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諸葛亮傳說研究 / The study of Chu-Ko Liang's legends張清文, Chang, Ching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之研究動機有三:一是希望藉著對諸葛亮傳說內容的探討,可發掘其中所蘊含的民間旺盛的文學創造力;二是希望藉由對諸葛亮傳說的探討,能更瞭解諸葛亮在民間豐富的形象與評價;三是希望藉著對諸葛亮傳說中所包藏的民俗意識,加以分析探討,以便能更瞭解民間的思想與文化。本論文之論述範圍,主要以80年代中國大陸所搜集整理出版的傳說集子為對象。由於傳說與歷史的關係密切,而三國人物的傳說又常與《三國演義》的成書有關,因而在本論文的研究方法上,首先採取比較研究法,把傳說與歷史小說做比對分析;又由於傳說本身常富涵一些民間文化與思想,因而我們又採取民俗學的角度切入,仔細而深刻的探討這些文化思想,並試著闡釋民俗與傳說的連繫方式。本論文除第一章〈緒論〉與第六章〈結論〉外,共分為四章:第二章為〈三顧茅廬前的諸葛亮傳說〉,主要探討有關諸葛亮的少年時期,我們分為求學、娶親與得寶三部份述說。這時期的傳說內容常為正史或小說所忽略,大部份為人民自己的想像創造,因而我們的探討便較傾向傳說內容所包含的民間文化與思想。第三章為〈三顧茅廬後的諸葛亮傳說〉,主要探討有關諸葛亮的青壯時期的傳說,包括三顧茅廬、借箭、借東風與空城計四個部份。此部份為史家或小說家所刻意渲染的,因而我們的探討重點在傳說與史實小說的比較分析。第四章為〈諸葛亮之死與死後的傳說〉,主要探討的範圍包括諸葛爭壽、遣計埋墳與諸葛亮墓的傳說。這部份的傳說內容主要突顯了諸葛亮過人的智慧,其神機妙算幾乎如同神仙一般。第五章為〈有關諸葛亮的地方風物傳說〉,主要探討的範圍包括地方傳說與物產傳說。
|
2 |
1980年以後大陸地區三國演義悲劇觀研究之考察丁秋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是以新的基點,新的角度-「接受美學」來探討《三國演義》。優秀的文學作品本身就蘊藉著不同層次、不同色調的藝術資訊,就像開採不盡的礦藏一樣,對於不同時代的採掘者總能顯示出新的寓意。因此,每個時代的文學都是站在新的基點上透視以往的文學,由於一代代後世文學的批評和闡釋、發掘和引申,作品的色彩才能更加斑斕,意蘊才能更加豐富。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繫乎時序」一九八0年後大陸地區逐漸出現以「悲劇觀」詮釋《三國演義》的評論文字,《三國演義》的讀者是受了何種召喚?何以會陸續出現「悲劇觀」的評論文字,這種審美意識,與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學風潮有何關係呢?發展情形又如何呢?這是此篇論文第二章所要論述的重點。
本文第三章所探討的是《三國演義》的悲劇意識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望今制奇,參古定法」是一切優秀藝術作品的共同特徵。古希臘的三大悲劇家,在他們現存的三十多種劇作中,除了《波斯人》之外,全部出自古希臘神話和史詩,莎士比亞的悲劇採用的也大多是舊有題材,同樣地羅貫中《三國演義》也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本文第四章是結合《三國演義》的歷史人物和故事,探討《三國演義》之悲劇觀,再將《三國演義》置於西方悲劇美學之中,觀察《三國演義》和西方美學對話之情形。不同時代的不同讀者,對《三國演義》的認識都是不同的,希望透過本論文的觀察,讓更多讀者明白《三國演義》的悲劇特質。
|
Page generated in 0.02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