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卓瑪玉埵:度母破障》儀軌譯註及研究 / The Annotation and study on Tara Overcoming Obstacles Sadhana(sGrol ma g-yul bzlog)

佛教信仰中,儀軌是一種普遍性與多元性兼具的文本。近年來有關印藏佛教研究隨著國內學術環境及相關經典語文的學習人口增加,各種對於教義研究和譯註以及儀式觀察的論文乃至相關期刊,專書的數量與日俱增。但就成果而言,大部分作經典文本和哲學思想的學者對於儀式並興趣缺缺;同樣的從事儀式的研究學者或許不乏經典語言解讀能力,從人類學角度出發的田野調查和社會學觀點文章比比皆是,但是絕大多數是關注在儀軌的展演性和社會功能。
  
   美國學者麥爾福‧史拜羅(Melford E. Spiro) 指出,雖然佛經的教義,讓我們質疑自己對大多數的宗教所抱持的觀念是否正確,甚至質疑對人類本性的看法是否正確,但現代研究佛教信仰和儀式的人類學家以及其他社會科學的學者,除了少數特例外,大都忽略了信仰和儀式的經典根源(即規範性的根源),而且由於前者與後者幾乎沒有相近之處,因此,鮮少有人去釐清佛教的教義疑問。(Spiro.1996:36~37)
  
   此點殊為可惜,因為佛教乃具有深遠歷史根源的宗教,並非現在佛教徒所創立的。信仰的歷史根源(即佛經教義),有些成為信徒的信仰(或迷信);而某些部分教義,甚至是較核心的教義,則被信徒忽視或是排拒;更有一些教義則被非規範性及反規範性的信仰同化,而且使這些非規範性及反規範性的信仰也被合理化了。因此除非研究者了解宗教信仰者和規範性宗教教義層面及造成前述三種關係的動機和其認知的基礎,否則將難以真正了解宗教理念在人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Melford表示其研究嘗試要彌補經典學術研究與人類學田野調查間的差距。因為前者強調佛教的獨特性,而後者則想研究佛教置諸跨文化領域裡所呈現的多元化樣貌。這兩者各自強調之處雖然都有某程度的正確性,但分別探討時,也可能會造成誤導。

而作者使用《卓瑪玉埵:度母破障》做為研究主體,除了本法乃台灣西藏佛教信仰圈多年來在教義養成發展之外普遍舉行的儀式,儀式中包含了豐富的韻文禱詞、唱腔、法器使用、壇場布置、彩線、穀物食子、禳災祈福的法事、替身贖命儀軌等等。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5156007
Creators施又仁, Shih, Eugene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