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超限戰」戰略想定之研究

「超限戰」一詞係解放軍空軍大校喬良、王湘穗二人自創的辭彙,意指在全球化時代弱國為自衛以求生存,於強國在實力對比極為懸殊狀況下,弱國應以「無限制手段攻擊有限目標」的戰法組合,找出「以弱擊強」的勝率痛擊對手。由於超限戰的二十四種組合戰法,運用現代知識作為包裝,較中共往昔提倡「無產階級革命以為勝優」的作戰理論,思維較為超前,早已突破解放軍慣有思格與成規,因而受到國外學術界的注意。
尤其是超限戰相當重視「非軍事」領域的恐怖攻擊、資訊威脅、擾亂金融等戰法組合,被美國評為是中共第一部討論「不對稱挑戰概論」的軍事性書籍,指定該書為國防大學研習教材,使超限戰遂為傳播媒體討論的話題。
其實超限戰理論思維完全承襲毛澤東「人民戰爭」理論,主張借助民間(人民)等一切可以動員力量與對手進行全方位較量,再經喬、王組合成二十四種戰法,強調攻勢作為的結果。能否操作落實於作戰準則內?
「超限戰」究竟是「以弱擊強」或是「以強擊弱」?它是否真是弱國對抗強國的最佳選項?「超限戰」與「不對稱作戰」是否有關聯?源自東西方戰略思想加上高科技信息條件下,「超限戰」的思維是否能為弱國面對強國時找出最佳生存之道?
長期以來解放軍內部的軍事思想流派,一向以「人民戰爭」理論學派居主流地位。但自1991年波斯灣戰爭後,「高技術局部戰爭」理論學派隱然崛起,後又因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軍事革命」理論學派趁勢而出,與「局部戰爭」理論學派儼然成為軍中主流勢力,兩者之間已有合流之勢,相對於「人民戰爭」理論學派,頗有被迫退出「一線」的意味。為因應時代發展、科技需求、戰爭形勢變遷,「人民戰爭」理論學派不得不為「人民戰爭」創新戰法,而唯一能找到立足點的就是「資訊」與「人民」戰法的結合與統一。
「超限戰」的理論是否能成為解放軍主流思想?超限戰既能用於美國,可否適用於台灣?本文主旨即在研究東西方戰略思想的異同、「超限戰」理論的脈絡及探討中共21世紀對美戰略的基本想定,並以此論證超限戰施之於美、台之間的可行性。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1922023
Creators田金麗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