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團結的基礎:聯福自救會的非正式社會網絡 / Foundation of Solidarity: Informal Social Network in Lien-Fu Textile Self-Help Organization.

全國關廠工人連線是由數個1990年代中、末期遭受惡性關廠的勞工自救會所組成,其中包括:聯福、東菱、耀元、興利、福昌、、等自救會。全國關廠工人連線的抗爭不僅是台灣近廿年以來最具影響力的勞工抗爭行動,也常以激烈手段廣為人知,大批身著醒目標語背心的中、高齡女性勞工更是抗爭場合的正字標記。回顧關廠工人橫跨16年的兩波抗爭,不似第一波抗爭時各自救會皆能保持良好的團結度,2012年起的第二波抗爭則僅剩聯福較具規模。關於聯福自救會為何能夠不辭勞苦地持續抗爭,並無視勞委會的各種分化手段後,最終還有近一百七十人願意抗爭到底,外界始終流傳著各種看法。
本文深入研究後發現,聯福自救會之所以能夠維持高團結度的秘訣,其實和外界的許多猜想皆無相關。聯福自救會的高團結率來自於關廠前工廠內部的生產流程、管理制度、工作性質、各班組成脈絡等正式社會網絡所形塑之非正式社會網絡。關廠後的抗爭則延續並鞏固了以廠場班別為單位之非正式社會網絡,使得每個班別皆成為堅實的動員單位。然而,隨著抗爭落幕,該網絡也遭擱置,直至第二波抗爭再起時,會員們才重新恢復網絡的運作。相較於聯福自救會,其他自救會雖然關廠前後的脈絡都不同,可是卻也都能從中觀察出非正式社會網絡對於團結所發揮之作用。
簡言之,聯福自救會高團結率的基礎,即在於關廠前健全的非正式社會網絡,於關廠後獲得完整延續。然而,以非正式社會網絡作為團結基礎,雖然通常能取得不錯的成效,可是一旦網絡遭受破壞時,團結程度也會隨之下降。因此,聯福自救會在動員上雖然取得成功,抗爭最終也獲得勝利,但該動員基礎因是建立於非正式社會網絡而非勞動意識之上,所以後期於行動轉化上仍有其侷限。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102252022
Creators李世瑛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