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台灣共同基金產業有機增長之最佳商業模式--以美國先鋒集團為例 / Optimum organic growth business model of Taiwan’s mutual fund industry -Evidences from American Vanguard Group

台灣自2006年開放境外基金總代理,到2012年4月底止,短短六年之間,境外基金數量已是境內基金的2倍之多,規模更較境內基金多了四分之一。放眼亞洲主要國家,中國、南韓與日本市場規模均較台灣為大,但對境外基金的開放程度均相對有限;就開放程度來說,台灣基金市場競爭強度直追香港與新加坡等國際金融中心,國內基金業者生機日蹙。台灣近十年公募基金規模由2002年的2兆1,182億元,減少為2012年4月底的1兆8,058億元,減幅14.75%;代表基金市場人氣的受益權單位數,也由1,817億份減少為1,374億份,減幅達24.38%,受益權單位數減幅高於規模減幅,顯示台灣公募基金市場人氣近十年不進反退。此外,台灣基金業遭遇著境外基金競爭、全球經濟衰退、產品創新有限與過往投資經驗不佳等因素的挑戰。
就產品發行面來看,近三年國內投信每年新募基金達40檔以上,每年募集金額達1,600億元左右,但除了2009年規模因市場回溫而增長,其餘數年基金市場規模仍持續萎縮。就台灣目前市場環境來說,已少有產品發行的空白場域,因此新募基金為防守策略,而非進攻策略;此外,失敗的IPO不但增加發行成本,募集規模也會緩步下滑,績效若未如預期,更可能進一步傷害品牌,因此投信業者在進行IPO時,應格外謹慎為宜。再就行銷面來看,傳統的基金業務模式大多集中在新基金募集,偶爾搭配舊基金行銷,其業務營運模式破碎且不連貫,無法創造累積綜效。為達致有機增長之效果,國內投信應指派優秀同仁擔任產品經理人兼專案經理(PM),作為新舊產品以及差異性產品與舊基金產品之間的節點,以有效協調並統合各檔基金產品之間的行銷節奏與動能,如此才能有效累積業務的持續性,創造規模的堆疊效果。
儘管台灣基金業近年面臨艱難挑戰,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筆者長期觀察美國先鋒集團(Vanguard Group)卻可以在更是完全競爭的美國市場持續成長,先鋒集團以指數型基金為核心的經營模式及發展軌跡必有值得台灣業者學習之處,本研究試著找出共同基金有機增長之道,相信能給予台灣相關業者一定的參考價值。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9932053
Creators陳正華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