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第三部門使用公用頻道之探究—以臺北市公用頻道為例 / On the use of public access channel of the third sector:A Case study of Taipei PAC3沈永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二○○四年十二月十三日我國政府發佈的有線電視頻道規劃與管理規則中,明白指定各有線電視的第三頻道為公用頻道,落實社區民眾的「媒體接近使用權」;其積極目的在保障言論自由,落實民眾擁有表達意見之管道,促進社會多元發展。
然而就公用頻道運營之現狀而言,公用頻道之理念的落實存在諸多問題。比較先進國家之公用頻道運營,由政府部門或系統業者組織規劃的公用頻道,大多不利於公用頻道之發展。而作為非營利組織,第三部門組織規劃公用頻道,既有助於公眾實踐媒體近用權,又能較好的發揮公用頻道之公益性。因而,本論文認為,較之政府部門和系統業者,第三部門組織規劃公用頻道更為合理。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意圖透過文獻探討以及臺北市公用頻道之個案研究,探究第三部門使用公用頻道之現狀為何?第三部門使用公用頻道之困難點為何?以及第三部門如何使用公用頻道?
藉由上述研究問題,本論文以臺北市第三部門使用公用頻道之個案為具體研究對象,以文獻分析法和修正式德菲法為研究方法,通過專家一致性意見,探討「第三部門如何使用公用頻道」這一開放性議題。
就現狀而言,臺北市公用頻道在第三部門的組織規劃下,已取得一定成效。首先,公用頻道滿意度有所提升,申請使用率逐年增加;其次,節目來源日益多元,節目品質逐漸提高;再次,政府部門給與政策支持,為公用頻道進行宣導等等。但從現狀觀之,第三部門使用公用頻道在法制政策面、資源提供面、經營發展面,以及跨部門治理面仍存在諸多困難點。
以上述臺北市公用頻道之現狀與困難點探討為前提,再經由三輪修正式德菲法問卷結果的反覆修正,最終建構法制政策、資源提供、經營發展、跨部門治理四個面向,以及四個面向的四十七個指標,探討第三部門如何使用公用頻道。
1、法制政策面,應構建非營利組織良好的法制環境,以及完善公用頻道的相關法案。
2、資源提供面,需要政府部門以及系統業者的資源提供;尤其需要政府部門強力的宣導公用頻道,並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援。
3、經營發展面,要更好的落實媒體近用權,並提升節目內涵,以及成立公用頻道運作中心。
4、跨部門治理,應注重第三部門的組織規劃,第三部門與政府部門協力,以及第三部門與有線電視系統協力,根據調查問卷結果,最為重要的是第三部門與政府部門的協力關係。
最後,本論文在第三部門使用公用頻道之立法,以及實務運作方面,提出建議,以期能為第三部門、政府部門以及有線電視系統業者,提供規劃運營公用頻道之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公用頻道、第三部門、組織規劃 / Abstract
The Cable Television Channe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Regulations, which was promulgated on December 13 in 2004, indicate clearly that each cable station’s third channel is “the public access channel” for communities to have “access to media”.Its major purposes are to protect the freedom of speech, to ensure citizens having channels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s, and to facilitate diverse social developments.
Regarding the operation of public access channels at present, however, many problems remain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access channels' media access. Compared with the operation in advanced countries, planning by government departments or industry organizations is not conducive to public access channels' development. Since public access channels ar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planning by the third sector organizations has advantages both for the practice of community people’s media access and the provision of better service for the public good. Therefore, this thesis holds that, compared with planning by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system operators, third-sector-organization-planning public access channels are more reasonable.
According to the motive of this study mentioned above, it chooses the public access channel 3 of the local cable stations in Taipei city as study objects. There were thre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ublic access channels operated by the third sector, the difficulties of public access channels operated by the third sector, and how the third sector uses public access channels.
From the problems mentioned abov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ird sector in Taipei using public access channels as the specific case study, and explore the open issue on "how the third sector uses public access channels" by means of document analysis and modified Delphi methods through the consistency of views by experts.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Taipei public access channels organized and planned by the third sector have achieved certain achievements. Firstly, the satisfaction of public access channels has improved, and the application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Secondly, the source of programs has diversified increasingly and the quality of programs has improved gradually. Thirdly, government departments have given policy support for the propaganda, and so on. However, for the status quo, there are still many difficulties for the third sector to use public access channels in the aspects of legal policies, the provision of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as well as cross-sector governance.
On the premise of the status quo and the difficulties of Taipei public access channels,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he third sector uses public access channels from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by modified Delphi method repeated three tim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four aspects--legal policies, the provision of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cross-sector governance, and the 47 indicators derived from the four aspects.
1、 Legal policies:
A good legal environment for NPO and the laws relating to public access channels should be constructed.
2、 Provision of resources:
Resource supply from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system operators are needed. For particular need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hould promote public access channels vigorously and provide adequate financial support.
3、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People’s media access should be better implemented, programming content enhanced, and public access channel operation center established.
4、 Cross-sector governance:
The focus should be the third sector's organizational planning, the collaboration among third sector,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cable television system operators.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third sector and government departments.
Finally, this paper makes recommendations of the legislation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in the use of public access channels for the third sector, expect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hird sector,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cable television system operators.
Keywords:public access channel ,the third sector ,organizational planning
|
2 |
台灣對外交易部門的季模型估計1965I-1975IV陳文乾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3 |
基隆市公部門志願服務管理制度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n the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of The Volunteer Service in Keelung Government林秀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基隆市公部門運用志願服務及管理制度的現況,探討志工持續服務的動力,提供各運用單位互相借鏡參考,促成各單位的協調合作,期能整合全市的志願服務人力資源,做最有效的運用。本研究先從志願服務相關文獻之探討,建立志願服務的理論基礎,經由各運用單位的實地訪問及現況觀察,搜集相關資料,再根據深度訪談、焦點團體座談的分析結果,整理研究發現並提供相關建議。
本研究發現基隆市政府暨所屬機關已運用志工的單位多為與民眾接觸較多、服務量較大的業務單位,成效除了以時數評估外,更重視志工對機關形象、政令宣導等獲得社會肯定及志工所發揮的角色功能。各類志工對其所從事之志願服務,均保有高度興趣及熱情,文化義工制度完整,全才服務;社福志工感情投入;環保志工身體力行,熱愛環保;義消組織龐大,出錢出力,社會地位崇高。運用志工較早或人數較多之單位,管理制度健全,多已成立志工團隊組織,依隊務需要,分組分工服務,如社會局志工、消防局義消、文化義工、環保志工等,從召募、甄選、訓練、工作分派、獎勵考核等均有一套規則據以遵循;近期運用志工的行政單位如區公所、戶政事務所等,使用人數較少,未以團隊組織運作,由承辦人直接聯繫運用。
本研究經過實證研究調查結果發現以下問題值得省思與探討:
一、實施志願服務法的省思
二、政策推動志願服務之探討
三、志工參加志願服務團隊隊數探討
四、志工流動率高低迷思
本研究並從管理的角度,對志工人力資源運用的主要面向,召募、甄選、訓練、工作設計、評估與獎勵分別提出相關建議。 /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find out the situation of volunteer services and its related management system in Keelung City Government, discuss the motive power for volunteers’ sustained services, provide reference for each operating agencies,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each agency.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human resources for volunteer service by the whole city can be implemented most effectively. This research starts from discussion on volunteer service related documentations, to build theoretic foundation for volunteer services. Through the field visit and observation on each implementing agency, it collects related data, and then sorts research findings and provides related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analysis results of in-depth interview and focus group seminars.
This research finds that agencies under Keelung City Government that use volunteers are mostly business unit with quite a lot contact with the public and quite large service volumes. Concerning its effect, other than evaluation on hours, the more important is volunteers’ acknowledgement on agency image, policy introduction and the roles and functions that they play and develop. All these volunteers have strong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on the volunteer services that they engage in. Culture volunteers have a complete system and can provide comprehensive services; social welfare volunteers put all their affection into their work;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olunteers set an example by personal participation and they love to protect environment; fire control volunteers have a large organization, put into their money and efforts, and enjoy a very esteemed position. For agencies that have used volunteers for long time or have quite a lot of people, their management system is quite thorough, mostly with volunteer team built, and provide service in groups according to tasks requirement, such as volunteers for social bureau, fire bureau, culture volunteer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olunteers etc. From recruitment, selection, training, work assignment, reward and appraisal, each has its rules to follow. Recently, administrational agencies that use volunteers include public office, household registry etc. Only quite a few people are used, no teams are formed, the undertaker contact and use directly.
After studying and investigation on practical case, the research finds the following that can be studied further and discuss:
I.Reflection on implementing volunteer service laws
II.Discussion on policy promoting volunteer service
III.Discussion on volunteer participating in voluntary service team and the number of these teams
IV.Myth of volunteers' turnover
From the viewpoint of management, this research raises recommendation about the main aspects of implementing human resources of volunteers, recruitment, selection, training, work design, evaluation and rewarding respectively.
|
4 |
公部門志願服務工作者管理之研究簡秀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無
|
5 |
台灣經濟體系中的計劃部門之研究 / The planning sector in Taiwan economics楊嘉林, YANG CHIA 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係參考新制度經濟學派 (Neo-Economics) 對〝計劃部門〞的看法,再對照台灣實際的經濟情勢後開始撰寫。而整個研究的重心在於:台灣經濟體系中是否存在一個技術上、財務上或生產分配上相互依存的計劃部門,而如果存在的話,其組成份子為何 ? 有何特性 ?
據此,本文以制度經濟學家Munkirs所建構的CPSP理論為分析時的主要方法,其理論的重點如下:(1)〝計劃工具〞:係指在美國現行的制度下,能使不同公司相互連結在一起的合法工具。(2)〝中央計劃核心〞:係指十二家透過上述的計劃工具而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金融機構,他們表面上各自獨立,實際上卻在技術、生產分配及財務上相互依存,形成一個強而有力的大集團。(3)〝集權式的私部門計劃〞(CPSP):此一〝中央計劃核心〞不斷地運用這些計劃工具,跨產業合縱連橫、擴張版圖,進而組織了一個涵蓋美國主要各產業的〝計劃部門〞,此一部門在生產和分配上相互依賴、統合運作,而其計劃的方法可定義為CPSP---集權式的私部門計劃。
Munkirs係以大量的資料分析來證明上述的命題,故本文亦循此途徑來驗證台灣的情況。在大量收集相關資料並加以分析後發現:台灣經濟體系中的確存在一個以四家公司為首、計劃範圍涵蓋一半以上的上市公司的計劃部門,而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把這個事實呈現出來。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5
第二章 文獻回顧…………………………………………….....7
第一節 國外相關文獻回顧……………………………………….7
第二節 國內相關文獻回顧……………………………………….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過程………………………………….......12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定義………………………………………….12
第二節 各種不同的經濟計劃方法……………………………….15
第三節 分析方法………………………………………………….17
第四節 關係特別密切的八家公司……………………………….23
第四章 中央計劃核心的計劃範圍……………………….......29
第一節 中央計劃核心在食品百貨產業中所建立的合作連結關係………………………………………………………..........31
第二節 中央計劃核心在水泥窯製產業中所建立的合作連結關係………………………………………………………......... 32
第三節 中央計劃核心在鋼鐵營建產業中所建立的合作連結關係………………………………………………………..........33
第四節 中央計劃核心在汽車運輸產業中所建立的合作連結關係………………………………………………………..........36
第五節 中央計劃核心在金融保險產業中所建立的合作連結關係………………………………………………………..........38
第六節 中央計劃核心在塑膠化纖產業中所建立的合作連結關係………………………………………………………..........42
第七節 中央計劃核心在造紙紡織產業中所建立的合作連結關係………………………………………………………..........45
第八節 中央計劃核心在機電產業中所建立的合作連結關係………………………………………………………..........47
第九節 中央計劃核心在電子產業中所建立的合作連結關係………………………………………………………..........49
第十節 中央計劃核心在其他產業中所建立的合作連結關係………………………………………………………..........54
第十一節 中央計劃核心對整體上市公司的綜合影響………. 56
第十二節 計劃部門的形成與解析…………………………… .58
第五章 結論……………………………………………….......60
參考文獻…………………………………………………… .....78
|
6 |
美國公共部門勞動關係之研究--兼論我國未來相關法制之展望丘周剛, QIU, ZHOU-G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7 |
大貿易商行銷情報部門功能之探討程鈦坤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是個海島地區,所以貿易公司很多,但大多是小型貿易公司,無法發揮行銷效能;故政府有鑑於此,乃促成大貿易商的設立,以期等待我對外貿易能升級。而至目前,台灣已有五家大貿易商於67年底先後成立。
日本綜合商社的成功是舉世聞名的,而他們所強調的生命三大柱乃是;情報、人才與金融。把情報列於第一位,由此可見我大貿易商的成長亦將有賴行銷情報功能的健全;此乃本文的研究動機,用以探討我大貿易商目前行銷情報部門的功能。
行銷情報部門功能的健全與否,最主要的關鍵問題乃是在資訊的投入、處理及其與直線部門的聯繫的情況。所以本研究的目的除了在了解大貿易商目前行銷情報系統的情形外,主要是在探討行銷情報部門的資訊來源及處理過程(包括日常資訊的剪輯、 行銷研究、資料室的管理情形),以及資訊在公司各部門的配屬狀況和聯繫情形。且由於公司的業務拓展與行銷情報部門的功能進展是息息相關的,而為了澈底了解整個公司的情形,以利於行銷情報部門功能的探討,所以本文採取個案研究方法,祗對一家大貿易商店加以觀察、研討和深究。
經過對中國大貿易商的研究調查知道:該公司的主要業務是出口多種產品到全球各地,而祗經營少量進口貨品。其組織型態是分設貿易總部、關發總部與管理總部三個部門,而貿易總部底下又設立六個貿易部門,各自專責幾項產品經營,且在資訊作業裡存有每筆交易的記錄。管理總部則負責儲運、財務、會計、徵信及信託等工作;在儲運、徵信方面常與貿易部門有書面或口頭連繫,至於會計資訊,常祇是作為年終績效能考核用。開發總部裡設有商情中心、企劃課、海外分公司及分支機構管理部四個單位。其中商情中心便是扮演著行銷情報部門的角色,從事一般性資訊的剪輯,行銷研究與資料室管理等業務。
由於大貿易商業務的拓展須要各部門的合作,所以各部門資訊的傳達,乃是業務順利拓展不可或缺的要件。於是部門間常藉著書面性作業、面談及會議來相互溝通、交換資訊,是而商情中心更是靠著一奪商情申請單的制度來與直線部門連繫。
目前商情中心在中國大貿易商裡所扮演的功能,主要是資訊投入、資處理及與直線部門的聯繫三方面。
在資訊投入方面,於刊物中,大多尋找國內的報章,雜誌;於活動中,則是由直線部門人員的國內外交易與考察時所獲得的資訊;另外在機構方面,則是到外貿協會、金屬工業研究所等處資料,目前,這些刊物、活動以及機構的資料來源似乎並無法滿足已熟悉市場動態行情的業務人員之需要,所以資訊來源有更擴大與充實的必要。此即先把國內外可獲得有用資訊的活動、刊物和機構做一比較分析,視其成本、正確性與取得速度、而加以適當的做資訊投入組合。並且除了上述的初級資料與次級資料的收集外,有關商業性資料的購買,相信會隨著業務量的增加,而有所投資與增加。
在資料處理方面,由於商情中心的主要任務是負責日常資訊的剪輯、分送及儲存,專案料的收集及分析以及資室的管理等三方面。 由於有關資訊處理電腦化過在籌劃中,並且目前所收集的資料種類皆較屬於定性分析的,所以在分類、還摘錄的資訊處理上尚為單純與具條理。而在行銷研究方面,尚為直線部門所滿意,唯對行銷研究技術的應用,還嫌少了些,且最好能使日常資訊的投入與行銷研究所需的資訊能配合起來,而具有行銷情報系統的特性。相信如商情中心若把功能更擴大後,雖對資訊處理的專業知識將鄶付予更大的心力,但成效會更彰明,而使中國大貿易商的整體神經系統能更具有十足的敏感性。
而其與直線部門的聯繫方面,目前商情中心除了每天主動送上日常剪輯的資訊外,還藉著商情申請單來傳遞;由於商情中所扮演的功能沒有很大,所以業務人員對此部門資訊的程度,或有不足、或有認識不清,且商情中心的人員在資訊的推銷工作上,也沒有待或沒機會盡最大的努力,所以使得商情中心的資訊服務工作並不盡理想。解決之道,唯有擴大商情中心的功能,而使直線部門能視其為重要的伙伴;另外,即使以雙方更清楚了解行銷情報部門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而減速少在資訊取得與處理上的責任摩擦,增加相互的信任與聯繫。
於是,在解決資訊投入,資訊處理及與直線部門的有效連繫上,皆須先從擴大目前商情中心的功能著手。即在觀念上把目前的關發總部視為行銷情報部門,而使商情中心負責各種刊物、活動、機構資訊的組合投入;企劃課專負行銷研究的職責,並對會計資訊分析工作;且海外情報站的再設立及電子資料處理的引進,皆將使行銷情報部門的地位大大提高,而成為中國大貿易商生命的三大柱之一。
|
8 |
台灣工業部門貨幣工資變動決定因素之研究高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工資是勞力的價格,工資水準的高低,不僅影響受僱者本身及其家屬的生活,而且影響雇主生產時需耗用的成本,因此,工資水準如何決定的問題,自古以來即受到相當的重視。
根據資料顯示,近年來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勞動需求急劇增加,我國無論是貨幣工資或真實工資水準都有顯著的上漲趨勢。導致這種工資變動的因素是什麼呢?國內以往一直沒有很令人滿意的研究結果可資參考,可能影響工資變動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勞動供需情況的變動,物價水準,勞動生產力、行業間利潤率的變動,以及制度性的因素等。本文的目的即擬針對我國工業部門貨幣工資變動決定因素的問題加以探討,同時以變異係數為指標,瞭解工資結構的變化,及此種價格機能是否有效的指導著人力資源的分派。
綜合各章分析的結果,我們發現:
(1)臺灣工業部門各行業間工資之差異情形,歷年來一直是很顯著的,而且有不斷擴大之跡象。各行業對不同技術水準的勞力需要不同,產業間工資的差異性,長期間透過市場因素的作用雖不至於削減,但在另一方面,如果勞動力的品質相同,長期間勞動重分配的結果,不但未使行業間工資之差異性消失,反而有不斷擴大的現象,似可表示臺灣的勞動市場并未透過價格機能有效分派其資源。同時就所得面而言,行業間工資差異之擴大似亦可能表示在不同產業的各勞動階層間,薪資所得之分配有愈益不均之傾向。
(2)將就業人口分為職員與工人、男工與女工、技工與普通工分別加以分析,我們發現職員與工人在行業間之工資差異程度似有愈為擴大之跡象,職員與工人之間的工資差異程度雖然縮小些,但就民國六十年整個工業部門而言,職員平均每月薪資約為工人平均每月薪資的二倍。男工工資在各行業間之差異程度較女工在各行業間工資之差異為大,這種現象仍沒有改善之跡象,男女間之工資差異則始終存在。技工在各行業間之工資差異顯示都大於普通工在各行業間之工資差異程度。
(3)就各製造業之工資結構觀察,由於長期間各製造業貨幣工資之增加率大致上保持相同的速度,高低工資業別間之組合型態也維持相當的穩定,各產業間之工資差異程度似乎並未透過貨幣工資變動,勞動重分配之過程而有顯著的改善跡象。變異係數在民國四十年時為22.54,到民國六十一年時略降為19.21。另一方面,男、女工之間與技工、普通工之間工資之差異也未有顯著改善的傾向。直接生產員工薪資收入之變異係數約二倍半大於間接生產員工薪資收入的變異係數。
(4)貨幣工資與真實工資雖大幅增加,但就真實工資水準與真實勞動生產力增長的情形比較分析,我們發現真實工資平均每年增加率,比真實勞動生產力之平均每年增加率為小,且兩者之間的離異程度有穩定成長的趨勢。若以真實工資指數對真實勞動生產力指數之比來表示兩者間的離異程度,我們得知,就整個工業部門來說,該比率在民國四十二年時為1.331,但到民國六十二年時卻遞減為0.745。個別行業中以水電煤氣業的離異程度最為明顯。真實工資之成長不如勞動力之成長為快,表示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沒有分配到應得的報酬,若干勞動者剩餘為生產者所佔有。
(5)影響工資變動的因素有很多,本文選擇了失業率,及其變動率,消費者物價指數變動,生產力及其變動率,資本報酬率等項。由實證研究的結果得知,物價指數變動是影響工業部門貨幣工資變動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反映勞動市場供需情況的失業率及其變動率與生產力。以資本報酬率代表的利潤變數並不是工業部門工資變動的良好解釋變數。由此結果,我們發現近年來工業部門工資水準變動主要係跟隨著生活費用指數之變動而變動,而不是勞動過度需求之刺激所造成。
(6)決定各行業工資變動因素重要性略有不同。影響製造業工資變動的主要因素依次為失業率、生產力的變動、物價指數的變動。水電煤氣業工資變動則主要可以物價指數的變動來解釋。由於水電煤氣業中90%以上都是屬於公營事業,公營事業僱用員工薪的方式都可能與政府的政策有關,物價變動影響該業工資變動的過程,依柏曼 (s.Behman)的看法,或許可以認為是制度性的權力力量。製造業即大部份是屬於民營事業,由於工會力量在國內並未主動的參與工資之決定,工資水準聽由市場力量決定的趨勢可能就愈為明顯。
(7)工資變動的決定因素,雖然可以由上述的幾個變數來解釋,不過各項回歸式之判定係數都不太高,雖然尚有其他重要的解釋變數未包括在我們的分析中。由前項分析的結果得知工資水準在近幾年來雖然不斷的上漲,但只是追隨物價水準做調整而已,工資上漲并未釀成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的問題。由真實工資與真實勞動生產力之間離異程度加大的趨勢看來,此種工資水準的調整,似仍未使勞動者分配到應得的報酬,這似乎值得建議工資可做適度的增加,尤其是選擇一項多重的最低工資制度(multi-minimum),使得低所得者能享受到較佳之國民生產成果,而不致造成價格水準之上升及就業減少。
|
9 |
第三部門功能之界定與評估高麗芬, GAO, LI-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代經濟學僅包括公經濟與私經濟之經濟理論。事實上整個經濟體系,除了由公共部
門外,猶有一由非營利組織所構之「自願性非營利部門」(the Voluntary Nonprof-
it Sector ),即本文所謂的「第三部門」共同連作而成。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乃在
探討非營利組織之經濟行為與功能,同時欲釐清傳統公、私兩部門之兩極化的經濟觀
念,並從效率面,對第三部門之功能加以評估,以期對我國非營利組織之發展現況有
進一步的瞭解。
本文第二章介紹非營利組織之理論基礎與發展背景,主要是以美國耶魯大學於198
7年所出版之有關非營利組織之研究結果為參考文獻。B .Weisbrod與Henry Hansm-
ann 等學者從政府功能不足與契約失效的不同觀點來解釋非營利組織存在的原因。而
非營利組織之研究範圍,從早期之慈善事業,逐漸擴展至各種會員組織、工商會及政
治性團體等,故本文於第三章亦嘗試界定第三部門之規模與範疇,同時與公、私兩部
門之功能作一比較分析,並根據我國內政部統計提要有關人民團體之資料,作簡單的
比較歸納分析,對我國非營利組織發展的現況與功能加以探討。最後本文將探討第三
部門與政府的相互關係,我們發現不僅政府的政策會影響非營利組織之形成,同時政
府決策亦常受到非營利組織之影響。
當此經濟轉型時期,國內各種型態之非營利組織早已方興未艾,過去國內文獻已注意
到非營利組織之免稅問題及其產之弊病,本文則希望能對非營利組織之經濟活動作廣
泛性的探討,以期國內各界能重視非營利部門在經濟體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
10 |
R &D 部門工作環境對技術創新之影響張鴻文, ZHANG, HONG-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分六章二十一節,約五萬字,共壹冊,扼要內容說明如后:
研究發展部門是科技公司的主體,其產出一技術創新更關係著整公司未來的生存與成
長。因此,科技公司的管理人員所面臨最大的挑戰,莫過於如何激勵研究發展部門人
員,以孕育更多的技術創新。根據許多學者研究結果發現,研究人員所處的工作環境
是影響技術創新的最大因素,並且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國內
科技公司研究發展部門的技術創新,是否亦受其所處工作環境的影響,其關係為何,
又如何改變工作環境中的各個變數,去創造一個合適的工作環境,以孕育更多的技術
創新,來維持科技公司的領導地位。
|
Page generated in 0.019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