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
  • 7
  • Tagged with
  • 7
  • 7
  • 7
  • 7
  • 7
  • 5
  • 5
  • 4
  • 4
  • 4
  • 3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金融創新產品之創新擴散研究-以連動式債券為例 / Innovation diffusion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products- a case study of structured note

馬濟生, Ma, Chi S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隨著企業籌資需求上升、金融機構避險需求增加、以及一般民眾投資理財意識抬頭,各式金融創新產品因應而生。這些金融創新產品可以滿足不同客戶之需求,提升企業競爭力,或是協助一般民眾達到投資理財之目標…等目的,而以上都是傳統金融商品所無法提供的功能,因此金融創新之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目前相關文獻中,鮮少研究探討金融創新與其創新擴散相關議題。 基於上述動機,本研究旨在利用以往用於科技技術創新之「創新擴散」與「行銷鴻溝」模型,探討「金融創新」當中最具代表性之創新產品「連動式債券」,是否也擁有類似科技技術創新之創新擴散與行銷鴻溝現象。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2002 年以後主管機關核准連動式債券銷售業務開始,到2008 年雷曼兄弟倒閉事件爆發為止,做為研究期間範圍。首先,根據創新擴散與行銷鴻溝理論建構出研究架構,提出探索性假設。接著,透過先導個案之方式針對銀行與壽險業者進行訪談,得出對應探索性假設的初步答案,形成研究假設。最後,再將研究假設設計成問卷,針對所有連動式債券第一線銷售人員進行發放與回收,以進行假設檢定量化分析。 經由本研究結果發現:(一) 金融創新產品存在與科技技術創新相同之創新擴散模式; (二) 金融創新產品擴散過程中,先後採用之不同族群存在不同特性,包括風險承受度、投資預備金額、投資連動債之專業知識程度皆隨時間遞減;(三)金融創新產品擴散過程中,也存在科技技術創新所面臨難以跨越的鴻溝,其中產品單位金額大小是最關鍵之成因。然而,由於金融創新技術相較於科技創新技術較不需要時間與金錢成本去進步改良,因此金融業者僅須透過調整產品單位金額大小,便可輕易跨越鴻溝。也由於金融創新產品此種技術特性,業者其實是有能力同時向不同族群區隔進行銷售,但是礙於主流市場消費者一定要在看到可參考之成功經驗後才敢購買,因此業者仍然會先從早期市場開始銷售,形成與科技技術創新擴散模型相同之模式;(四) 有別於科技技術創新擴散模式當中,早期市場消費者之接受行為擁有降低創新不確定之象徵意義,在金融創新產品擴散過程當中,早期市場消費者之採用行為,並不能代表產品風險已經縮小至一定程度,因為金融市場之風險並不會隨技術進步而消失。然而,主流市場消費者卻存有科技技術創新擴散模型之習性,誤以為早期市場消費者之接受行為代表著金融創新產品之風險已縮小而積極跟進購買,因而承擔了超過原本所能容忍之風險程度,導致最後往往面臨虧損。 / In recent years, many kind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products have been invented in response to the rising demands of corporate financ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hedging, and pers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general public. These financial innovation products can meet different needs of different customers, bring competitiveness to enterprises, or even help the general public to manage their money more efficiently, while these are which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products cannot achieve. As a result, the importance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goes without saying. However, 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s, there are only a few studies concentrated on this issue. This study took 2002 to 2008 as the research period, which was from the Taiwan government first approved the business of selling structured notes to the outbreak of bankruptcy of Lehman Brother. This study first constructed the research framework and exploratory hypotheses based on the 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then explored the corresponding answers to the initial exploratory hypotheses through interviewing workers in banks and insurance companies and formed the research hypotheses, and finally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mong those first-line sales of structured notes to test the research hypotheses statistically. This study found that: (a) financial innovation had the same pattern with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iffusion process, but it was because general customers needed to see a successful example to pursue themselves to accept that financial innovation; (b) different groups in the innovation diffusion process had different features, including the level of risk tolerance, the amount of money used to invest, and the knowledge of investing structured notes, and the level of these features will gradually decrease as the time point of their acceptance; (c) there also existed a chasm in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diffusion process as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iffusion, and the key to cross the chasm was the price of each product; (d) the acceptance of earlier customers in the proces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diffusion did not mean that the risk of the products had reduced, which wa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iffusion process, and later customers usually perceive lower risk than it actually was and borne more risk than they actually can afford without knowing the above difference.
2

組合式投資商品之分析

楊正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主要以台灣兩個商品,第一銀行所發行的「"澳幣真有利"投資型定存」及華南銀行所發行的「"利滾利58"新台幣3.5年期每日計息式組合式投資商品」為主題進行其評價與避險分析。希望藉由這兩個商品的分析,讓投資人再投資這兩類新金融商品時,可以更了解可能面臨的風險及所能得到的真實報酬率,也可以讓發行商了解其設計商品時所應注意的地方。 隨著近年利率走勢偏低,投資人已無法再從定存或一般權證獲得投資人預期的報酬率,因此新金融商品已漸漸得到投資人的青睞。新金融商品大多標榜著保本、固定配息收益的特性,以此吸引投資大眾,更有許多新金融商品針對投資人量身訂做,然而對於投資人而言,面對這麼多采多姿的金融商品中,投資人如何選擇、如何考量就顯得更為重要,因此懂得利用財務工程所學的理論去分析、了解各金融商品的損益、可能風險,可以使得在投資策略上更可以靈活運用。
3

連動式債券之評價與分析─信用連結債券及CMS連結債券

陳宗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近幾年來連動式債券的盛行,要如何在眾多的標的中選取符合自己需求的對投資人來說越來越重要,本論文特別選了目前市場上當紅的兩種連動債來作評價與分析,一是信用連結債券,另一是CMS連結債券。 評價信用連動債券所使用的利率模型為Hull-White利率三元樹模型,而在考量信用風險時則是運用Li(1998)的方法,以市場上公司債的信用價差建構出信用曲線,再由信用曲線轉換成信用折現因子。最後便可依照債券的付息型態,使用利率三元樹與信用折現因子求得信用連動債券的價格。再針對各個參數進行敏感度分析,最後發現殖利率曲線的變動對債券價格影響最大,尤其是對逆浮動連結利率的債券而言。其次是利率波動度對債券價格的影響。 評價CMS連結債券所使用的方法是LIBOR市場模型,在設定好遠期利率的動態過程後,經由蒙地卡羅法模擬出各個時點的遠期利率,再利用交換利率(Swap Rate)與遠期利率間的轉換公式求得各個時點的指標利率,用以計算各付息日的配息率,再將各個時點的配息與本金以模擬出來的利率折現後,便可得到期初的債券價格。模擬了一萬次後,再將結果平均即是該CMS連動債券的理論價格。再針對各個因素進行敏感度分析後可發現,期初時的殖利率曲線的變動對債券價格影響最大,因為其一方面會影響折現率,另一方面還會影響配息的比率。 值得注意的是,所評價的兩種債券皆附有贖回條款,而就CMS連結債券而言,此條款的設定異常重要,若沒有此條款,發行商將因配息率設定的過高而受到鉅額的損失,而在設定了贖回條款後,投資人就會因債券可被贖回而喪失高報酬的機會,並且造成持有期間的縮短。
4

自動提前贖回型結構商品之評價與分析-以CMS連結債券及股權連結債券為例

鄭昭佑, Cheng, Chao Yo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將研究目標鎖定為保本型自動贖回結構商品,分別探討利率連動及股權連動型之債券,採用LIBOR市場模型中的對數常態遠期LIBOR模型,以蒙地卡羅模擬法進行評價,進一步分析債券所附有之贖回權價值,一般認為自動贖回機制設計乃對發行公司有利,研究結果發現,市場上並非所有的自動贖回權價值皆屬於發行券商,本文所探討之CMS連結債券,其自動贖回權之設計乃有利於投資人,主因是商品在到期前的配息狀況皆低於市場條件,若達到自動贖回條件可提早領回本金,投資人將資金再投資較繼續持有商品至到期日獲利高,而本文探討之股權連結商品,其自動贖回機制乃有利於發行券商,主要由於發行公司可免去未來可能的配息;由於債券到期日長短之差異,對契約本金的變化幅度影響很大,預定到期期限愈長,增加投資人對自動贖回權的價值。
5

路徑相依指數連動式債券與多資產股權連動式票券之設計與分析

陳翊鳳, Chen ,Yi 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希望利用Martingale評價方法與蒙地卡羅模擬法評價出結構型商品條款中隱含的新奇選擇權(Exotic Options)價格,並進而推導出結構型商品的理論價值,並且,期望藉由對個案商品的評價與損益分析,讓讀者瞭解結構型商品的產品結構、報酬型態與成本及潛在風險;此外,本文也從發行券商的角度,探討券商所面臨的潛在風險並提出可行的避險策略。 Martingale評價方法(The Martingale Pricing Method)由Cox與Ross(1976)及Harrison與Kreps(1979)所提出,是一種求解衍生性商品評價的方法,在Martingale評價方法下,衍生性商品的理論價格可經由折現該商品未來期望現金流量而得,且期望值折現可在風險中立環境下進行,折現率使用無風險利率。Martingale評價法在財務工程界是一項沿用已久的數學工具。本論文的主要貢獻,就是延伸Martingale評價法,透過機率測度轉換,推導出多資產股權連動式商品的評價公式解,進而求算出商品的理論價值。 本論文採用在市場上銷售的兩個結構型商品作個案分析,兩個案分別為多資產股權連動式票券與路徑相依指數連動式債券,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 以Martingale評價法作為本論文的評價模型,採用多資產股權連動式票券為個案,延伸評價模型求出產品的封閉解,並探討此種商品的報酬型態與潛在風險。 □ 以蒙地卡羅模擬法評價本論文的另一項個案—路徑相依指數連動式債券的理論價值,並分別從投資人與發行商的角度,探討產品的利潤與風險。 □ 在程式應用方面,運用MATLAB軟體,以模擬並求算產品的理論價格。
6

連動式債券設計個案研究-固定期限交換利率利差連動與信用連結債券

莊筑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連動式債券已成為目前市場上最熱門的投資工具,標榜著高受益的條款下,常隱含著投資人所不瞭解的風險,利用理論的模型套用在實務商品上,可以令人更清楚認識複雜化的金融衍生性商品。本文在Libor市場模型與Hull-White利率模型的架構下,利用數值方法評價分析最常見的兩種連動式債券-固定期限利率交換利差連動債券與信用連結債券。 Libor市場模型直接拿取市場上可觀察到的遠期Libor利率做為模型的標的,有良好配適目前利率期間結構的優點。利用此模型為出發,校準出波動度期間結構,以蒙地卡羅模擬法來評價固定期限利率交換利差連動債券。由評價結果可量化分析出連動式債券內含的選擇權與零息債券價值為何,探討發行商的發行策略與投資人的風險來源。 繼股權、利率連動式商品之後,未來金融商品的連動標的將進入信用風險的階段。以公司債的市場資料建立出一條信用風險曲線(Credit Curve),最能夠反映出當時市場上大多數人對於未來發生違約事件的預期。在假設利率市場風險和標的公司信用風險是獨立的前提下,將這條曲線和以Hull-White利率模型為基礎建立的利率三元樹與路徑函數結合,便可以適當地評價信用連結債券的價值。最後,求算債券內含的信用違約交換價值,對發行機構的策略與投資人的風險作分析。
7

結構型商品之評價與分析─以每日利率區間及一籃子信用商品為例

廖秦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針對每日利率區間型連動式債券,以及一籃子信用連結式債券-首次違約型進行評價與避險分析。由於法令的開放,結構型商品推陳出新,商品設計條款日趨繁複。利用理論的模型運用於市場上的結構型商品,使發行者與投資人清楚了解商品的利潤與風險。 在每日區間型利率連動式債券的評價模型上,採用Hall and White(1994)的利率三元樹模型求算債券價值。透過市場可90天期商業本票報價,建構符合市場利率期間結構之利率模型,並以路徑函數計算配息,以求算利率連動債券合理價格。 在一籃子信用連動式債券可拆解為持有固定利息債券,並賣出一信用交換。參考Kijima與Muromachi(2000)模型設定,模擬出不同回收率下的第一違約信用交換價值;使用Hall and White的利率三元樹模型,計算連動債券中的固定利息債券價格,最後,針對參數可能的變動進行敏感度分析。

Page generated in 0.023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