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可行性之研究

自1990年代以後,受到歐盟(European Union, EU)以及北美自由貿易區(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 NAFTA)進程的刺激以及WTO多邊貿易自由化進程受阻的影響,全球區域經濟整合的趨勢愈見明朗。但是東亞國家的速度是相對較為緩慢的。在2002年以前,亞洲的主要貿易國家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及台灣等均未與任何國家或地區簽署FTA。
受到國際間其他地區區域經濟整合速度加速的刺激下,亞洲國家開始正視RTA的重要性。尤其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東亞各國更深切體會到在東亞區域內建立一套經濟合作協調機制的必要性。而自2000年中國提出「中國—東協FTA」的倡議後,更直接刺激了同屬東北亞區域的日韓,展開更為積極的FTA戰略,同時中日韓共同締結FTA的可行性評估,也由中日韓三國的官方智庫進行當中。
由於台灣對外貿易中,有相當大的比重係直接與中日韓三國來往。據統計,2005台灣對中日韓三國的貿易額達1,726.26億美元,占我整體貿易總額的比重高達至46.5﹪;因此萬一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形成,則台灣對外經貿所受之衝擊恐怕遠比現行國際間任何一個RTA來得嚴重,因此我們的確有必要對CJKFTA的進程有更深的關注及掌握,並及早採取因應對策。
本論文主旨在探討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形成的可行性,並探討萬一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形成後對台灣經濟的可能影響。首先將簡要回顧區域經濟整合的相關經濟評估,包括區域經濟整合對於成員國以及非成員國的福利影響研究,以及檢驗RTA/FTA與多邊經貿體制的關係等。藉由此等領域的探討,將有助於我們瞭解此波經濟整合趨勢對國際經貿活動的可能影響。
其次將分析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趨勢,尤其是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源起及發展;中國、日本及韓國有關FTA的策略觀點,以掌握亞洲鄰近國家經濟結盟之動態情勢,俾提供我國政府在釐訂FTA策略時之參考。
經濟整合雖然是國家間經貿關係的結盟,但是RTA的形成絕對不是單純經濟因素可以解釋。因此本文亦將分別自經濟及非經濟的角度來討論中國、日本及韓國之間的政經關係,以舖陳出中日韓貿易區的可行性分析。
最後本論文也將就台灣與中日韓三國間貿易依存度的關係,來分析一旦中日韓自由貿易區成立對台灣之可能影響,並就我國應如何因應區域經濟結盟等節提出策略建議。
綜合而言,本論文的研究發現,雖然中日韓間存在著相當緊密的經貿互賴關係,但是中日韓合組自由貿易區的可行性,在短期內似乎仍有相當的阻礙,其中有經濟上因素的干擾,例如敏感部門的開放問題;經濟結構差異性是否會造成更嚴峻的貿易失衡問題,也是三國政府所憂慮者;而中日韓三國就洽簽FTA的對象國的優先順序不盡一致,也為此一自由貿易區的形成增加變數。
除了經濟因素以外,政治、外交等非經濟因素更是制約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形成的最重要關鍵。諸如三國政府間的互信不足、中日競逐東亞自由貿易區的主導權問題、以及美國的態度也將影響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進程
台灣由於國際因素的干擾,在此波區域經濟整合的潮流中,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危機,而中日韓占我對外貿易的比重幾達五成,中國更是我對外投資最大的地區,因此台灣若被排除於這些自由貿易協定之外,對台灣經濟的影響極大。針對此點,本論文亦嚐試提出因應策略,包括持續提升台灣產業的競爭力;積極地參與,進而爭取與主要貿易夥伴洽簽FTA,其中爭取與美國洽簽FTA,並藉以鼓勵東南亞國家(如新加坡)或日本願意和台灣洽簽FTA,更應是工作重點;此外,亦可採部門別的方式,就若干較具共同利益的領域,以化整為零的方式,尋求建立雙邊合作機制的可能性;而利用既有的區域合作組織,並在WTO架構下,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亦可減輕FTA或其他型式區域貿易協定所造成對非會員的歧視效果。
然而,最重要的關鍵,仍在於兩岸的政經情勢。台灣如欲順利與重要經貿夥伴洽簽FTA或是建立部門別的經濟合作機制,均需要有一個和緩的兩岸關係,只有排除了中國的惡意干擾,台灣的FTA之路才會更為順暢。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3981023
Creators周作姍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