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中國廣播公司對東南亞地區廣播宣傳策略的研究

廣播可超越時空的限制,自由傳達訊息,它擁有方便、迅速、經濟與無遠弗屆的特性,故二次大戰以來得以長足發展,各國均利用廣播從事宣傳。在國際宣傳上,「不戰而屈敵人之兵」正是廣播特性的最佳寫照。
東南亞地區是個多元種族社會,豐富的資源與高度的戰略價值,已使本區成為世界列強急取的目標。而本地區正是我國僑胞密集地帶,依僑務委員會的統計,我國計有95%以上的海外僑胞居留該區,總數在二千萬左右,人數極為可觀。中華兒女一向勤勞、刻苦,海外華人將此美德予以高度發揮,故能在各居留地克勤克儉、白手起家,握有雄厚的經濟實力。
在經濟上,中共向來視海外僑胞為搾取僑匯的對象,在政治上,則以僑胞作為統戰的工具;值此國際正義湮滅、局勢混亂之際,重視廣播宣傳戰已成國家生存要件之一、而就政治、經濟因素看,我們都有充分的理由去爭取海外華人對我們的了解與認同。故確立宣傳政策、檢討海外廣播宣傳策略有其必要,因此而引發了研究本論文的動機。
研究本論文,須先澄清一個觀念。王□武教授指出,「華人」與「華僑」是不同的稱呼,用法也不一樣。華僑的「僑」是指「僑居」,意味著「暫時性」的客居。但現今東南亞的華人,大部份已落戶生根,長期定居,不再是「僑居」了,故其稱呼已由「華僑」改為「華人」了。換言之,過去二十多年來,東南亞歷史與中國歷史改變了,華僑地位跟著變化,稱呼也隨著不同。
我國目前有「自由中國之聲」與「亞洲之聲」兩電台向海外廣播,本文針對兩電台向東南亞地區廣播的狀況加以探討,以了解它們的宣傳主題、目標、運用的宣傳技巧與存在的缺點,而謀改進之道,以下為各章提要:
第一章緒論,介紹東南亞的地理位置,我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我國的僑務政策,中廣公司的海外廣播等。
第二章說明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並輔以調查法,前者就兩電台的評論內容分析,後者則實地訪問台大、政大、師大三校來台僑生收聽「自由中國之聲」的反應與建議。本研究使用的統計方包括百分比與卡方(Chi--Square)。
第三章分析「自由中國之聲」評論內容,主題、目標、宣傳技巧等是否違反宣傳原則。另外也以連帶性分析(Contingency Analysis)觀察那一宣傳,使用那些技巧,並常連帶出現。
第四章為實地調查所得資料的分析,對象為台大、政大、師大三校僑生收聽「自由中國之聲」節目的反應,發現受訪學生中只有33.7%的比例知道訪電台;而收聽的節目中,歌唱最受歡迎,新聞次之。
第五章簡介「亞洲之聲」的設立、特色、新聞內容分析、節目內容等。由本章發現「亞洲之聲」不同於「自由中國之聲」,它沒有國家立場,以亞洲人公有電台的姿態出現,是個中波臺,專門報導亞洲人、亞洲事。自由中國之聲則有國家立場,代表中華民國發言,是個短波台。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本章就傳播學的眼光,探討廣播宣傳成功的要件,與目前存在的缺點,而提出建議:
——提高傳播者的知名度,即提高「自由中國之聲」與「亞洲之聲」的知名度。
——訊息傳遞過程,講求音效,使聲音清晰。
——訊息內容方面,須掌握聽眾的興趣。要做到這一點,先要知道那些節目是聽眾喜愛的?要增加那節目?減少那些節目?
——聽眾的特性為何?這是從事國際廣播宣傳人員應銘記於心的。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8176
Creators洪瓊娟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