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兩岸兒童如何談友誼:以觀看喜羊羊與灰太狼為例 / Perception of Friendship between Children in Taiwan and China: Narrative about “Pleasant Goat and Big Big Wolf” Cartoon

本研究以文化研究為理論基礎,將兒童視為主動的閱聽人,希望從兒童的言說了解他們對友誼概念的觀點。本研究關注四個問題:1.電視卡通再現的友誼概念為何?2.兩岸兒童對電視卡通及自身的友誼概念的言說為何?3.兩岸兒童言說時的言說行為和互動行為為何?以及4.兩岸兒童言說中的異同點為何?本研究透過文本分析、言說分析及比較研究的方式,探究兩岸兒童對卡通文本的言說。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五個發現:
1. 相交相錯的觀點—兩岸兒童對友誼概念的言說具有異同之處:本研究依據所蒐集之言說資料,對兩岸兒童的言說進行分析後發現兩岸兒童言說文本和自身的友誼概念具有一致性、差異性和特性。如他們皆表達「共同活動」的人即為好朋友。
2. 男強女弱與女強男弱—兩岸兒童的性別權力之差異:本研究透過兩岸兒童的言說與互動行為,發現兩岸兒童的權利掌握在不同性別團體。在台灣,男生團體發言次數遠高於女生團體,且話語權被男生掌控;在大陸,男、女生的發言次數不相上下,而話語權掌握在女生團體手中。
3. 互助互爭—兩岸兒童言說時的同儕互動模式:由於現階段兒童表達能力有限,很難完整表達其觀點。因此兩岸兒童與同儕之間形成相互幫助的的關係。但由於某些兒童認為這種幫助是一種來自他人的侵略行為,故透過激烈的方式保護自己的權力,從而形成互助互責的互動模式。
4. 集體意識—兩岸兒童言說背後的意識型態:兩岸兒童的言說與行為透露其具有集體意識,但是台灣兒童的表現是他人集體意識,大陸兒童則是自我集體意識。此外,大陸兒童的言說亦流露「互利」的價值觀。
5. 黑暗中的燈塔—成人與卡通的定位:電視卡通即是兒童的娛樂工具亦是學習資源。成人應以開放的態度引導兒童觀看電視卡通,讓兒童在娛樂中學習,在娛樂中思考,在娛樂中形成批判意識。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103157019
Creators楊晨希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