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53
  • 150
  • 3
  • 2
  • Tagged with
  • 155
  • 155
  • 49
  • 48
  • 42
  • 41
  • 41
  • 38
  • 37
  • 28
  • 27
  • 27
  • 27
  • 24
  • 2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從歷史足跡看巴宰族岸理社之宗教變遷:以埔里愛蘭地區的基督教化為例

姚嘉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早期台灣屬於殖民社會,故宗教信仰的轉變往往伴隨著殖民者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宗教的形成與信仰的轉變在台灣這個小小的島上是多變的。就巴宰族而言,改宗的問題不僅僅是停留在現今族人所信仰的基督教這個小小脈絡中,改信漢人信仰也是一個事實,巴宰族人因著張達京與當時受清政府重用成為「官番」的關係,接受了漢人多方的洗禮,在宗教信仰上則包括了對土地公、媽祖信仰。巴宰族的宗教變遷是經過長時間的醞釀與社會環境影響所形成的現象,其包括了三個階段:一、原始信仰;二、漢人信仰;三、基督宗教信仰,本研究主要的重點問題即是巴宰族的宗教信仰變遷。 經歷了漫長的時間與歷史演變,巴宰族在宗教信仰上呈現了三個明顯的宗教信仰階段,在這漫長的變遷階段裡由於不斷有新的文化、新的思想脈絡注入,使得巴宰族在短短的一百多年裡有了全新的面貌,更在這個世代裡成為一個完完全全接受西方基督宗教的族群。而巴宰族的基督教化就有如接受洗禮一般,舊的信仰被信徒們完全的捨棄,進而接受新的信仰,巴宰族人的生活是與信仰結合在一起的,不管是個人親身對基督教信仰的感受也好、日常生活遭遇到的事物變化也好、婚喪喜慶的儀式進行也好,亦或者對文化復興等事件的看法也好,我們都可以感受到基督教信仰的教導是伴隨著族人的生活一起存在的,也就是基督教信仰是與他們的生命一同活著的,對族人而言是一個他們正在信仰,並且相對於傳統文化的信仰,基督教信仰是一個活著的信仰。
22

科技環境變遷對電信業者經營影響之研究-以中華電信為例

張家綸, Chang, Chia-L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受到電信自由化的影響,我國行政院於民國76年起,也開始了電信自由化的腳步,民國88年底,開放固定通信業務,使我國所有的電信服務業都開放競爭。正因為電信市場的全面開放,使得電信市場的競爭愈益激烈,電信服務業者不得不快速調整其經營步伐及經營策略,以面對種種外在環境的挑戰。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探討科技環境變遷對電信產經營之影響,而研究對象則選定在台灣電信市場中極具代表性的中華電信公司。本文採用個案研究方法(Case Study),屬於探索性研究(Exploratory)。先針對電信產業做相關分析,探討科技環境變遷對電信產經營之影響,之後以此分析結果,再針對中華電信做相關探討,以獲得驗證。 / In order to compete with the worldwide open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market, the Executive Yuan had planned the step to open our telecommunication market from 1987. And then open out the fixed network service and all kind of telecommunication business for public to deal in the end of 1999. Because the entirely open for the market, the competition in telecommunication market become more and more vehemently than ever. In order to fit the market and against all kind of challenge, the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 providers have to change and adjust their management policy and strategy. The main purpose for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technology environment fluxing to running the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business. And the target to study is locate on ChungHua Telecommunication Inc, which stand a important position in Taiwan telecommunication market.  The Thesis uses the case study method to do this research, and it's an exploratory one. It first analyzing the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and investigat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technology environment fluxing to running the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business. Then we do study and analyze into the ChungHwa Telecommunication Inc.according to this result we just got, and confirm it.
23

憲法變遷與憲法解釋--東歐民族轉型國家憲法法院建制及其功能之評析 / Constitutional Change and Constitutional Interpretation

趙晏玲, Chao, Yen-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自一九九O年代起所展開階段式、議題切割式的修憲進程,不論在實質議題或修憲程序上,都引起廣泛辯論與質疑。事實上,台灣在民主轉型過程中,所面臨獨特的國家認同與代表性的困境,相對應的在憲法變遷的策略擇取上也呈現獨特性。面對台灣社會將憲法變遷的主軸置於政治部門的角力,憲法學者亦開始關切釋憲機制在引導國家發展與社會變遷的功能定位。究竟民主轉型國家憲法變遷的主軸應是以政治部門為決策中心,抑是釋憲機能也是不可或缺的主導者,與政治部門共同形塑憲法變遷的內涵,是本文研究的初始動機。 一般論及民主憲政之運作與憲法變遷理論,往往以美國為典範。但在民主素養深厚的公民社會所發展的憲法變遷理論,是否適合不曾具有民主經驗的轉型國家,就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就此而言,東歐民主化歷程,即提供全球憲法學者研究憲法變遷理論另一個思考點。隨著1989年代共黨政權的解體,在政治、經濟與社會轉型的壓力下,東歐面臨劇烈而根本的憲法變遷歷程。若欲全盤套用西方式民主憲政理論,勢必面臨嚴重挑戰,而有適度修正與重新詮釋的必要。在此前提下,東歐各國對全新建立的憲法法院,期待其承載何種轉型功能,而在實際運作結果其又發揮何種轉型功能,是本文所提出之第一個問題。其次,從東歐憲法法院的運作經驗,提供釋憲機能在引導民主轉型與鞏固的可能性或必要性。若肯認其與政治部門立於同等地位,皆是憲法變遷的決策機制,則要如何回應來自當代憲政主義的質疑—即司法反民主多數決之困境,是本文所提出之第二個問題。最後,對照東歐各國憲法法院的運作經驗,台灣釋憲機能有何獨特之處、有何值得向東歐借鏡之處,為本文提出之第三個問題。 就本文結構而言,首先在第二章進行理論建構,可分為三個主軸:其一,說明民主與憲政主義之一般意涵,及二者間的關聯性。其二,則是說明民主轉型與憲法變遷的關聯性,並提出憲法變遷的途徑。建立在前二者的理解下,說明憲法解釋作為憲法變遷途徑之一的功能與侷限。在第三章則提出東歐民主轉型與憲政改革的獨特處。首先概述東歐民主轉型的動力與憲政改革的策略,其次則說明轉型任務與所遭遇的挑戰、憲政改革內容與憲政主義規範要求的契合與背離,最後則嘗試重新詮釋憲政主義在東歐所具有的意涵。在第四章整理東歐憲法法院的制度與議題因應,先指出東歐憲法法院之制度功能取向,再進一步觀察東歐憲法法院如何回應第三章所提出之轉型議題,提出其所建構之憲政主義。在第五章則進一步評析東歐憲法法院對民主轉型與鞏固所能發揮之功能,並檢視其得以在民主轉型過程中積極建構憲政主義之因素。最後回應第一章所建構之理論,重新思考民主轉型國家之釋憲機能,在引導憲法變遷之可能性或必要性,及其與民主的關聯性。最後在第六章結論部分,提出研究發現並反思我國的釋憲機能。 就本文論點而言,針對第一個問題,本文認為東歐各國大多重視憲法法院此一機制,且為因應民主轉型之需求,憲法法院之制度功能取向並非全然偏重於權利保障之面向,毋寧更著重於政治運作之合憲性控制。而觀察憲法法院對轉型議題之回應,更加證明僅就政治部門之運作來理解憲政主義在東歐民主轉型之意義,的確有所不足。回顧過去威權統治時代之憲法僅是紙上之宣示或壓迫之工具,憲法法院經由建構法治主義而彰顯憲法保障人權之實效性,形塑朝向未來之憲政主義。本文發現憲法法院對東歐民主轉型與鞏固,可發揮以下功能:(1)引導新憲政秩序之功能;(2) 權力分立之制衡功能;(3)抵制議會之派系政治與維持議會整合之功能;(4)有助於市民社會形成之功能。 其次就第二個問題,雖然在學者間雖存在兩種極端的評價:有主張東歐憲法法院應更為謹慎與自制,始有助於東歐民主之健全與鞏固;反之,則是認為就東歐憲法法院實際的運作,已彌補憲法正當性之不足。本文認為應立於轉型的觀點,肯認東歐憲法法院在引導民主轉型與鞏固的積極性角色,其在建構法治主義、保障人權之同時,亦在解決政治爭議並彌補政治運作之缺失。立於當代憲政主義之觀點,認為司法應較為被動與消極的主張,並不適合於政治劇烈變動的東歐民主轉型國家。 最後就第三個問題,本文認為相較於全新建立的東歐憲法法院以社會高度期待作為正當性基礎,大法官背負沈重的歷史包袱,本身即是改革對象、亦處於轉型過程。雖然如此,大法官逐案修正過去不合時宜的解釋,其實已逐步建立其解釋權威並重新塑造釋憲機關的形象。大法官實應正視其在民主轉型過程中可發揮之功能,適時為政治運作劃下憲法界限,不但有助於彰顯憲法的規範性質,並且正是我國民主轉型的重要進程。 第一章 緒 論 1 1. 研究動機 1 2. 問題提出 4 3. 研究範圍與方法 5 3.1. 研究範圍之界定 5 3.2. 研究方法之說明 7 4. 本文論點 8 5. 本文結構 9 第二章 基本理論的建構 13 1. 民主與憲政主義 13 1.1. 民主的概念 13 1.2. 憲政主義的內涵 15 1.2.1. 古典憲政主義 15 1.2.2. 當代憲政主義 17 1.3. 憲政民主:衝突或調和? 21 2. 民主轉型與憲法變遷 22 2.1. 民主轉型與憲法變遷的互動 23 2.1.1. 民主轉型促動憲法變遷 24 2.1.2. 憲法變遷引導民主轉型並鞏固民主成果 25 2.2. 憲法變遷的理論模型 26 2.2.1. 理論的緣起 26 2.2.2. 模型的建構 28 2.2.3. 憲法解釋作為憲法變遷的途徑 32 3. 憲法解釋的功能與侷限 32 3.1. 司法審查之功能 36 3.1.1. 保存人民意志 36 3.1.2. 完善民主程序 37 3.1.3. 解釋憲法原則 39 3.2. 司法審查之侷限 40 3.2.1. 阻礙民主程序之運作 41 3.2.2. 欠缺改革之有效性 43 3.2.3. 司法制度本質上之限制 44 3.3. 釋憲者之態度 45 4. 小結 47 第三章 東歐民主轉型與憲政主義 51 1. 東歐民主轉型的動力與憲政改革策略 52 1.1. 民主轉型動力 52 1.1.1. 外來壓力 52 1.1.2. 內在需求 54 1.2. 憲政改革策略 55 1.2.1. 圓桌會談與大選 56 1.2.2. 漸進式修憲與全新制憲 57 2. 民主轉型的任務與挑戰 59 2.1. 議會民主與代表性不足的困境 60 2.2. 處理過去:與過去的決裂或延續 62 2.2.1. 懲罰過去不義的行為 62 2.2.2. 回復過去不當徵收的財產 66 2.3. 市民社會的欠缺與建構 68 3. 憲政改革的內容 69 3.1. 修憲程序 70 3.2. 權力分立 71 3.3. 基本人權 73 4. 轉型的憲政主義 75 4.1. 以漸進式修憲來解決議會代表性不足的困境 75 4.2. 以轉型正義來劃分舊威權時代與新民主時代 77 4.3. 以社會權的憲法整合功能來提供市民社會的形成基礎 80 4.4. 小結 82 第四章 東歐憲法法院的建制與議題因應 85 1. 程序建制 86 1.1. 制度特色 86 1.1.1. 集中型與抽象審查 86 1.1.2. 法官代表性與獨立性的折衝 90 1.1.3. 權限廣泛 92 1.1.4. 聲請途徑有限 95 1.2. 功能取向 97 2. 議題因應 99 2.1. 權限爭議之仲裁 100 2.1.1. 中央權力部門之權限爭議 100 2.1.2. 中央與地方權限之衝突 102 2.2. 轉型正義與法治主義之調和 103 2.2.1. 法安定性原則之確立 103 2.2.2. 平等原則之確立 108 2.3. 基本權之保障與社會權之可司法性 112 2.3.1. 少數民族政治參與權之確保 112 2.3.2. 社會福利立法與既得權之保障 113 2.4. 小結:形塑朝向未來之憲政主義 117 第五章 東歐憲法法院之功能評析 121 1. 憲法法院在民主轉型與鞏固之功能 121 1.1. 新憲政秩序的引導功能 122 1.2. 權力分立的制衡功能 124 1.3. 派系政治的抵制與維持功能 126 1.3.1. 抵制功能 126 1.3.2. 維持功能 127 1.4. 市民社會的形成功能 129 1.5. 小結 131 2. 因素分析 135 2.1. 憲法層面 135 2.1.1. 修憲程序 135 2.1.2. 社會權與公私領域劃分 137 2.1.3. 國際法的憲法化 138 2.2. 程序層面 140 2.2.1. 權限、聲請途徑與議題承載 140 2.2.2. 憲法解釋的拘束力 142 2.3. 釋憲者層面 144 2.4. 社會層面 145 2.5. 小結 146 3. 司法積極:鞏固民主或削弱民主? 147 3.1. 對司法積極的質疑 148 3.1.1. 憲法正當性薄弱而有司法謹慎的必要 148 3.1.2. 議會民主強化的需求而有弱化司法的必要 148 3.2. 對司法積極的肯認 150 3.2.1. 彌補憲法正當性薄弱之缺失 150 3.2.2. 制衡議會民主之弊病 151 3.3. 轉型觀點:憲法法院之階段性功能 152 第六章 結論 157 1. 研究發現 157 2. 對我國釋憲機制的反思 161 2.1. 憲改議題之概述 161 2.2. 釋憲機能之評析 164 3. 結語 169 附錄﹔東歐憲法法院選任制度與權限一覽表 171 參考文獻 175
24

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企業會計制度之研究--制度變遷理論之運用 / The study of business accounting system in Mailand China after open policy--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stitution change theory

王坤煌, Wang, Kuen-Hw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確認本文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由扮大陸國有企業會計制度的弊端,導致於九二年發布(企業脅許準則)的制度創新,惟現有文獻並無從制度變邐理論觀察此一變遷,遂引起筆者的研究動機。即利用制度變邐理論探討大陸企業會計制度變遷之個案中,其如何轉變及了解政府與企業在企業會計制度變遷中扮演何種角色,興新制度成立之後的成效。 第二章,探討制度變遷理論,說明制度的密排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及諾斯的制度變遷理論在大陸的適用性。爾後,是文獻凹顧,分析大陸學者運用制度變遷理論研究大陸成都紅廟子自發股票交易市場等個察研究之成果。 第三章,分析制度創新前的企業會計制度。首先探討改革開放薜的企業會計制度,前發現當時企業會計制度與計劃經濟體制的關係是絕對的互賴,會計扮演著替國家監督企業的角色,主要是發揮簿記的功能。其次,分析改革開放後至制度創新前的「雙軌制」會計制度密排,這是中共政府為避免意識形態的困擾所作的理想安排:然這種安排仍不免造成會計信息隔行如隔山、削弱企業經營的積極性、讓投資者缺乏有用的決策信息、成本核算易生誤差、阻礙國際化步伐等弊病,所以引導了下一波會計改革。 第四章,分析制度創新後的企業會計制度。首先描述主流會計的潑展與大陸發布(企業會計準則)的過程。其次畏評述大陸琨今的企業會許制度婢主要的會計核算方法,並與台灣之會計應理方法作一扼要性的比較,證明以(疣業會計準則)為芷的會計改革,的確使大陸企業會計核篇方法符合國際會計償例的一般要求;最後則是分析制度創新後的企業會計制度成效,發現會計核算方法並沒有太大的問題,惟國有企業產權結構所導致所有者缺位,形成國有企業會計信息央真的主因。 第五章,比較實施(企業會計準則)之前、之後的企業會計 制度,發現不論是在正式規則、非正式規則、執行功能上均有明 顯的轉變。且「姐社姓資」之意識形態困擾的破除,方是九二年會計改革之巖主要原因。以及不論政府角色的轉換、企業團性的轉變、註冊會計師圓體的形成、投資人與債權人的興起,均受制度創新所引起的權利義務關係之轉變的影響。 第六章,研究發現: (I)完善會計監督,須調整國有企業產權結構與建立法律獎懲機制之配套: (2)改革大陸企業會計制度的初始力量是來自政府的強制力,惟「姓社姓資」之意識形態的破除,才是(企業會計準則)能在一九九二年發布的最主要原因: (3)企業會計制度的創新是強制性制度變邐,惟制度創新策略是「先易後難、繞道而行、迂迴包圍、完善轉軌」的漸進式策略; (4)未來大陸企業會計制度仍將是「多軌制」的制度安排。其次, 說明後續研究,如比較兩岸上市公司合併報表編制之會計處理的異同,以求了解兩岸彼此之會計處理:及以問卷調查、或實地訪談的方式,蒐集中共官方、大陸註冊會計師、會計學者或學生的意見,形成統計資料上的分析,作為增強本文的論點。
25

制度變遷對租稅邊際超額負擔計算的影響

陳詠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提出了租稅邊際超額負擔的概念及重要性,並進一步衡量之,計算出台灣民國七十四年薪資所得稅的邊際超額負擔為 0.1 元。然而,文中更著重的是制度變遷對租稅邊際超額負擔的影響及含意。由制度經濟學中制度變遷理論的角度視之,唯有能清楚且完整的詮釋所有制度變遷對租稅邊際超額負擔影響的機制,再輔以計算出的數值,對租稅邊際超額負擔問題的探究才有實質的貢獻。也就是說,除了數量分析外,質的分析才是經濟學家更應努力的方向。此外,由文中亦可發現,當租稅邊際超額負擔數值很大時,並非表示此時提升租稅即為不可行,因為此舉可能為其他社會層面帶來更大的正面效益,換個角度視之,亦即它可能是由一進化型制度變遷所驅動。
26

國際市場進入策略動態變遷之研究--以資訊業為例

許台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資訊業早期從國際貿易起家,出口一直是台灣與其它國家往來的主要型態,隨著國際營運經驗的累積和各種因素的改變,公司開始考慮加深涉入國際市場,於是該如何採取下一步的進入策略成為一大議題。過去進入策略的研究雖多,但多偏向橫斷面的研究,研究重點主要在各項因素對進入策略之影響,對公司現階段進入策略如何影響下一階段進入策略的選擇卻無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即在彌補此一缺口。 本研究嘗試以動態的觀點來探討進入策略,即研究公司歷經現階段的進入策略到底學到或得到些什麼?而學到的經驗或得到的資源如何幫助公司去做下一階段進入模式的選擇?本研究的主要問題有二:(一)當台灣資訊業在決定國際市場進入策略時,哪些因素會影響此一決定?(二)當海外進入策略有變遷時,上一階段的進入策略學到了什麼事情?獲得什麼資源?這些經驗與資源如何影響下一階段進入策略之選擇? 本研究的主要命題分為七大類,命題1主要是陳述當公司開始國際化時,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公司選擇進入策略,此命題回答了問題1;命題2主要是描述有哪些因素會影響進入策略由出口階段轉為子公司階段;命題3則是出口轉為合資子公司的原因;命題4描述公司為何採取由出口轉為購併的決策;命題5則是設立子公司之後,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公司考慮在海外設廠;命題6則是公司設立第一子公司之後,接著設立其它子公司的原因;命題7則是公司先設立工廠之後,接著設立子公司的原因。上述命題2至命題7則可以回答本研究的第二個問題。 本研究的主要結論如下: 一、當母國市場銷售潛力低、海外市場銷售潛力高時、公司缺乏資金、人才、客戶、國際營運經驗時、母國生產成本低廉時,資訊業的公司傾向採用出口; 二、出口轉為銷售子公司或合資子公司的考量因素有拓展業務、減少通路階層、提高服務品質、具有國際營運的人才、存在長久合作的客戶等; 三、出口一段時間之後,公司直接在當地購併工廠的原因是想要快速獲得技術、品牌、與通路; 四、子公司轉為設廠的考量因素有母國的生產成本、地主國的關稅、當地組裝就近服務客戶等因素; 五、在文化相近的市場裡,第一子公司的設立經驗可以對往後設立其他子公司有幫助; 六、公司在地主國以工廠的型態持續一段時間之後,會因為地主國的市場漸漸蓬勃而設立銷售子公司。
27

氣候變遷對薩爾瓦多食物保存之影響 / The influence of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food security in EL Salvador

柏愛琳, Irene Maria Blanco Avelar Unknown Date (has links)
Climate change is natural process that refers itself to variations in weather caused by nature or human activity, mainly due to fossil combustion and deforestation that had raised the amount of gas emissions of the greenhouse effect in the atmosphere. Due to geographical situation some countries are more sensitive to these changes than others. Adapting to the new climate conditions becomes a challenge that entails economic costs and resources that affect significantly to countries in their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ditions. There is a need for solutions to create a proper setting to generate long-term sustainable growth strategies. Recent studies have pointed out that the most affected area by this phenomena will be Central America and among that region El Salvador . This research will be directed to the possible outcome that climate change will have in agriculture and for that in food security. El Salvador has been an agriculture base economy that has experienced minor changes throughout time. There have been different kinds of crops that been extremely important in Salvadoran economy, one of them is Corn. It constitutes almost half of the dietary pattern of Salvadoran families. The reintroduction of Agriculture could be a viable alternative for the country’s economy to regain its strength.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nomic growth model, climate change and the scarce demand of corn consumption in El Salvador.
28

中華民國對南太島國援外政策變遷之研究(2000至2012年) / A Study on Republic of China’s Foreign Aid Policy to It’s Diplomatic Allies in the South Pacific between 2000 and 2012.

林川宇, Lin, Chuan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兩岸政治關係的制約,造成臺灣特殊的外交處境,臺灣過去以傳統方式拓展外交關係的成效甚為有限,近年來則以經濟實力做為務實外交的後盾,對外援助也成為臺灣能走入國際舞臺及發展對外關係的極重要工具。而放眼全球,隨著後冷戰時代與全球化概念的出現,國際間對外援助的思考模式已從單向的財源與經濟援助,轉向更多關切於民主人權、環保、生態及氣候變遷等人類安全議題,並更趨重視援助國與受援國及國際面向之間的雙向、多邊合作模式。基此,本文主要在探討對外援助的目的,以及其在外交政策上所能發揮之功能與限制,並藉由導入臺灣國內政黨主張及兩岸、受援國本身和國際趨勢等內外考量因素,以評估臺灣對南太平洋島國的援助方式,由傳統的資金挹注導向轉為聚焦氣候環境外交的可行性與優勢所在。 南太平洋國家在環保議題、氣候變遷等人類社會共同關心的焦點議題上,可謂首當其衝,也早已成為南太平洋社會特別關注的重心;在此區域氛圍中,加上兩岸關係的和緩形勢,兩岸應儘快協調與國際社會以共同協助的方式來解決相關問題,同時深化兩岸和解與友好合作之關係。 北京在民進黨政府時代,對南太地區主要採取強化與澳大利亞、紐西蘭及主要政經組織「太平洋島國論壇」之關係,並藉由大國外交影響力、經貿與金援實質利益等手段,達到維穩其既有邦交並伺機誘拉臺灣友邦外交轉向之目的。隨著馬政府上臺並推動「外交休兵」政策後,確已達到兩岸暫停外交爭戰的預期目標。 2008年馬英九總統上任後的「外交休兵」策略,促使兩岸關係的迅速和緩,加上環境和人類安全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注重心之趨勢,以及南太平洋受氣候變遷威脅之議題急遽突出,則給了臺灣一個徹底改進外交政策的良好契機。今後臺灣在近程上可透過新的援外政策,逐步消弭國際對臺灣採行「金援外交」收買手段之負面印象;遠程上,臺灣可持續藉由在全球人道與人權援助、國際組織參與及促進兩岸永久和平等面向,俾利臺灣對國際社會提供更長遠與實質的貢獻。
29

台灣報紙廣告風格之演變:1945-2005

戴維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與「文獻分析法」分析1945-2005年之報紙廣告為對象,探討六十年來廣告風格之演變。研究結果發現: 1.時代的變遷影響刊登廣告的種類、廣告品類、廣告來源國的分佈情況。 廣告種類中,形象廣告有隨時間增加的趨勢:品類也由藥品與一般日用品轉變成電機類產品;來源國則僅有早期有中國來源國之產品,其後西方國家逐漸增多。 2.時代變遷、廣告種類、廣告品類與廣告來源國皆影響廣告風格的變化與呈現有關,包括文字、圖像或是整體風格,時代變遷影響廣告風格最多。廣告種類、廣告品類與廣告來源國亦影響這三者的風格變化。 3.廣告與社會變遷的關係中無論是廣告風格或產品以及法令,皆有從單一邁向多元並且專業化的趨勢。 4.除此之外,廣告風格亦顯示出台灣社會在本土化與國際化之間擺盪,也在傳統與現代化之間遊走。 5.本研究更印證社會變遷影響媒體,媒體影響廣告的現象,除此之外,社會變遷也會直接影響廣告風格的改變。
30

六房媽信仰之變遷研究-以臺北分靈宮壇為例

黃漢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來民間信仰的變遷研究成為研究者觀察民間信仰的另一切入點,本文觀察雲林地區六房媽信仰經由分靈進入臺北地區各分靈宮壇的過程,比較宮壇晚近發展與香火發源地的異同。透過六房媽位於臺北地區的分靈宮壇,經由信仰組成、各宮壇發展興衰,針對其中人神關係以及其人群網絡發展,藉此窺探民間信仰中宮壇發展過程所產生的分歧與轉變。 台灣民間信仰講究靈驗性,在發展至一定規模、形成地方廟宇之前,通常是從最小規模的私家供奉、私壇的形式開始祭祀,當靈驗感知的能力為信徒所景仰,信徒才會回饋、彰顯神祇的功績。就信仰實踐而言,信徒透過傳說、神蹟再次激發對於信仰的忠誠以及凝聚力,並藉由組織化的參與,或者身處其中靈感經驗的口耳相傳,再度鉤勒出其信仰經驗與神祇的形象。其中這些認知影響了信仰行為,間接在儀式上、團體上產生了具體行動,進而產生信仰上的變遷。 本文試圖了解民間信仰在分靈之後所產生的變遷情形。透過位於臺北地區六房媽分靈宮壇的田野觀察,實際透過參與觀察、生命經驗訪述以及文本分析,針對宮壇中的主事者所形塑的風氣以及信徒參與其中的信仰實踐,討論民間信仰中用以維繫神人關係、宮壇與信徒的互動關係,以及分靈宮壇與香火發源地之間的連結。 關鍵字:分靈宮壇、信仰變遷、六房媽、祭祀圈、過爐

Page generated in 0.02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