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第二次波灣戰爭之研究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十萬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入侵科威特,引起世人關注。美國以國際警察之姿,高舉自由民主與維護世界秩序之大旗,透過外交積極爭取國際正義與國內外輿論支持下出兵,最後速戰速決破敵。在整個衝突與危機處理過程中,美國前總統布希透過決策小組的磋商,交互運用外交與軍事戰略等途徑,期盼達到「以戰止戰」的目的,其過程融合了外交策略與戰爭藝術,也為老布希總統及其班底打響了名號。

本論文之主要研究動機與目的,起於美國自受到「911」恐怖攻擊事件後,發動阿富汗戰爭尚未完全結束之際,復以伊拉克總統海珊可能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為由,透過強力運作,於2002年11月8日獲聯合國安理會以15票全數通過1441決議案,聯合國武器檢查小組自11月27日前往伊拉克實施武檢,美國同時於波斯灣地區展開大規模的軍事部署。期間經過四個多月的外交折衝,聯合國武檢小組歷次提出的武檢報告,並未發現伊拉克發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具體證據。而伊拉克總統海珊亦宣稱並無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2002年10月,美國主管東亞暨太平洋地區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凱利訪問平壤,凱利向北韓官員表示,美國知悉北韓發展高濃縮鈾的計畫。北韓先承認有此計畫,隨後又否認,辯稱此舉僅係自我防衛,而正處於制訂「核武發展計畫」階段而已。為何美國2003年3月20日執意要對伊拉克發動第二次波灣戰爭,而對北韓卻以談判方式解決。

2003年5月1日,美國總統小布希在航空母艦林肯號(CVN-76)上,正式宣佈結束對伊拉克的戰鬥,美國海外出兵再次贏得壓倒性的勝利。然而,美國發動這場戰爭在正當性與合法性上卻引起相當大的爭議。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2981003
Creators陳逸夫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