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06
  • 96
  • 10
  • Tagged with
  • 106
  • 106
  • 27
  • 26
  • 22
  • 19
  • 19
  • 19
  • 18
  • 17
  • 15
  • 15
  • 15
  • 14
  • 1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51

不對稱訊息下借貸信用市場之效率研究 /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Efficiency of Credit Market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劉文真, Liou, Wen Jan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資訊不對稱為經濟普遍存在之現象,舉凡勞動市場、保險市場與借貸信用市場皆會發生類似主問題。而本文將就資訊不對稱下之借貸信用市場討論效率問題。   眾所皆知,當借貸市場存在資訊不對稱時會發生二大問題:道德危險、逆選擇問題,又因此三大問題會導致貸款者對特定契約之供給減少使借貸市場發生超額需求產生信用分配之現象。故可知,市場均衡因資訊不對稱現象之存在可能無法滿足柏拉圖最適。因此本文將借用四個理論模型說明:借貸信用市場之效率問題。   理論模型一:逆選擇下之借貸市場效率一最適放款利率與擔保品之決定   理論模型二:逆選擇下之借貸市場效率一最適投資水準之決定   理論模型三:逆選擇與道德危險下之信用分配效率   理論模型四:償還機率訊息不對稱下之資金配置與金融崩潰   透過此四個理論模型之分析可歸納出以下之結論:   1.借貸市場存在穩定均衡且均衡滿足市場效率時,政府無須干預借貸市場。   2.借貸市場存在穩定均衡且無信用分配現象但均衡未滿足市場效率時,政府就應採行自由放任之態度,透過金融中介機構之借貸行為達成社會效率。   3.借貸市場存在穩定均衡且存在信用分配現象但均衡未滿足市場效率時,政府就應採行交叉補貼政策干預市場,但並非所有的干預政策皆能使借貸市場之效率提升,其中尤以“補貼低品質借貸契約”之政策為最佳方案,但因為此政策須政府能夠完全區分借款者之品質型態才可採行,因此,若政府無法加以區分借款者之品質型態時,僅好退而求其次採行次佳方案“信用保証政策”。   4.借貸市場若不存在均衡,發生金融性崩潰時,政府應擔任最後貸款者之角色,干預借貸市場以降低私人部間之風險。
52

警示股價量行為之實證研究 / The empirical evidence on price and trade volume behavior of alarted securities.

張主卿, Chiang, Chu 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實務界多將監視制度之實施效果定義為防止操縱市場。的確,國內股市一向投機氣氛濃厚、短線交易盛行,惟異常交易未必全導因於投機炒作,事實上,股市交易者交易目的有四種:一是風險分攤(risk sharing),二是變現性交易(liquidity tradings),三是具有訊息基礎的交易(information-based tradings),四是炒作(manipulation)。異常交易宣告訊息在實證上,可以同時作為最可能發生市場訊息不對稱的樣本組,異常交易之肇致,究竟是否純係炒作造成,抑或具有訊息基礎的交易亦佔若干比重,應是一有趣之研究課題。   以下研究主題為本研究之重心:   1.在公告警示股票的漲跌方向,分為合併與漲幅、跌幅三類宣告來計算其累積異常報酬。   2.檢視股價之超額報酬與警示之宣告有無干預之效果。   3.檢視警示股票在警示前後其對訊息之衝擊反應有無差異,並探討警示宣告對股票之價格資訊性之影響。   4.檢視警示股票與非警示股票在對訊息之衝擊有無反應上的差異。   5.檢視警示股票對不同的交易量造成股票買賣價差的衝擊。   6.檢視前後期價格變動與前後期交易量之因果關係。   本研究有以下結論:   結論1.畢竟警示門檻為公開資訊,一異常交易投在警示宣告前,市場應可預期,而不應在警示後存在任何方向之顯著異常報酬;國內股票市場仍不能稱具有半強式效率。   結論2.股票受警示後具負異常報酬,顯示警示制度對飆漲股票確有干預作用。   結論3.警示前後一張一千股買單,所呈現之訊息大小好壞沒有差異。   結論4.在警示股與非警示股間一張一千股買單,對警示般的衝擊較大,顯示警示股對訊息反應較敏感。   結論5.警示股的報價修正與價差之影響都和買單大小成正比,股票普遍存在當期價量有回饋關係,前一期是當期價量關係之前因。顯示Information-based確為肇致異常交易之主因。   結論6.警示宣告後,訊息不對稱仍然存在,且不見有效降低。   結論7.警示後交易者對股價認知變異增加,由投資者對價差之調整過程可看出警示後投資者之過度反應的行為。有此現象可能因為有投資者認為是明牌股而購買,也有投資者怕因高風險而導致損失,故及早出脫,因此對股價有兩極化的看法。   結論8.警示宣告後,買單追隨買單情形降低,可能是風險增加導致原追買追賣交易者轉趨保守。
53

無關訊息在選擇性注意中的處理歷程與機制-從連續嘗試叫色作業的干擾項抑制效果探討 / OMIT

蔡介立, Tsai, Chie 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eill(1977) 發現 Stroop 色字干擾作業中前一嘗試 (S1) 的干擾字和 後一嘗試 (S2) 的顏色反應相同時,會對後一嘗試的正確反應形成干擾項 -抑制效果。 本研究以 Neill(1977) 的連續嘗試叫色作業,探討 S2 刺 激類型與 S1 反應至 S2 刺激呈現時距 (RSI) 對干擾項-抑制效果的影 響,並說明簡單抑制論 Neill (1977) 、反應抑制論 Tipper(1985) 及編 碼調適論 Lowe(1985) 的適切性。實驗一探討不同 S2 刺激類型產生的影 響,結果合諧字並沒有任何抑制或促進的效果,符號非字和不合諧字得到 干擾項-抑制效果,皆符合簡單抑制論的預測,反應抑制論也能以策略的 因素來解釋實驗一的結果,而編碼調適論不易解釋合諧字的結果。實驗二 探討色條在不同 RSI 產生效果的變化情形,發現色條在短 RSI 產生很少 的促進影響, 在 RSI 較長的情境中色條皆產生干擾項-抑制效果,較為 支持簡單抑制論的假設,反應抑論和編碼調適論則無法解釋色條在長 RSI 產生的干擾項-抑制效果。因此在連續嘗試的 Stroop 叫色作業中, S2 刺激類型及 RSI 對干擾項-抑制效果產生的影響, 簡單抑制論能直接預 測與解釋, 反應抑制論及編碼調適論對色條在長 RSI 的干擾項-抑制效 果則不易解釋。
54

銀行放款利率定價∼序列談判理論之運用 / Bank's Optimal Loan Strategy:Application of Sequential Bargin heory

胡德中, Hu,Te C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係應用序列談判(Sequential Bargain)模型,來制定出銀行最適放款 利率報價。在放款談判之中,由於談判雙方訊息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銀行對於客戶的真實報償,並沒完全的訊息,因此在談判 初期,銀行僅能藉由已知的客戶報償分配與決策法則,來制定出利率報償 。然而隨著談判期的逐漸增加,客戶的回應,會將其真實報償的訊息給釋 放出來,而銀行在接收此訊息並認知到客戶的真實報償,產生所謂的學習 效果( Learning Effect)之後,即可據此訂定出各期最適的放款利率報價 了。當談判期限由一期放寬為兩期時,對於客戶來說,因為可以以較低的 利率貸得資金,因此會樂於接受銀行這樣的安排。至於銀行方面,則因為 談判期限放寬以後,對客戶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使得放款利率報價更趨於 合理化,銀行本身的期望報償提高,因此銀行也會樂於將談判結構做這樣 的安排。
55

臺灣地區股票承銷之研究-增資新股超額報酬及承銷價影響因素之實證 / The Study of Stock Underwriting in Taiwan

王姿英, Wang, Tzu 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資本市場之目的在於匯集社會游資, 供給企業營運所需資金, 進而促進經 濟成長。欲達此一目標則有賴於承銷制度之健全, 及承銷機能的有效運作 。本文乃是探討股票承銷中有關增資新股申購人是否享有預期超額報酬, 及承銷價影響因素。運用之理論基礎為Black-Scholes 選擇權訂價公式, 及探討公司價值之訊息理論。經過實證測試, 發現增資新股申購人的確享 有預期超額報酬。而訊息理論並不太適用於臺灣實務現象, 所列入探討的 因素中, 唯有總資產達到0.01的顯著水準, 現金增資比率達0.15的顯著水 準, 此或為訊息須經轉換之故。
56

多期理性預期模型下價格資訊性之研究 / Informativeness of Prices in Multi-period Rational Expections Model

連春紅, Lien, Ch'un-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充滿不確定性之交易市場中,每位交易者會盡量利用所擁有之資訊,在市場有干擾(如,風險性資產供給之不確定性、個人偏好不同、個人面對之稅負環境不同等)之情形下,市場會顯露出部份私人訊息,故交易者亦會經由對價格和交易量之觀察習得訊息;擁有私人訊息之交易者稱為消息靈通者(Informed),未擁有私人訊息而只能經由觀察價格而習(learn )得 訊息之交易者稱為消息不靈通者(Uninformed),他們二者之差異在於他們是否願花成本或資源以購買訊息。本文係在干擾理性預期模型下,利用所設定之特殊效用函數--絕對風險規避效用函數及假設隨機變數為多元常態分配,探討市場有干擾情形下,在第一期有私人訊息而在第二期有公開訊息揭露之不對稱訊息模型中價格之資訊性,分別分析了公告訊息和私人訊 息之干擾程度、風險性資產供給之不確定及購買訊息人數對二期價格資訊性之影響。在所設定的模型有解下,本文利用這些影響因素對公告訊息和私人訊息在總合需求計劃部位 (Position)的彈性說明二期價格資訊性。同時文中亦探討購買訊息人數之內生決定,顯示了公告訊息之揭露會修正交易者之看法而減少私人蒐集訊息之誘因。
57

電子佈告欄推文搜尋態度與購買決策影響之關係 / A study on the effect of the searching attitude of BBS push text to purchase decision

吳欣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因應網路口碑傳播平台的熱門化,以及資訊搜尋意識高度提升,網路口碑搜尋成為現代人購買行為準備步驟之一,消費者透過多元化的網路口碑平台搜尋產品資訊以幫助自己進行貨比三家及累積自身的產品基本資訊,並減低產品購買風險,藉由網路口碑的搜尋行為讓消費者購買活動更具自主性與安全感。 由於台灣網路口碑傳播平台百花爭鳴,而過去研究多以論壇及部落格為研究主題,甚少研究以年輕人常使用的電子佈告欄作為研究場域。故此,本研究選擇電子佈告欄作為研究場域,由網路口碑的概念出發,試圖了解消費者選擇電子佈告欄為搜尋產品相關訊息的場域時,他人意見對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影響。由於過去尚未出現以研究電子佈告欄特有的「推文」機制對購買決策的影響,本研究則針對電子佈告欄推文作初探性研究,旨在探討消費者在使用電子佈告欄搜尋產品資訊與網路口碑過程時,對於電子佈告欄文章中的推文搜尋態度對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影響。 本研究從資訊搜尋觀點切入,從消費者端出發,藉由量化研究方法,透過線上問卷方式,以自願樣本抽樣方式,最終有效回收問卷570份,以期了解消費者推文搜尋態度對購買決策的影響,並嘗試了解消費者對電子佈告欄此平台的知覺訊息可信度是否會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行為。因此,進一步探究消費者的電子佈告欄知覺訊息可信度在推文搜尋態度與購買決策間的干擾效果。 研究結果發現,當消費者使用電子佈告欄搜尋產品資訊時,消費者的推文搜尋態度對購買決策具有正向的影響;消費者的電子佈告欄知覺訊息可信度對購買決策並不具有影響力。另外,研究也發現消費者的電子佈告欄知覺可信度並不會影響推文搜尋態度與購買決策影響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並以推文所能扮演的行銷角色對實務工作者提出行銷策略上的建議。
58

科普訊息的接收與理解──以大學生接收奈米資訊為例 / Audience’s recep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popular science: A preliminary case stud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reception on nanoscience information

趙又慈, Chao, Yu Tz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科學概念若能有效地普及於社會大眾,可以加速跨領域知識的整合創新、提高國家的創新經濟產能,並促進社會間的對話與發展想像。因此「科學普及」(以下簡稱「科普」)是全球許多國家推動知識工程的基礎。 所謂「科普」,是把科學研究的結果用一種比較含糊的轉譯方式提供給大眾,目的在於對公眾進行教育(educate)、說服(persuade)與溝通(communicate),讓大眾能學習理解科學的內涵(learned)、具有科學思辨的能力(competent)並能夠以科學精神參與社會事務(function-in-society);傳播媒介則是科普最好的載具。然而,科普的工作一直都有傳播內容過於生硬難懂、望之生畏的困境,無法真正達到普及的效果;學者們認為主要包含科普內容文本、讀者理解以及科學家參與推廣等層面的問題。 本文藉由量化的研究方法初探「科普讀物的圖文呈現形式」在傳播效果上對讀者「認知資訊負荷」、「態度」及「理解」的影響。同時,將讀者的「涉入感」與「先備知識」納入變項,探究讀者「涉入感」與「先備知識」的差異對於科普讀物傳播效果的影響程度。 研究者以「奈米保養化妝品」為實驗科普訊息主題,針對臺灣大學及淡江大學合計507 名的大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科普讀物訊息實驗,並以問卷量測受試者對科普訊息主題的涉入感、先備知識,以及閱讀實驗科普訊息之後,對該訊息內容的認知資訊負荷、態度及理解程度。經過資料整理及統計分析,得到本次實驗相關結果與發現如下: 一、 本次實驗中的科普訊息使用不同圖文呈現形式,但在依變項的傳播效果上並沒有顯著的差異,顯示科普訊息的文字與圖像其實可以各自獨立。 二、 科普訊息的涉入感及先備知識均高度影響閱讀科普訊息時的認知資訊負荷、態度與理解程度;認知資訊負荷較小的科普文本,其傳播效果較好。 三、 不同性別的閱聽人,在閱讀科普訊息的認知資訊負荷、態度及理解程度上均沒有顯著的差異,打破一般認為女性不擅長科學的刻版印象。 四、 理工背景學生在閱讀科普訊息時的認知資訊負荷明顯較小,在理解程度及態度上較非理工背景的學生表現僅為稍佳。 此外,本研究發現,新世代的資訊使用行為可能受網路閱讀行為的影響,因此對科普訊息的取用方式,已轉向使用篇幅短、取用彈性大的訊息內容服務;傳統科普傳播講究循序漸近、結構完整的知識傳遞方式,如何因應新世代的資訊使用行為而調整,是未來所有科普傳播工作者思考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 / Popular science, sometimes called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r literature of science, is to transfer and translate the concepts or results of scientific researches to the public in a comparatively vague manner. It aims at educating, persuading and communicating, so that the public could be learned in understanding science, be competent in scientific thinking and be able to function in the society with a scientific spirit. The mass media is absolutely the best channel for popular science. However, most contents of popular science are very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nd this has put popular science in a dilemma and couldn’t be “popularized” at all. Scholars believe there’re thre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chievement of popular science: the content design, the comprehension of readers,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scientists. This article based on quantitative methods attempts to make a preliminary inquiry into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popular science reading materials with different presentation of graphs. The audience’s “cognitive loading”, “attitud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science concepts” are observed and their “sense of involvement” and “prior knowledge “ are taken into account as variables. 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at 2 universities in Taiwan in June, 2010. There’re 507 students exposed to 3 different types of nanoscience reading. The result indicates: 1)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popular science’s texts and pictures could be independent from each other. 2) Audience’s sense of involvement and prior knowledge both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ir cognitive load, attitude and comprehension. 3) Audience of different genders show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understanding popular science messages.
59

公司治理機制與保守原則關係之研究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nservatism

余嘉紋, Yu, jia-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公司治理機制對盈餘保守性之影響。在經營權及所有權分離的情況下,代理問題因此而生,公司適當的採用保守原則可以緩和代理成本的問題。同樣的,公司治理機制之強弱與治理風險的高低也與代理成本息息相關,因此,本研究藉由檢視盈餘對訊息反映之不對稱性與公司治理機制間之關係,以探討治理機制是否會影響公司盈餘之保守性,本研究亦探討近年來我國整體外在訴訟環境之轉變,對於公司盈餘保守性之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公司盈餘之保守性隨著外部法律環境漸趨嚴格,而日益增高。在先天治理風險較高的情況下,例如:董監質押比率、大股東持股比率愈高,公司盈餘之保守程度愈高。另一方面,董事及經理人整體權益誘因較高的情況下,盈餘保守程度較低。在外部治理機制方面,機構投資人持股愈高,盈餘偏向不保守;負債比率較高之公司,其盈餘則偏向保守。在董事會治理機制對盈餘保守性之影響方面,除董事會規模愈大,盈餘愈趨保守外,監察人規模及獨立董監對盈餘保守性之影響並不顯著。 整體而言,我國公司運用保守原則來緩和代理問題的情況確實存在。但我國公司治理機制對盈餘保守性之影響,可能主要來自於先天治理風險之差異,後天治理機制之影響效果則尚不顯著。 / Past research shows that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produces earnings that reflect bad news faster than good new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ole of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More specifically, we use several variables, including board and ownership structures, outside shareholders and independent director and supervisor, to assess a company’s characteristic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nsitivity of earnings to bad new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lower) for strong (weak) governance risk firms and the asymmetric timeliness of earning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for the sample firms in recent year. More specifically, we find that (i) the number of board directors, the percentage of outside directors’ shareholdings and the pledge rate of directors’ shareholdings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conservatism, and (ii) the percentage of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conservatism. There is no evidence to support that a company’s independent directors and supervisors can improve the conservatism in its earnings. Our results hold after controlling for firm size, growth opportunities, industry, and audit quality. Overall, our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notion in Watts (2003) that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plays a rol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60

刻板印象的維持或改變:從內隱理論看違反刻板印象訊息的影響 / Stereotype maintenance or change: the role of implicit theories in the effects of counter-stereotypic information

許人禾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往違反刻板印象訊息的研究著重在訊息端變項而忽視知覺者特性,本研究以內隱理論為知覺者變項。內隱理論可區分出本質論者(視他人特質是穩定不變的)與增益論者(視他人特質是可改變的),過去研究發現本質論者較增益論者的刻板印象信念強。此外,過去研究發現人們維持刻板印象需有認知資源,若無認知資源,接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則改變刻板印象。由於人們處理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可能受其內隱理論的影響,即使具有認知資源,接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也可能改變刻板印象。本研究提出「刻板印象強度觀點」與「內隱理論反應觀點」,探討不同內隱理論者有認知資源時接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如何影響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強度觀點」認為,本質論者較增益論者的刻板印象強度強,因此本質論者有認知資源時接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會維持刻板印象,而增益論者則改變刻板印象。「內隱理論反應觀點」認為,有認知資源時本質論者較增益論者注意與詳加檢視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因此本質論者在有認知資源時接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則改變刻板印象,而增益論者則維持刻板印象。本研究進行預試一、二發展違反刻板印象訊息,正式研究測量受試者的內隱理論並以認知負荷作業操弄其認知資源,檢驗相較於刻板印象前測,受試者接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對刻板印象後測的影響。結果發現,未接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前,本質論者較增益論者的刻板印象信念強。有認知負荷作業組(即無認知資源)的受試者接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後改變刻板印象。無認知負荷作業組(即具認知資源)接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後,其中本質論者改變刻板印象,而增益論者維持刻板印象,結果較支持「內隱理論反應觀點」。

Page generated in 0.026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