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先從《宋蘇軾墨跡》、《中國法帖全集》中的《東坡蘇公帖》、《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中國書法全集》、《書跡名品叢刊》等蒐集蘇軾的墨蹟,依據前人研究之成果,整理、分析、比較其墨蹟創作之時期,選出屬於黃州時期的墨蹟,作為分析之主要文本。並以《石渠寶笈》初編、續編、三編以及宋、元、明、清、民國及大陸地區官方編輯的圖目為主,民間書畫家鑑賞的題跋為輔助,了解蘇軾書蹟流傳、收藏、評鑑的情形。歷經浩劫之後出現之影本、搨本,前人無法確定是否為黃州時期之墨蹟時,則匯集同一字的字體,就其用筆、結構、墨色的風格,分辨其是否為黃州時期的墨蹟。此外,參考前人對蘇軾文學藝術的研究成果,並從蘇軾的詩、詞、文章中歸納出蘇軾的書學創作論。
其次運用焦點透視法先從蘇軾早年的政治主張立論,論述其踏入政壇後實踐理想的方式,引發烏台詩案的經過、臺諫追攝及身陷囹圄的遭遇。其次從務農養生、親友慰藉、參禪悟道、讀書創作、寄情山水等五種方向說明蘇軾在黃州時期的生活面貌。最後歸結出蘇軾在黃州時期大多是驚恐退怯的心態,當受到友誼慰藉時又毫不掩飾其心中感激之情,這種感恩之情隨著時間的醞釀,其內心又有一分退隱與進取的掙扎,然而蘇軾的內心深處畢竟是孤獨寂寞的,所以偶爾也會有自我寬慰的達觀灑脫之語出現。
再者以審美心理學的觀點切入,論述蘇軾經由烏台詩案的政治事件刺激,使其暫時放下原有的政治理想,轉向以文藝創作的方式重新建構其新的生命藍圖。因此,先從蘇軾與歐陽脩、黃庭堅等師友的切磋,宋代寫意思潮、前人影響的焦慮、蘇軾書學的師承、學問的累積、人品的涵養,以及其豐富的人生經驗等,歸納蘇軾書論形成之因。其次從其「意造」、「神氣骨肉血」的主張,分析蘇軾書論: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技道相參、技道並進,形神相依、不計工拙,以及在執筆、運筆、結字、章法、用墨等技巧上的不拘法度,到無法之法的境界。再將蘇軾黃州時期的墨蹟依字體分行書、草書二者論述其書蹟創作的緣由、內容及流傳。
又透過讀者反應理論,分析蘇軾從閱讀古人典籍所留下的文化記憶、文化圖像,及運用符號學、文化批評等方法,分析黃州時期墨蹟中的筆法、章法、墨色等。首先釐析〈黃州謝表〉、〈前赤壁賦卷〉等墨蹟,論述其忠君愛國的觀念,死而後已的士人執著,然而,一旦受小人構陷,經歷冤獄,九死一生,謫居黃州,面對政治重挫的恐懼與盡忠朝廷的矛盾。其次分析〈梅花詩帖〉、〈黃州寒食詩卷〉等墨蹟中灑脫不羈的風格,論述其茫然無奈的心情與自我超越的尋求。再分析〈歸去來辭卷〉、〈往崎亭詩帖〉及尺牘等墨蹟,並以抄佛經等事實作佐證,論述其超越現實與修身進道的方法。最後以與友人的尺牘及乳母墓誌銘等,論述其內心深層處理私我情感與群性倫理的表現。
此外,運用心理美學先從筆法、墨法、結字、章法、格式等方面論述蘇軾墨蹟中所呈現的「意造與無法」;再從墨蹟中造型空間的時間性,以及時間過程的空間凝結,二者共同形成時間的序列,從凝鍊靜穆、平淡自然、灑脫超逸等三方面論述其書蹟中所蘊藏的美學意蘊;最後從儒道佛三家的觀點,論述其端莊典雅、蕭散清遠的書寫風格,以及思維快速轉變時所呈現「凝靜與豪放」的風格與轉變。
Identifer | 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88912003 |
Creators | 邢莉麗 |
Publisher | 國立政治大學 |
Source Sets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
Language | 中文 |
Detected Language | Unknown |
Type | text |
Rights | 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
Page generated in 0.002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