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日治前期台灣總督府對舊慣宗教之調查與理解(1895-1919)

日本對調查的概念始於明治維新的西洋經驗,欲以完整的調查統計作為掌握國情的基礎,也對外宣示其一掃積弊脫亞入歐的決心,對殖民地的研究也是取法西方殖民國家。1871年牡丹社事件發生後,日人決定對台灣出兵,開啟日人直接調查台灣的序幕,1895年日本領台後初行軍政,對台灣內部進行調查稱為「機密報」,是日人對台灣舊慣宗教首次較具系統的記載。
日治初期,日本佛教各教派亦隨之傳入台灣,在台灣各地設置布教所和說教所傳教,藉此擴張勢力,官方進行「社寺、廟宇、教務所等數量及傳教狀況」調查工作,雖此次調查目的是為確認日本佛教在台灣發展之狀況,但此時日本佛教勢力尚未完全建立,地方回報之宗教狀況仍以舊慣宗教為主。訓令二二○號頒布〈關於社寺申報書之處理〉,是在統一社寺、廟宇登記之手續,以確實管理台灣社寺、廟宇,官方又發布社寺廟宇臺帳更新樣式,主要針對舊慣宗教製作,表格樣式將舊慣宗教區分為社寺廟宇、齋堂、神明會三個樣式,台帳共計八個表格,調查宗教消長情形提出相關報告。
《臺灣慣習記事》有第一手的、來自調查者對台灣舊慣宗教的報導。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岡松參太郎主筆的《臺灣私法》,《臺灣私法》中最重要的並非關於台灣舊慣寺廟的調查結果,而是岡松賦予這些資訊新的解釋,也就是法制化的定位。
1915年,西來庵事件發生,官方體認舊慣信仰中的迷信成分,對國家治安危害甚鉅,事件尚未結束便通令各地方對舊慣宗教作一調查,緊接著設置社寺課,將神社和宗教分離,進入台灣宗教法規整備時期。寺廟調查由各地方公學校負責,教員們對舊慣寺廟的看法不一,他們雖認同舊慣寺廟凝聚鄉民共識、勸人向善的好影響,也不諱言此實為智識低下者之迷信。更有論者提出,為將台人涵化為具日本國民性之人民,首要便是要改革舊慣宗教,並朝著導正台人正確的宗教信仰而努力。1919年,丸井圭治郎集結數年來的調查成果,撰寫《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且於社寺課設置之後,在課內成立一倡導佛教改革之非官方組織南瀛佛教會,促進佛教組織的變革,倡導破除迷信。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88153018
Creators林佩欣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5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