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同谷七歌〉是七首連章的組詩,其形式、內容、情感俱有可觀,後代仿擬之作甚多。本文以杜甫〈同谷七歌〉在明清之際的仿作為討論核心,從文體的發展切入,將〈七歌〉視為一具有固定形式的文體,由梳理〈七歌〉體發展為始,往上探究〈七歌〉與七體、楚辭、七哀詩、四愁詩、胡笳十八拍的關係,往下建構由文天祥至陳子龍以降的譜系。〈七歌〉因其組詩的形式,較律絕更宜於敘事,是故世變之際詩人往往藉書寫〈七歌〉來記事抒情,其中文天祥、陳子龍的仿作,是〈七歌〉體發展中的重要轉關。〈七歌〉體的發展可分作兩大脈絡,一為杜甫之「書寫個人憂患、仕途際仛」,二為文天祥、陳子龍開出的「書寫家國之思」一脈。明清之際詩人藉由仿作〈七歌〉,將自己置入「杜甫─文天祥─陳子龍」的忠節譜系之中。本文由自傳詩的角度切入,分析〈七歌〉體在形式內容上的特色,並以文天祥、汪元量、鄭思肖、陳子龍、王夫之、姜垓、宋琬、吳嘉紀、沈壽民、陳恭尹為討論核心,說明〈七歌〉體見證紀實、敘事哀悼、書寫自我的特色。
Identifer | 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81510121 |
Creators | 潘慈慧 |
Publisher | 國立政治大學 |
Source Sets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
Language | 中文 |
Detected Language | Unknown |
Type | text |
Rights | 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
Page generated in 0.00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