說女人的身體?--以瘦身類資訊式廣告為例杜玉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通俗文化、學校教育到醫療論述,今天的肥胖不只是體態而已,且常與「醜陋、病態」劃上等號。「胖醜瘦美」似乎已成為這時代牢不可破的社會認知。鑒於這股日益根深蒂固的社會認知,本研究選擇了有線電視頻道中販賣瘦身產品的瘦身類資訊式廣告為研究標的,來觀察「瘦就是美」這個概念在該類媒體文本運作的情況,以及結合其他論述力量達成規約女性身體以獲取最大利潤的策略。
本研究以批判論述分析為工具,從這個兼具資訊與娛樂的廣告文本形式出發,首先分析該類文本的特性,進而觀察在販賣特定瘦身產品的過程中,此類資訊式廣告建構女性身體理想形象的手法。再者,在高倡追求理想身體形象的前提下,此類資訊式廣告企圖利用科學論述的中立、客觀的權威性來鞏固這個前提,以完成銷售特定瘦身產品的目標之際,更形成對於規約女性身體的馴育手段。基於以上的思考方向,本研究針對了以下四個面向進行分析:包括資訊式廣告的文本分析、女性身體形象的論述、科學╱科學論述的運作、規約女性身體的權力與社會脈絡等,期能進一步揭露此媒體文本的深刻意義,並鼓勵女性積極掌控自我對於身體的定義,不為身體所役。
|
40 |
制度性創新事業的動態浮現歷程:複雜科學觀點蔡文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創新事業是以價值創造為目的,有別於在既有產業環境下扮演「價值提供者」的角色,制度性創業者是基於「價值創造組織者」的思維,創意地塑造自身的角色定位,重構事業成員的價值活動或互動關係,以塑造新的價值創造系統。在以往的創業研究中,許多是圍繞著創業者本身的特質與外在環境的條件,探討導致創業行為或新資源組合出現的因素,較少被關注的研究取向則是描述創新事業的浮現過程,尤其是關於制度性創業者從如何激勵事業成員與影響外在環境,乃至於創造新的組織或利基的問題。本研究是以制度性創新事業作為研究對象,以探討浮現議題為核心的複雜科學觀點為理論基礎,旨在解釋在創新事業發展過程中,焦點廠商應考慮哪些關鍵因素,以發揮最大的成員吸引或網路連結效果,從而達到利基創造的目的。
研究結論指出:(1)遠離均衡狀態是促進制度性創新事業發展的外在條件:當情境條件符合遠離均衡狀態時,焦點廠商提出制度性創新事業與之呼應,事業成員將傾向於投入創新事業的發展,以舒解其所面臨的調適性張力;(2)吸子建構是啟動制度性創新事業發展的初始設計:吸子建構是焦點廠商提出制度性創新事業的構想,包括身份配適度與身份可信度兩方面,以吸引初期事業成員投入創新事業的發展;(3)自我組織是支撐制度性創新事業發展的內在動力:自我組織是當事業成員與焦點廠商達成網路連結,由於資源的承諾、資源的外溢或網路結構的改變,除了充實制度性創新事業的內涵之外,也直接或間接地強化創新事業的吸引力,以牽動潛在事業成員參與,並形成正向循環的發展;(4)宏觀浮現是制度性創新事業持續發展的結果:隨著網路連結循序地交互牽引,宏觀浮現象徵制度性創新事業的構想得到具體的實踐,進而融入整體環境的運作之中,創造相關事業族群發展的利基。
|
Page generated in 0.0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