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國糧食安全問題及政策研究 / Research of Problems in China Food Security and Policy李佳玲, Lee, Chia 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在於隨著經濟成長與人口增加,造成糧食無法自給。當中國糧食不足自給而必須向國外採購時,導致國際市場缺糧、國際糧價波動,世界各國也無法置身事外。所以研究中國的糧食安全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本論文將回顧與分析中國工業化與都市化後耕地減少,單位產量增加不易,飲食結構改變下,中國政府因應糧食安全問題所採取的供需、分配與貿易政策以增進對中國因應糧食安全問題的政策思路的理解。
|
2 |
食安危機對台灣包裝米產業影響之研究吳美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近年來國內外食品安全事件風波不斷,台灣一連串的食品安全問題接連引爆,台灣美食王國的聲譽嚴重受到衝擊,不僅讓大多數國人對台灣食品安全失去信賴度,也讓消費者蒙受各種損失及健康風險,多數人對食品產業失去信心,食品產業也同時面臨極大考驗,甚至引起經營危機。
我國以農為本,昔日農業是臺灣經濟發展的根本,現代農業則是具備糧食安全、生態環境、文化特色及國土保育等多元角色。稻米產業是保證國民營養安全健康的民生產業,其在構建和完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多數市售包裝米的供應商於近年來經過食安危機後,面臨最關鍵的行銷轉型期,本研究透過蒐集相關文獻及官方資料,瞭解目前臺灣地區食品安全現況,首先探討政府單位對食品安全相關管理機制政策的轉變,進而探討包裝米業者因應的產品及行銷策略,最後則是探討市場端,分析『消費行為』與『通路商的經營模式』。希望透過《聯米企業》個案公司之行銷深入探討,試圖歸納並驗證如何讓台灣市售包裝米市場在面臨消費者對米食的多樣性和品質需求變化,以及在外部環境快速競爭下,發展出『質與量』並重的行銷策略,讓生產端和供給面能夠跟上需求的變化,以提供台灣糧食產業在食安危機議題下突破重圍的策略參考。
本研究結論期許食安管理體系再造,政府、企業和民眾能共同努力,創造三贏的局面,讓台灣的食品業能在全球化競爭中打造核心優勢,連帶也促進食品產業升級。應驗透過強化食品安全的治理體系、業者自律與全民參與的方式,達到「從農場到餐桌(From Farm to Table),確保食品安全」的目標,帶給國人生活最安心的保障。
|
3 |
以4C策略行銷架構分析A食堂創業計畫的可行性 / The analysis of possibility of new business model by 4C strategic marketing: A restaurant for example葉詩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台灣的食安風暴全面引發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感與憤怒,一向以美食自豪的台灣,我們追求的應該是經濟發展之後的生活品質的提升,甚至還擔心大陸進口的東西來源製程不明我們沒信心不敢吃,不料,食安問題就發生在自己家,其實我們每天吃進去的每一口食物都充滿了危機。
另一方面,由於台灣工作步調繁忙工時又長,三餐外食是很普遍的現象與需求,加上人口結構改變,單身人口與頂客族人口龐大,與婦女就業人口的增加、很多家庭也加入外食一族的行業,外食需求強勁,但台灣餐飲業多為中小型規模業者,或是獨立的個體經營戶,因此雖然食安議題引發全民關注,但是餐飲業者回應的行動有限。對應消費日漸升高的食安涉入度與需求,外食又是台灣人解決三餐飲食問題的重要方式,是否有消費者未滿足的缺口? 要外食但是同時希望能滿足食安的需求?是否有新品牌建立的空間與機會? 因此開啟了本論文的研究動機。
本論文是針對A食堂在台灣外食市場創新品牌的策略行銷為研究主題,探討如何以策略行銷4C交易成本理論(邱志聖,2010)架構分析自身的挑戰,找出現有市場競爭對手的4C問題,然後以4C架構的角度提出策略行銷的規劃。
期望透過這個案例,探討台灣中小企業結合台灣製造優勢與網路科技,創立自有品牌開拓國際市場的可能性,同時透過這個個案的經驗也希望能為其他台灣中小企業提供實務經驗的借鑑。假如食品安全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消費者的需求缺口已然出現,身為新創品牌如何在傳統的產業中發展品牌與建立高的附加價值,因此本研究希望透過A食堂的案例,透過品牌的建立,打破以往傳統餐盒產業只有通路據點為王的傳統思考,打造一條策略行銷建立品牌的新路。
|
4 |
食品安全之商品責任---從實務判決所遇困境出發 / Product liability of food safety吳奕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爭議屢傳,就違反食安法規而非法添加、製造之食品對消費者身體健康造成之損害,消保會於塑化劑、大統油事件中,皆曾透過民法、消保法、食安法上之商品責任規定,為消費者提出損害賠償之團體訴訟,然而,在實體上,食用不符合衛生安全法規製造生產之食品,是否可認定必然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具體疾病之發生與規範意義下之損害應如何區別應用?另,消保法上懲罰性賠償金究否由食品製造業者連帶負擔賠償責任?在食安法下,懲罰性賠償金之連帶是否有相異之解釋?在程序上,因疾病發生於醫學判斷上之多因性,使問題食品與身體健康權受侵害間之因果關係舉證陷入困難;而長期食用問題食品卻未罹患疾病者,其健康權之受損又應如何舉證?凡此,為食品安全之損害賠償訴訟中不可避免之核心議題,本文擬以實務判決所遇困境出發,探求食安訴訟下商品責任之解釋與適用。
|
5 |
現實主義下的中國農糧發展策略 / Realis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and Food Strategy周欣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二十一世紀全球人口穩定成長,社會型態又快速變遷,氣候極端化、資源稀有化造成原物料價格大幅波動,上個世紀綠色革命所賺取的「糧食紅利」已不敷使用。地緣政治及經濟版圖勢力藉此重新洗牌,糧食安全成為世界各國國家安全及國際戰略博奕的焦點,糧食安全保障與糧食價格穩定就一國而言,是國家政權穩定、政治安全、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的重要條件,糧食安全已和能源安全金融安全併稱當今世界三大經濟安全。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隨著工業化與城鎮化的進展,使得農糧土地資源不斷減少,如何制定其農業政策,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維穩目標,確保糧食安全,為本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論文的研究架構以現實主義解釋其戰略選擇,中國糧食策略發展為主題。全文分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文獻回顧,範圍包括現實主義、全球糧食危機、國家安全和糧食安全。第三、四章為實質討論,首先了解中國糧食的需求面與供應面,分析中國國內糧食政策制定時空背景,藉此歸納中國糧食政策在生產、貿易、儲備及科技生產的現況,再討論中國的糧食貿易是如何調控國內供需。最後一章為結論,除了綜整研究發現外,也淺談後續研究建議。
|
6 |
中國糧食安全政策之研究 2001~2010年陳宇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78年,中國開始對計劃經濟體制進行改革,至今已歷經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長,經濟增長明顯加快、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人民生活水準改善,食物消費也因此更加多樣化。為了提供足夠的糧食安全保障,中國的糧食生產自2004年以來,已經達成了「十連增」的記錄。
本研究特別針對中共在「十五時期」(2001年~2005年)、「十一五時期」(2006年~2010年)」所採行之糧食政策及執行成果進行分析。研究顯示,中國雖然在21世紀初難得地維持了相當高度的糧食自給,但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自然資源和環境的日益縮減和惡化、人口快速成長以及工業化、城市化的社會變遷,都是中國糧食安全必然面臨的嚴峻挑戰,同時也影響中國對安全的感受。
為應付國內的糧食缺口,並在國際糧價處於相對低價時增加儲備,從2009年開始,中國連續幾年成為大豆、玉米和小麥等穀物淨進口國,進口量並逐年攀升,因此中國的糧食需求已成為國際間影響糧食安全的關鍵。只要中國糧食自給的能力稍有變化,都會帶來大量的糧食國際貿易,甚至有人主張這也是導致糧價高漲的原因之一。
隨著全球化的進展,糧食也成為國際貿易商品,糧食相關金融產品成為跨國企業及財團運作資金的另一種選擇。但若從宏觀開放的視野看待進口糧食,中國的資源配置和農業生產結構,可望透過貿易自由化而得到進一步的改善。
自十八大拋出「城鎮化」的概念後,很多投機者已經虎視眈眈,寄望從城鎮化帶來的土地盛宴中攫取財富,認為「新土改」將是中國繼城市化之後又一個炒作房地產的機會。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不只是民生經濟問題,處理不好就可能引發社會動盪;「城鎮化」是否將排擠農業耕種面積、「農村現代化」如何兼顧總體經濟發展和增加農民收益,都是值得持續密切觀察的重點。
|
7 |
糧食安全對中國參與國際建制之影響---以「東協十加一」為例 / Food security on the impact of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regime --- "ASEAN Ten Plus One" as an example林彥榕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英國政治經濟學家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在其重要的著作人口論(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的基本思想 中提到,食物是人類生存的最重要條件。並預言著人口增長超越食物供應,會導致人均佔有食物的減少,最弱者就會因此而餓死。因此糧食,對於一個國家,甚至是整體人類而言,都是攸成關生存問題的重要資源。所以糧食供應的穩定與正常與否,自然也為一個國家重要的課題。著名國際關係學者漢斯‧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也提到,「一個國家對糧食的缺乏,是其在國際政治當中永遠的弱點之一」以及「糧食的自給自足,是國家偉大力量的來源」。 可見糧食問題對一個國家在國際間與其它國家競逐之時,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直接影響國家實力的重要因素。美國社會學家Brown開始向這個世界揭示了有關中國的糧食需求問題,首先是中國龐大的人口帶來的龐大糧食需求,將影響整個世界的糧食生產與供應,最首當其衝的,便是中國週邊的國家。諸如日本、印度或是東南亞國家等,都將因為中國龐大的糧食需求而受到影響。 其後繼續延伸發展此一論調,如中國與印度,即便在本國糧食生產上有逐步成長,但在二十五年內,便會被自己的人口成長率趕過去,形成仍是糧食缺乏的問題。 Brown的研究展開了在此一議題上的討論,也形塑了「中國滅亡論」的論調。在「中國滅亡論」之外,也有另一派學者對此一議題抱持著不同的看法。Gerhard K.Heilig,便認為Brown的分析當中錯估了中國的耕地狀況,以及忽略掉中國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尤其是科技的提升。 另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Sachs也認為中國的進步與成長將會是史無前例的個案,不會如同Brown說的走向滅亡,反倒會成為西方國家或是整個世界的新威脅,這也就形成了「中國威脅論」的出現。
|
8 |
從社會行銷出發探討農業社會企業之發展: 以上下游新聞市集為例 / Agriculture Social Enterprise development by the Viewpoint of Social Marketing: A Case Study of “ News & Market”廖涵羽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社會企業以企業營運方式解決某種社會問題、提升社會利益,跨越第二部門與第三部門,是一個新興的組織型態。農業、土地、食物安全逐漸成為大家關注的議題,公民意識提高、社區參與性增強,越來越多人關切這些議題的,因社會企業所販賣的不僅是商品,更是其組織的理念與願景,農業社會企業不只需要在地農友的夥伴關係,亦仰賴消費者的購買支持,希望標的對象能以行動落實改變,這樣的意涵及是社會行銷推廣的範疇,因此結合社會企業與社會行銷以上下游新聞市集為個案進行討論。
本研究以「上下游新聞市集」為研究個案,輔以深度訪談法分析,以社會行銷觀點及消費者端的想法,了解農業社會企業發展,其實務的運作及所面臨的問題或挑戰,並進一步討論如何因應上述問題。上下游新聞市集是臺灣第一個食物與農業為主的專業新聞媒體,主要關注議題在於農業、土地及食品安全,成立於2011年,由兩個獨立部門組成,一為「新聞」:發表食物、耕作、農地保存、食農教育、綠色節能生活等專題報導、文章或新聞,強調獨立客觀的報導,不做廣告文及商業文;二為「市集」:建立便利的銷售通路及平台,除了向農友購買農作,也協助開發新產品、拓展市場,讓用心栽作、使用友善耕作的農友,有固定的收入來源,能夠安心種植,以不傷害土地的方式為消費者生產。
經過文獻探討及研究分析,本研究發現農業社會企業若要能有效行銷及推廣,應:一、使消費者認知步調漸趨一致,應先公告專業名詞或技術檢驗程序等,避免產生誤會或讓消費者質疑,亦增加社會大眾的認識;二、社會企業應制度化,制度化是企業成長的必經的過程,包含訂定目標、員工行為規範、激勵制度、決策過程擴大參與等;三、維持品牌及口碑提升信任感,以專業客觀、小心自律、品質把關的精神,讓農友專注生產,消費者願意購買,也讓社會更加關心這議題,堆疊信任感。 / Social enterprise is a new approach which combines social purpose, business oper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spirits, aims to deliver public benefits and create an inclusive society. By the development of citizenship, civic eng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conscious, more and more people concern much about agriculture, land and food issue. Social enterprises sell not only products, but also their goals for public goods. Agricultural social enterprises have strong partnerships with farmers, as well as they need support from customers, they have to market their target groups. What mentioned above is correspon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social marketing. Therefore, this study tries to figure ou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ocial enterprise about what challenges they comforted and how to react by the viewpoint of social marketing.
The study took “News & Market” as the research case, chose in-depth interview as the methodology and feedback the opinions from customers to social enterprise. “News & Market” was established in 2011, focusing on agriculture, land and food issue, and the organization is divided as two parts: one is “news”, another is “market”. “News” reports any kind of articles related to agriculture, land and food; while “market” is a platform selling farmers’ product and assisting them progress their manufactures. “News & Market” is the first and only social enterprise positioning as independent media in Taiwan.
The study discover that agricultural social enterprise have to market and promote in following three advices: (1) Make customers know exactly regarding to the special and technical terms, giving the detailed description in advance, from preventing the misunderstanding. (2) Due to the social enterprise is expanding and proceeding, it should be arranged properly and make it systematized to keep up with the change. (3) Let not only customers but also the society more get involved in agriculture, land and food issue. Build the brand trust, share the thoughts and raise the awareness by keeping high-standard quality and making efforts pursuing the original goal.
|
9 |
國際合作中的寧靜政治:論食品衛生安全與糧食援助制度之法益失衡暨不當性 / The quiet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the institutional imbalance of legal interests and malpractice for food safety and food aid譚偉恩, Tan, Wei 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代表國際合作的國際組織對於國家的行為有什麼影響?趨同或趨異?這個問題國關學界主要是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制度主義兩個主流理論在進行辯論;前者的研究顯示,國際組織或其它國際合作類型,只是主權國家(特別是強權國家)的工具,本身沒有獨立性,更遑論能制約國家行為或導引國家行為的協調一致。而後者從賽局理論推演出合作的可能與必要性,並認為制度(或建制)是有效維繫合作關係與調和各國行為,進而穩定國際秩序的方法。
然而,在世界貿易組織的架構下,國際貿易合作中食品衛生安全的相關衝突一直存在著。而在國際貨幣基金或世界銀行的架構下,糧食援助的合作似乎造成許多受援國境內的糧食危機未減反增。這樣的結果與新自由制度主義的論點不符,同時暗示著維繫國際合作的制度(或建制)可能具有不當性或偏重對特定法益的保護。另一方面,這樣的情況也無法透過新現實主義得到周延的解釋,因為合作中的權力爭奪並不是只單單發生在體系層次,並且最後影響或主導結果的行為者也非該理論向來強調的主權國家。
當前國際食品貿易的進/出口規範與具有結構調整性質的糧食援助機制究竟是過度保護了貿易自由,還是能為每一個個人可能遭遇的食品衛生風險或糧食危機提供必要之保障?這是本研究的首要顧念。透過個案研究與過程追蹤的方法,本文認為在無政府狀態2.0的環境下,國際食品貿易與糧食援助的制度(或建制)存在著法益失衡與不當性;是一種無法公允保障進口國消費者食品安全或受援國農民糧食主權的合作模式。這樣的結果在既有的國關理論得不到全面性的分析和解釋,因此文中提出「寧靜政治」的論述對之進行補充,說明擁有貿易出口利益的國家,其政府在國內層次如何因為寧靜政治現象而流失權力(退位),成為跨國公司的代理人,而非最高的主權享有者與治權行使者。同時,在體系層次,這些國家還為跨國公司爭取利益最大化,假國際合作之名攻佔食品進口國或糧食受援國的國內市場,釀成公共衛生或糧食主權上的危機。
研究結果顯示,跨國公司是造成國際制度(或建制)成為失衡天秤與喪失正當性的幕後原兇。也是在國際經貿這個議題領域中導致國家退位的關鍵行為者。從強調資本主義和貿易自由化的經濟學角度來看,這或許是市場機制正常的發揮,即使有人不樂見,也毋需過於擔心。然而,任何「自由」都不能是毫無限制地,也不該是無所節度的。全球經貿自由化與市場資本主義的發展若是繼續以目前的方式在運作與擴張,跨國公司累積的財富與權力就會在更多的議題領域超越或擊退主權國家,屆時除了食品衛生安全與糧食安全外,恐怕還會有更多攸關人類安全的法益在商品化的國際市場上漸漸淪為類奢侈財。
從理性選擇的角度來看,此種結果或許是國家在參與經貿合作前本能預見之事,但基於理性選擇,認為這是可以忍受的代價。然而,本文質疑國家(特別是小國)所付出的代價真能讓其在合作過程中換取到大於損失的利益。就像個案中台灣在進口美國牛肉的問題上,或墨西哥在糧食援助的計畫裡,這些國家並沒有在國際合作中得到預期的好處,反而失去了原本可以享有的衛生安全與糧食自主性。退一步言,假設這些國家真的從合作中得到大於損失之利益,那麼這些利益的分配在其國內層次上往往也不否符合公平與正義。毋寧,利益最後只是由特定少數的行為者所享有,但衛生安全風險或糧食基本權的不利益卻轉嫁由進口國或受援國的全體人民買單。
|
Page generated in 0.018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