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地區差異對垃圾量與垃圾政策之影響探討

由於台灣近幾十年來產業結構快速變遷,影響了垃圾量的增加,垃圾掩埋場、焚化爐的興建用地也越來越難取得,因此垃圾減量是唯一的解決方法。目前台灣的垃圾政策大部分是由中央制定向各縣市實施。其中最具有爭議性的政策就是「一般廢棄物清除處理費徵收辦法」,其採用的收費標準是與水費或是用水量有關,不符合公平正義原則,甚至無法達到垃圾減量的誘因,故本文以整體的角度作為出發點,欲先了解台灣目前所面臨的垃圾問題與實施的相關垃圾政策,並對台灣各地區的垃圾相關資料的趨勢作一深入分析探討,才能真正了解台灣的垃圾政策是否真的能切中各地的垃圾問題核心、達到解決當地垃圾問題的目的。

本文在經過探討台灣的垃圾政策與垃圾問題、分析台灣整體地區、台灣分四個區域、北高兩直轄市、五省轄市的垃圾相關統計資料趨勢走向後,運用Panel data模型作實證分析,可得到以下結論:
一、產業因素成為影響垃圾清運量的主要因素
垃圾處理政策開始實施後,人口數、所得不再是主要影響垃圾清運量的因素,反而是第二、三級產業因素對垃圾量有顯著的影響,表示垃圾相關政策對於第二、三級產業的誘因仍嫌不足,亦有可能第二、三級產業所製造出來的垃圾量大多是無法回收再利用,因而造成對垃圾清量的影響顯著。

二、垃圾清潔規費徵收政策對垃圾清運量並不具有影響性
目前台灣採用的收費政策,與實際用水量有關,垃圾清潔規費可能反而是會隨實際用水量而變動,但對垃圾量並無任何影響。

三、各縣市影響垃圾清運量之地方化差異並不明顯
實證結果發現各縣市地方化差異並不明顯,因此若由中央統一制定垃圾相關政策,應該是可行的方法。

而本文對於垃圾政策所提出的建議為:
一、垃圾減量政策應從影響垃圾量的因素著手改善
目前若要進行垃圾減量,就要針對產業因素著手改善,給予產業更多的誘因來進行如垃圾減量工作,才能真正達到垃圾減量。

二、垃圾收費政策仍有待改善
實證結果當中發現垃圾清潔規費對於垃圾清運量並無任何影響,表示我國的垃圾清潔規費跟垃圾量之間並無相關性存在。目前僅有台北市採用隨袋徵收,落實使用者付費原則,然而是否每個地區均能採用隨袋徵收垃圾清潔規費仍有待評估,政府應該盡快尋求其他的徵收辦法,才有辦法達到垃圾減量的目的。

三、垃圾政策在一體適用下,更需要注重各縣市資源分配的情況
本研究的實證模型當中,發現目前各縣市地方化差異並不明顯,表示由中央統一制定實施垃圾政策應為可行的方式。但畢竟每個縣市的產業發展程度不同,因此在適用相同政策的同時,更要注重各縣市產業發展差異、資源分配等問題,否則雖然各縣市能適用相同的垃圾政策,但若沒有足夠的資源來處理當地的垃圾,還是有可能無法解決當地的垃圾問題。









關鍵字:地區差異、垃圾量、垃圾政策、垃圾問題、Panel data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22570101
Creators唐晨欣, Tang, Chen-Hsi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