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
  • 6
  • Tagged with
  • 6
  • 6
  • 6
  • 6
  • 6
  • 5
  • 4
  • 4
  • 4
  • 3
  • 3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論保險業與其他金融行業組織上結合之監理 / A study on the conglomerating among the insurance companies and other financial businesses

張冠群, Chang, Kuan-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乃鑑於金融服務業跨業經營係大勢所趨,且以組織上結合之方式達跨業經營之目的廣為金融行業所採而撰著。金融行業,含銀行、保險與證券業,藉組織上結合方式建立金融集團,縱於消費者及規模經濟與範圍經濟之達成皆屬有益,惟亦衍生諸多個別行業未見或未臻嚴重之監理問題。而睽諸國內關斯等問題論述之文獻,乃如汗牛充棟,緣此,筆者乃不耑拙陋,自組織結合之基本內涵為始,並覓得金融行業組織結合之監理問題及監理之基礎。其後,以演繹法就各該衍生之監理問題,如集團資本適足性、風險集中、風險蔓延、利益輸送、利益衝突、集團內交易與暴險及其他問題如競爭法上問題之內涵、可能影響及其可行之監理之道一一鋪陳,試於國際組織之報告及外國立法例之比較辨正過程中,為吾國金融行業組織上結合監理制度之建構,覓一足茲參酌之思索方向。茲就本文之結構與各章之要旨,摘述如后: 第一章:就本文應金融服務業整合之潮流與吾國相關監理法制之不備而亟待調整之需而為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為述,並陳明本文之研究方法及研究範圍之限制。 第二章:就組織上結合之內涵、要件、型態及達組織上結合之方法兼參吾國及外國立法例為論述,並就金融行業組織上結合於消費者及金融集團自身之實益為敘明。 第三章:就金融行業監理之理論基礎為論述,並就各金融行業及金融集團組織上結合之監理目標為闡明。最末,藉金融行業組織上結合衍生之監裡問題之提出,確認金融行業組織上結合之監理必要性。 第四章:本章以下乃以問題導向為經,結合前後之時間分野為緯,試就金融行業組織上結合監理所生之諸問題為釐清。其間,主以「金融集團聯合論壇」、「三方監理關組織」、「經濟合作發展組織」之相關研究報告及歐體與美國之相關指令與立法為並陳比較,復以比較研究之結果檢視吾國法至之現狀並就其尚具進步空間處,略抒拙見。凡此,均以賦吾國金融集團監理法制一較清晰完整之體系與輪廓為終局目的。本章首論金融行業結合前之監理。 第五章:就金融行業組織上結合後之資本適足性監理及相關問題為論述。 第六章:就金融行業組織上結合後之風險監理及相關問題為論述。 第七章:就金融行業組織上結合後之行為妥當性與組織及業務監理之相關問題為論述。 第八章:鑑於現行政府組織架構,仍依法定之金融行業區隔而設監理官之階段,於監理機關組織調整完成前,監理官間合作與資訊交換機制之建立乃成功、有效對金融集團為整體監理之捷徑。緣此,本章乃參酌相關國際組織之研究報告,試就金融監理官間合作機制之架構為一介紹。另,因跨國性金融集團之勃興,跨國金融監理官關跨國金融集團監理之協力亦不可免,故本章亦納之於論述之列。又,本監理之需求,金融監理官組織似應朝一元化方向調整,本章亦就此為原則性之略述。 第九章:本章綜合上開八章之論述,就吾國現行關金融行業組織結合監理度之應興應革事項為提出,其中內容,皆係作者之拙見。
2

金融集團資本適足性及監理制度之研究 / Study on Capital Adequacy and Regulation of Financial Conglomerates

邱虹元, Chiu, Hung-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當前競爭態勢下,台灣金融市場的發展,勢必朝向跨業經營的方向前進。我國亦於民國九十年六月二十七日通過金融控股公司法,賦予台灣金融業跨業經營的法源,為國內金融業創造成為金融集團的契機,以達成金融跨業經營現代化、國際化的目標。雖然金融機構業務營運多樣化,但金融機構承擔風險亦隨之增加,金融監理機制在面臨這樣的挑戰下勢必得做一番調整,才能持續扮演健全及穩定國內金融體系的重要角色。 我國主管機關對於金融控股公司要求以合併基礎計算資本適足比率,並訂定了「金融控股公司合併資本適足性管理辦法」,以期能發揮適度的監理功能。然該辦法中僅以簡單的加減乘除運算求得之資本適足率,是否為反映集團資本需求的良好指標實不無疑問。因此,本文除了研究國際監理官組織所發布的相關報告外,並藉由介紹和討論歐盟指令對金融集團的補充監理原則和措施,如:資本適足性、集團內部交易、風險集中等問題,以及美國對於金融控股公司之相關監理規範,加以比較研究後,來探討我國現行規範是否妥當,並提出相關監理制度改善之建議,以期能作為我國建構健全金融市場之參考。 / Under current competitive circumstances,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financial market will be bound to move forward in the direction of cross-sector business. In Taiwan, Legislative Yuan also has passed th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Act” in June 2001. With the passage of the act, it not only gives Taiwan’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uthority to operate cross-sector activities, but also creates a trigger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become financial conglomerates in order to meet the objectives of financial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Although financial institutions may diversify their business, additional risks may arise. Financial regulatory mechanisms have to adjust their function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soundness of financial system. Our competent authorities demand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calculating their capital adequacy ratio on a consolidated basis, and enact “Regulations Governing the Consolidated Capital Adequacy of A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However, in this regulation, the ratio was calculated in simple aggregated method, and it is doubtful that such ratio is a good index to reflect consolidated capital requirement. Therefore, this thesis not only studies 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ssued by international supervision organizations, but also introduces EU Financial Conglomerate Directive with regard to some supervisory issues (e.g. capital adequacy, intra-group transactions and risk concentrations etc.) and U.S.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supervision. After investigating and comparing different models, this study tries to find whether current regulation is appropriate or not, and make some suggestions concerning the supervisory system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sound financial market as a reference in our country.
3

台灣銀行業同業購併之可行性分析-以台灣銀行、土地銀行及中央信託局為例

謝懷恕, Shieh, Hwai-S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從金融產業的產業概況介紹開始,以次級資料蒐集的方式對目前國內的金融體系、機構作一分類介紹,並進行產業分析,以瞭解合併的趨勢與成因;並以個案研究方法,分析個案銀行的基本資料與相關財務比率,歸納整理並簡單模擬合併後之可能情節。本論文選定的配對組合為「臺灣銀行、土地銀行及中央信託局」,因為這三家行局的組合是最常被報章雜誌點名的配對組合,亦是財政部大力推動的組合之一,同時被金融業界認為是本國銀行同業間合併具有指標性質的組合。 本論文採用CAMEL評等系統,選取下列的財務指標做為本論文的研究變數,包括資本適足性(Capital adequacy)、資產品質(Asset quality)、管理績效(Management performance)、獲利能力(Earnings)與流動性(Liquidity),並加上「成長性」與「生產力」兩大項指標,可歸為七大類的財務比率,再加上非財務性質的指標—銀行個體特徵變數。本論文研究結論發現,在所有情況皆維持不變下,台灣銀行、土地銀行及中央信託局合併後,不論是在資本適足性、經營效率、獲利能力、流動力及生產力等各方面均近似於台灣銀行的水準;若三家銀行合併後進行人事精簡、改善逾放及資金成本下降,其經營效率、獲利能力以及生產力等方面皆高於在所有情況皆維持不變下的研究結果。 最後綜合歸納目前之金融產業發展趨勢、個案分析的資料,以及個人於立法部門服務之經驗,進一步探討台灣銀行、土地銀行及中央信託局三家個案銀行的互補性、合併的利基與未來競爭優勢,及合併時可能遭遇的阻礙。並對金融主管機關、三家個案銀行及後續研究者,給予合併相關議題的建議。
4

財務再保險應用在壽險公司之研究與研究 / A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 of financial reinsurance to life insurers in Taiwan

林世航, Howard 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財務再保險在再保險市場中是一個新的名詞,國內保險業都不甚瞭解;但在國外,財務再保險的市場卻有增加的趨勢。本文以研究「人壽保險公司」為對象,首先對「財務再保險」加以定義,並介紹其種類、功能等。接著探討財務再保險與其它金融商品的比較;同時,我們將以本國人壽保險公司為樣本,分析其財務報表,找出較需要資本的公司來做模擬,探討其實施財務再保險後財務報表變化的情形。最後,總結全文,提出結論,並對本文所得結果做出一些建議,以作為我國實施財務再保險之參考。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研究架構 2 第二章 財務再保險之介紹 5 第一節 發展背景 5 第二節 財務再保險的意義 9 第三節 財務再保險的種類 11 第四節 財務再保險的功能 25 第五節 相關問題探討 31 第三章 財務再保險與其它金融工具之比較 38 第一節 與傳統再保險之比較 38 第二節 與其它融資策略之比較 41 第三節 與衍生性金融商品之比較 50 第四章 財務再保險模擬在我國壽險公司之結果 55 第一節 壽險資本適足性之理論基礎 55 第二節 財務再保險之假設 60 第三節 模擬財務再保險之結果 62 第四節 小結 6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9 第一節 結論 69 第二節 建議 71 第三節 後續研究的建議 72 附 錄(一) YRT財務再保險與傳統再保險之比較 75 附 錄(二) 共同保險與修正制共同保險財務再保後之結果 78 附 錄(三) 發行公司債之作業流程 88 附 錄(四) 公開發行與申請上市 91 附 錄(五) 依保險法規定應增加資本額度試算表 93 附 錄(六) 台灣壽險業風險基礎資本比試算表 95 附 錄(七) 財務再保險可釋放之盈餘 96 附 錄(八) 依我國監理制度財務再保險後之變化表 98 附 錄(九) 依美國RBC監理制度財務再保險後之變化表 99 附 錄(十) 財務再保險合約範例 102 參考文獻 115 / Financial reinsurance is an innovative alternative to so-called traditional forms of reinsurance, and its recent popularity has led to a significant rise in premiums devoted to this category. It is a practical risk management tool, especially useful when the motivations of the reinsured insurance company are centered not only on cost effectively managing underwriting risk but also on explicitly recognizing and addressing other financially oriented risks such as credit, investment and timing risks. We would like to perform a study on the innovative alternative and to try to apply it to life insurance company in Taiwan. Reinsurance is a versatile tool for financial planning. Financial reinsurance is an innovative one in the categories of reinsurance. Unlike the traditional form of reinsurance, financial reinsurance is structured to provide the desired financial objective while the risk transfer element is very carefully controlled. The transaction is not to make a loan from a reinsurer, but it provides a useful tool to improve the ceding company's current statutory earnings and surplus position. Recently, some of new domestic life insurers are facing surplus strains. Most of them have to raise capitals over billions of NT dollars to meet the required regulations setup by MOF. Instead of raising capital, financial reinsurance is demonstrated later in this paper to accomplish the "surplus relief" objective. In this hypothetical example, we conclude that the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 the more policy reserves a company bears, the greater performance a financial reinsurance achieves. The insurance industry has limited capital and must use it efficiently in order to provide adequately for the insurance needs of the public. Financial reinsurance is maturing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We believe that the accounting treatment prescribed by the authorities is reasonably developed and consistently applied, the attractiveness of financial reinsurance products is in sight.
5

金融集團監理之研究–以資本監理為中心 / A Study on Supervision of Financial Conglomerates – Focusing on Capital Adequacy and Regulation

張少威, Chang, Shao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金融市場產生金融機構業務多元化的特質,傳統銀行、證券、保險之金融商品區隔日益模糊。為此,各國均興起金融改革之風潮,而在跨業經營的環境中,許多金融業者在大型化與集團化下,如歐洲採取以綜合銀行(Universal Banking)、美國採取金融控股公司(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等方式朝跨業經營之方式以增強其競爭力,然此種集團化之經營亦容易伴隨相當之風險。因此,如何穩定而健全之金融機構係經濟成長之基礎,而如何對於從是銀行、證券及保險等各種金融業務之金融集團進行有效的監理與管制,亦是現代金融體系維持穩定及提升金融產業競爭力之關鍵之一。此外,2008年9月中旬爆發的美國華爾街金融風暴,並演變成全球金融危機,而金融監管之疏忽與不足是這波全球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有鑑於此,各國亦紛紛推動金融改革,改革的範圍包括金融機構權責劃分、金融市場規範、擴大金融監理範圍、消費者與投資人之保護、國際間之合作,以及發生金融危機之及時處理。而我國主管機關也持續在尋找最適當之監理方式,期能在增加本國金融產業競爭力的同時,亦能有效維持金融穩定。 在金融機構業務營運多樣化之監理方式上,金融監理機制勢必得做一番調整,主要的問題包括:集團之資本適足性、集團內部交易、風險集中、監理機構間之資訊交流等,這也是金融機構在建構適當的金融集團政策時應加以考量的問題。而依照巴賽爾銀行監理委員會(The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2003年所訂定之「新版巴賽爾資本協定(New Basel Capital Accord)」強調應重視資本適足性、主管機關之審查程序(Supervisory Review Process)及市場紀律(Market Discipline)等三大支柱,以期建構金融機構之穩定監理,即可看出金融監理模式的改變,企圖透過內國與國際間之相互合作之方式進行監理。除巴賽爾銀行監理委員會之外,國際證券監理關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ssions,IOSCO)和國際保險監理官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surance Supervisors,IAIS)於1995年所組成的「聯合論壇」(Joint Form),也已經體認到監理金融集團所可能面臨的相關問題,並提供一些相對應之原則與方法提供監理機關進行參考。 除了國際監理官組織所發布的相關報告外,歐盟對於金融跨業監理亦有其特別之處,歐盟理事會通過一系列指令(Directive),針對各成員國內之不同類型的金融集團進行規範,並適時進行修改與補充。相對於歐盟,美國對於金融控股公司之監理則另有一套監理模式,而我國之主管機關亦參酌前述之金融集團聯合論壇資本適足性報告所建議之評估方法,並訂定出「金融控股公司合併資本適足性管理辦法」,要求金融控股公司以合併基礎計算資本適足率,以確保集團有充足之資本以因應所面臨之風險。本文希望藉由研究歐盟與美國對於金融集團之相關監理模式及規範,以探討我國現行規範是否仍有不足之處,以期在監理制度上對於我國提供可借鏡之處。
6

專屬保險法制之研究─兼論我國境外保險法制之立法芻議 / The Study on Regulatory Framework of Captive Insurance: Proposal for Regulatory Reform of the Offshore Insurance Unit (OIU) in Taiwan

蔡信華, Tsai, Hsin 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所謂專屬保險公司(captive insurance company)係由非保險業之企業集團,為承保該企業集團本身之風險,所投資設立之保險組織,目的在於強化企業集團全球化的風險管理整合,建立有效損害防阻機制,以風險理財模式保障母公司及其關係企業之危險損失,並能將企業集團之風險成本降到最低。隨著貿易自由化、解除管制與金融市場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專屬保險制度由1950年代發展至今,已經成為國際企業集團所普遍採用之風險管理機制,運作於全球專屬保險註冊地。隨著經濟發展,企業也逐漸擴大經營之規模,當前我國大型企業集團已邁入全球國際化經營,然而,其主要風險管理模式仍停留在比價、招標、採購的模式向國內商業保險公司購買傳統保險,為解決傳統商業保險市場日益嚴苛的保險條件與承保容量不足的窘境,本文建議採取專屬保險之「替代性風險移轉方法」(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 ART)發展經驗,將可協助國內企業集團尋求以非傳統保險方式來處理傳統的可保危險(insurable risk),應為可行的風險管理對策,以契合時代之脈動。以金融保險業之國際發展而言,一國之競爭力在於面對全球化競爭及永續發展之優勢能力。我國金融保險法制發展,攸關台灣金融保險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職是,推動專屬保險產業發展,應是台灣跨國企業與國際保險市場接軌之重要課題。然而,目前國內保險法制對於專屬保險制度仍付之闕如,似有必要建構相關專屬保險法制,以協助產業進行整合風險管理之需求,開拓金融保險產業之新興市場領域。換言之,若台灣能推動專屬保險產業發展,成為專屬保險註冊地之一,除可提供境內之企業集團設立專屬保險公司,更可以提供境外之亞洲或國際企業集團來台投資;同時,亦能助於促進我國提供自由、開放、有效率之保險及交易環境,提昇我國保險市場之國際競爭力,進而推動台灣成為區域性金融中心,擴大金融保險業發展空間,吸引亞太地區商務人士來臺投資,達成我國成為亞太理財中心(Asia Pacific Financial Service Centre)之金融政策目標。 本文係採取分析比較法、問題提出法及實務會議參與法等為主要研究方法,逐步探討、釐清環繞於本研究之相關議題,以整理、建構相應之法制與理論。在研究範圍之界定上,由於專屬保險制度所牽涉之議題眾多且複雜,遂將研究範圍限定於專屬保險法律架構、立法規範及監理法制等之重要議題。然為使本研究更形周延,論文架構安排上,於第一章為研究動機、目的、研究方法與範圍,第二章專屬保險制度沿革之探討,說明專屬保險制度之發展背景,企業集團採用專屬保險之替代性風險移轉方法,其彰顯之經濟功能,進而闡述在國際專屬保險註冊地之實務發展現況、及國際企業選擇專屬保險註冊地之評估判斷標準。 第三章專屬保險法律概念與制度架構之探討,界定專屬保險之法律概念,分析專屬保險制度基本型態、運作模式及其法律關係,藉此能有效釐清專屬保險的法制架構,進而檢視其制度發展上所面臨之相關問題。 第四章則透過學理上「規範競爭」(regulatory competition)之論證,分別探討美國境內專屬保險註冊地與境外金融中心專屬保險註冊地的立法規範,分析國際專屬保險註冊地間規範競爭發展趨勢之辨證,據此為我國發展成為專屬保險註冊地提供寶貴經驗,從中分析我國值得借鑑參酌之處。 第五章建構專屬保險監理規範之探討,係以保險監理之理論基礎,即「公共利益說」、「私人利益說」、及「政治力量說」之主要論點,以此作為研究主軸,進行專屬保險監理之辯證。同時,參考IAIS於2008年所發布「專屬保險公司法規監理之指導報告」,探討對於專屬保險所應適用保險核心原則的監理規範建議,包括:核發許可執照標準、人員之適任性規範、保險費率監理、企業風險管理要求、資本適足性規範、財務報告公開揭露、投資限制等,實為確立專屬保險業監理之最低共同標準。IAIS準則強調監理官應有效監督專屬保險業,防止監理規範差異所致註冊地監理套利(domicile arbitrage)之弊端,且不宜無限制地解除監理規範管制,以維持公平競爭,確保金融市場體系之健全發展。再者,透過外國立法例之考察,分析國際上重要專屬保險註冊地之監理立法體例,透過比較法制度之借鏡,歸納整理監理法制規範。本文研究結果指出,百慕達保險法係採取「多層級執照制」(multi-class licensing system)之保險公司組織型態,依風險基礎適用不同程度之資本適足性規範,對專屬保險業採取低度監理原則,此亦獲得歐盟保險及年金監理機關(European Insurance and Occupational Pensions Authority, EIOPA)肯認,原則上Solvency II指令之資本適足性規範僅適用一般商業保險業(Class 4, 3B, 3A)而不及於專屬保險業(Class 1, 2, 3)。美國佛蒙特州專屬保險公司法,係依據美國境內專屬保險業之特別屬性(如依美國1986年責任風險自留法設立之風險自留集團,或工業被保險人專屬保險公司),制定特別法以適用於美國境內法域。新加坡之立法體例,除保險業務之一般共通事項適用保險法外,就專屬保險業之特殊屬性,透過部分豁免適用保險法,另行訂定專屬保險管理規則加以規範,並適用低度監理。依納閩金融服務及證券法規定,納閩專屬保險業務,限制承保對象(被保險人),必須以納閩專屬保險公司之關係企業風險為限,且除非經監理官授權許可外,不得涉及承接第三人之保險或再保險業務,並在專屬保險業的法定資本額與資本適足性規範方面,降低監理標準。誠然,透過外國比較法制度之借鏡,值得作為我國未來建構適當立法模式之參考。 第六章我國建構專屬保險制度之立法芻議,嘗試透過分析IAIS最低監理標準規範,及參酌外國立法例之借鏡,提出相關建構專屬保險制度之立法芻議,本文建議考量專屬保險業亦屬於保險業組織型態之一,其管理規範與直接保險業仍有共通之處,為避免疊床架屋,宜參考新加坡保險法之立法體例,增訂保險法第137條之2規定,在第1項明定專屬保險業之定義,就保險業務之一般共通事項直接適用保險法規定,並明文排除保險法第五章中顯然不宜適用於專屬保險業之規範。同時,基於專屬保險業之特殊屬性,在第2項明定專屬保險業之許可標準及管理辦法,授權由主管機關另定「專屬保險業設立許可及管理辦法」,對專屬保險業採取低度監理,以期與國際保險市場接軌。再者,依國際金融業務之體系建構,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ffshore Banking Units, OBU)、國際證券業務分公司(Offshore Security Units, OSU)及國際保險業務分公司(Offshore Insurance Unit, OIU)三者可統稱為境外金融中心(Offshore Financial Unit, OFU),按2015年1月22日我國立法通過並於同年2月4日公布施行國際金融業務條例之修正案,增訂有關「國際保險業務分公司」規定,開放保險業在我國境內設立國際保險業務分公司,得辦理在我國境外之要保人及被保險人以外幣收付之人身保險業務、非屬我國境內不動產之財產保險業務、再保險業務及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准之保險相關業務,旨在擴大保險市場規模及國際化,可望完整落實我國境外金融中心之版圖,有助臺灣建立亞太理財中心,實值肯定。然而,為完整建構我國境外保險法制,本文乃以新加坡及納閩境外保險法制作為參考借鏡,檢視我國現行國際保險業務分公司的法律規範,並具體提出未來修法建議方向,希冀在OIU制度架構之下,順利推展我國專屬保險制度。 第七章結論與建議,乃綜合前述六章之論述,提出本文研究成果之總結,作為專屬保險法制建構之基礎。同時,提出建構我國專屬保險制度之立法芻議,本文建議考量專屬保險業為保險業型態之一,其管理規範與直接保險業仍有共通之處,為避免疊床架屋,宜參考新加坡保險法之立法體例,增訂保險法第137條之2規定,在第1項明定專屬保險業之定義,就保險業務之一般共通事項直接適用保險法規定,並明文排除保險法第五章中顯然不宜適用於專屬保險業之規範。然而,基於專屬保險業之特殊屬性,在第2項明定專屬保險業之設立許可及管理辦法,授權由主管機關另定「專屬保險業設立許可及管理辦法」,對專屬保險業採取低度監理,以期與國際保險市場接軌。最後,基於完整建構我國境外保險法制之理念,具體提出我國國際保險業務分公司出未來修法建議方向,期能成為立法者及主管機關之參考。

Page generated in 0.029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