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民族文化觀光產業的實踐與反思--以布農文教基金會為例

摘要

論文首先透過民族史與民族誌的書寫方式,將基金會觀光產業所寄存的pasikau部落時空舞台搭建起來。另外,透過部落發展觀光產業的相關討論回顧,以期了解民族文化觀光產業推動研究議題的困境,並找尋突破可能的定位。因此,筆者選擇透過Bourdieu理論的視域,將既具體又抽象、主客觀交融的「文化」,析離成【(慣習)(資本)】+場域=日常生活言行(實踐)的生活實踐公式來理解,以期將行動者的能動性與場域兼具束縛與自由的本質展現。

接下來,筆者透過理論概念與田野資料的交錯置放,藉此產生對話,使資料產生概念層次的意義,亦使論述不至真空。資本如同場域中的入場券,因此,筆者先就「資源」與「資本」間的關係做討論。透過基金會民族文化觀光產業的例子,了解從「資源」到「資本」其間辨識、篩選與應用的界定轉換歷程。換句話說,資本因場域的認可而產生兌換價值,因此,場域成為筆者接下來的論述重點。

筆者藉由基金會觀光場域中「布農部落」、「部落劇場」、「布農之旅」三種實踐活動,展現場域多樣的動態面貌。透過「布農部落」入園動線與原住民主題風格營造的鋪陳,將基金會觀光場域的風格基調呈現,同時也反映出基金會以「非原住民」做為的遊客身分邊界。「部落劇場」的展演解說,帶出整個觀光場域的文化消費主題核心。而觀光場域中的內容與風格呈現,則是基金會與遊客的共構關係中形塑而來。而「布農之旅」是「部落劇場」故事的延伸,亦是「布農部落」空間的拓展。透過這三個相互呼應的實踐活動,希冀讓遊客產生再次投入觀光場域的渴望。

而承載資本在場域中的實踐的行動主角,在本文的例子即是基金會。其透過將自身獨具的文化資本,在場域中進行積極的資本轉換,以兌換成經濟資本。然而,基金會多元(源)的人力組成,雖透過組織架構與理念(部落文化重建),生成了內部的社會資本。但來自於社會場域不同位置的多元人力,卻在基金會內部再現了社會場域關係位置的距離與慣性。因此,基金會出現「形式」(象徵)取向與「功能」(實用)取向的美學品味衝突,產生「文化資本」與「經濟資本」孰輕孰重的內部角力。基金會外顯的觀光場域經營策略展現,正是此角力動態平衡的一個凝相。至此,筆者已透過Bourdieu的實踐理論,檢視了基金會在觀光場域的實踐邏輯。接著,筆者有意再將視野拉回到pasikau部落的相關研究以及台灣民族文化觀光產業的發展脈絡,重新回顧省視Bourdieu理論下的文化資本與實踐邏輯在此個案的意義所在。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02590101
Creators周文茵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