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公共空間的私營化?由「市定古蹟紫藤廬」審視台北市古蹟委託經營管理的政策與執行 / Privatizing the Public Space? A Review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istoric Conservation Policy in Taipei through the Case of Wisteria Tea House

市定古蹟紫藤廬是台北市文化局第一個古蹟委託私部門經營的館舍,也是嘗試將物理性的、實質的古蹟空間與紫藤廬長期的使用者與經營者所在意的,有茶文化與都市公共空間意涵的相互結合的,整合性保存案例。
在歷經一連串的保存運動而指定為古蹟之後,紫藤廬由一個私人經營的茶館,轉變為由台北市文化局委託社團法人中華紫藤文化協會(以下簡稱協會),協會再將大部分空間以分包的方式承租給紫藤廬小吃店,以此構成市定古蹟紫藤廬的委託經營主體。
本研究以公共空間的理論角度切入,以四個層次的公共性,審視在台北市古蹟委託經營管理政策的執行下,市定古蹟紫藤廬的「公共」如何在這過程中挪移。市定古蹟紫藤廬的委託經營管理,原是摸索一個公共空間私營化,並將部分回饋於公共的創新方式,但在執行過程中,新的政府的公權力介入,原先私人經營的茶館轉而變成在契約下的商業行為,以及在公權力及私人經營主體之間扮演中介角色的協會,這三者之間交錯的關係,權力的拉扯,正是本研究的核心。 / Wisteria Tea House is the first case of the privatization of the management of historic site which also an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case to attempt to integrate the physical historical space with the tea culture and the public space/sphere in the city.
After the design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 due to a series of conservation movements, the manager of Wisteria Tea House had transformed to Chinese Wisteria Cultural Association from private Wisteria Diner (an informal restaurant). Then the Association subcontracts the most of the space to Wisteria Diner to constitute the management subject.
This research analyses the four dimensions of publics through a perspective of public space to review “the shift of public”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istoric conservation policy of Taipei municipality. The management of Wisteria Tea House was an innovative way to search for the privatization of public space with the feedback fund. The core of the research is the tensions of power and the interwoven relationships through the commercial contracts among public power of municipal government, the mediator of the public organization of Association, and the real private manager, Wisteria Diner. / 第一章 導論 1
1.1研究緣起 1
1 .2文獻及理論回顧 4
1.2.1從公共的觀點談起:公共的多重性展現 4
1.2.2文化消費與古蹟保存 8
1.2.3作為一個個案:紫藤廬的既有研究 11
1.3研究發問與研究方法 13
1.3.1研究發問 13
1.3.2研究方法 14
1.3.3寫作架構 17
第二章 市定古蹟紫藤廬形構的歷史脈絡 19
2.1紫藤廬的歷史 20
2.2在什麼脈絡下保存策略提出 21
2.3從私人茶館到承租古蹟的私營關係 23
第三章 臺北市政府公權力的介入 27
3.1古蹟保存政策的轉變:從保存到管理維護到委託經營 28
3.2古蹟委託經營相關法規與其續約合約書的對照及現況分析 30
3.2.1委外經營雙方應簽訂書面契約 31
3.2.2委託經營管理項目 32
3.2.3再利用及委外經營管理 33
3.2.4經公告程序徵求民間機關參與 35
3.2.5委託時間(約期)的限制 36
3.2.6關於經費之編列 37
3.2.7定期監督 38
3.2.8市定古蹟紫藤廬租金及相關使用費 39
3.2.9各項稅捐 41
3.2.10各項收費 42
3.3契約書之比較分析 43
第四章 社團法人中華紫藤文化協會的角色與作用 45
4.1混沌之期:從無到有的過程 45
4.1.1紫藤廬指定古蹟之後的摸索階段 45
4.1.2成立紫藤文化協會:呼應市民連署之名,強調由下而上的組織 46
4.2古蹟委託經營管理時期:紫藤文化協會的更替及分析 47
4.2.1紫藤文化協會的更替 47
4.2.2協會更替所帶來的角色轉換 49
4.3紫藤文化協會及其協同團體的轉變及分析 50
4.3.1社區互動從有至無 50
4.3.2協會協同團體的轉變 51
4.3.3從相互合作到互相競奪 53
4.4分包合約的比較分析 56
4.4.1關係切割:從營業額回饋到租金概念 56
4.4.2免費活動場次消失 58
4.4.3資金流向 58
4.5在紫藤文化協會與公部門之間 59
4.5.1優勢?茶館為原有經營團隊 60
4.5.2古蹟營運督導委員會 61
4.6修繕計畫 65
第五章 紫藤廬的公共的多層次意義 69
5.1從私營變成公共空間私營? 69
5.2從產權為公的官員宿舍到私人經營的茶館,公與私的不清 70
5.3成為古蹟必須延續的精神與公共性 71
5.4忽略差異,對公共性的實質傷害 72
5.5市定古蹟紫藤廬:私營化下的公共領域 73
5.6轉變:是公共還是私人 76
5.7假公共之名? 77
第六章 結論 79
6.1古蹟委託經營管理:公權力與私經營的角力競奪 79
6.2市定古蹟紫藤廬作為一個公共空間的恢復 80
6.3古蹟委託經營是萬靈藥? 81
參考文獻 83
書目及期刊 83
相關法規 88
其他資料 90
附錄 93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TW/096NTU05225015
Date January 1996
Creators余映嫻, Ying-Hsien Yu
Contributors夏鑄九
Publisher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Source SetsNational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in Taiwan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English
Type碩士
Format91
Relation書目及期刊 Bell, Daniel. 1976 (1989)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趙一凡、蒲隆、任曉晉 譯),台北:桂冠。 David Caves(2003)《Creative Industries: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文化創意產業──以契約達成藝術與商業的媒合(上)(下)》(仲曉玲、徐子超譯),台北:典藏雜誌社 David Harvey〈The Art of Rent: Globalization, Monopoly an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e〉〈地租的藝術︰全球化、壟斷與文化的商品化〉王志弘譯。 Richard Sennett,1998,〈The Civitas of Seeing〉,Place,Vol.5,No.4,pp.82-84.〈觀看的城市〉王志弘譯。 Storey, John. (1999) (2001)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張君玫 譯),台北:巨流。 中國經貿新詞辭典。 王慶生等著(1998)《經濟學》,台北:華泰文化 王文偉(2002)《論古蹟保存之法制度-建構一個符合文化資產保存理念及財產權保障概念的古蹟保存環境》,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世英(2002)《我國古蹟指定程序之研究》。 王冠棋(2007)〈台北之家誰的家?台灣電影全球在地化的軌跡〉,《地理研究》第46期,民國96年5月。 太古工程顧問有限公司,2001《台北市直轄市定古蹟-原台北北警署修護調查與再利用規劃研究》,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內政部(2000),《古蹟修護作業準則訂定之研究》,內政部。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6),《我國古蹟暨歷史建築保存與活化再利用策略之研究──以臺北市社區參與操作為例》,內政部: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文化局三年大事記〉《東歪西倒,參年有成─台北文化一千天》台北:台北市文化局。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2003)《市定古蹟紫藤廬調查研究計劃》,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規劃,台北市文化局委託。 朱淑慧(2004)《從經營觀點談歷史空間再利用修復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文建會(2000a)《英美日法文化資產保存法規與制度簡介》,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行政院文建會(2000b)《法國歷史文物保存法相關法令彙編》,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行政院文建會(2000c)《日本文化材保護法》,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行政院文建會(2003)《文化土壤,接力深耕:文建會二十年紀念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江宗霖(2005)《歷史性場所的地景變遷與空間再結構過程-台北市西門市場更新再利用案》,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論文。 沈采瑩(2002)《我國古蹟保存法制之現況與展望─以文化資產保存法中古蹟保存規定為中心》台北大學法學學系碩士論文。 吳漢中(2004)《文化與經濟間的第三條路-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初期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論文。 吳明清(1935)《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李瑞騰(2000)〈台北:一個躍昇的城市-在這一塊土地上建立一座文化花園:李瑞騰專訪台北市文化局長龍應台〉。 李天鐸(2006)〈文化不一定就是財富,除非要懂得……才行〉收錄於《文化+創意=財富》,台北:帝國。 宋孟城(1996)《中國大陸經濟改革過程中的尋租與尋利行為──以香港中資機構為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大陸研究組碩士論文。 林芬(1996)《戰後台灣古蹟保存政策變遷歷程研究(1945-1996)》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論文。 林宏正(1997)《公地再利用與都市轉化--台北市個案》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論文。 林華苑(2002)《古蹟保存政策與再利用策略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秋芳(2004)〈公有歷史空間委託民間經營管理與行銷策略——以台北故事館為例〉,《金門國家公園九十三年度傳統建築保育暨經營管理研討會》。 林會承(2005)〈2005年版「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新思維及新作法〉,文化資產詮釋人才培訓,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銘勇〈拯救綠色資產—樹醫生傳奇〉,《行天宮通訊》126期,2006年5月號 詹中原(1993)《民營化政策,公共行政理論與實物之分析》,台北:五南。 洪文雄(1987)《古蹟保存序說》,明文書局。 洪愫璜(2002)《當前台灣「歷史空間」的再利用:從資源運作的觀點來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真理大學(2000)《真理大學千禧古蹟管理與觀光遊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真理大學觀光事業學系 張立立(2000)〈市中心區保存與再發展之研究-以台北市大稻埕歷史風貌地區再造為例〉,第四屆國土規劃論壇研討會,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 張維修(2001)〈批判的空間,人文的行動網絡〉,文化研究月報第三期。 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文化。 陳國慈(2005)《故事裡的故事──再生古蹟台北故事館》,天下雜誌,2005年4月15日一版一刷。 陳雅慧(1999)《古蹟指定相關法制問題之研究》台北大學法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品孜、李君如(2003)〈尋找遺落的場域-台北閒置空間再利用〉,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高雄餐旅學院。 陳政一(2005)《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地方政府貪腐現象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 陳政榮(2006)《全球化下的文化治理個案—「台北之家」的古蹟保存與再利用》,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平(2002)〈撐開文化局的能量──訪林谷芳〉《東歪西倒•三年有成─台北文化一千天》台北:台北市文化局。 徐國訓(2004)《閒置空間文化再造策略比較之研究-以台中酒廠舊址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國際歷史保存及古蹟維護憲章、宣言、決議文、建議文》,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 曹衛東等譯(1999)《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上海:學林。 曾憲陽(2003)《集體空間營造的經驗研究:紫藤廬》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論文。 黃仕穎(2000)《「公共」的歷史建構與爭論-台北市市定古蹟「紫藤廬」的分析》,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論文。 黃水潭(2003)《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文化政策評估-以台中二十號倉庫一文空間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論文。 黃光男(2005)《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外管所經營管理評鑑指標建立研究案期末報告書》,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黃仁志(2006)《消費社會中的古蹟再利用──台北市的案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論文。 黃浩德(1992)《藉由歷史性建築再利用促進地區再發展之研究:以台北市西門市場紅樓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依蒨(2005)《由歷史建築再利用之使用後評估檢視委外經營機制》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系碩士學位論文。 夏鑄九(1994a)《公共空間》,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夏鑄九(1994b)〈(重)建構公共空間──理論的反省〉,收錄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6:33-36。 夏鑄九(1998)〈台灣的古蹟保存-一個批判性的回顧〉,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學報,9:1-9。 夏鑄九(2002)〈全球化的台北:論文化創意產業的實踐分寸〉,全球化台北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台大建築與城鄉所主辦,台大工學院國際會議廳,10月13日。 夏鑄九(2003)〈在網絡社會裡對古蹟保存的新想像〉,《城市與設計學報》,第13-14期,頁51-83。 葉乃齊,1989,《古蹟保存論述形成-光復後台灣古積保存運動》,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楊石明(2004)《歷史建築保存再利用之研究-以高雄車站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姿婷(2004)《貓空的茶:一個發展角度的文化產業考察》,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趙志元(1998)《歷史性建築室內空間再利用之研究-以台北市衡陽路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碩士論文。 潘玉芳(2003)《台北市古蹟媼存歷史的回顧與探討》,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碩士論文。 蔡惠萍(2002)〈破殼而出、看見台北──專訪龍應台〉《東歪西倒•三年有成─台北文化一千天》台北:台北市文化局。 劉雯婷(2004)《「華山藝文特區」之藝文生態及社會關係探析》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蘊芳,1997,〈「新」古蹟的誕生-紫藤廬〉收錄於《光華》,第十期,頁130。 蕭秀玲等譯(1991)《環境心裡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薛琴(2003)〈從私有財產權的觀點看文化資產保存法〉,收錄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文化土壤,接力深耕-文建會二十年紀念集》,p214-216,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賴麗巧(2004)《全球在地化理念下都市閒置空間再發展之研究:以台南市中山-中正路歷史性都市軸線街廓空間為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汀山(1995)《古蹟保存評估方法之發展》,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弘岳(2005)〈東亞中的「公共」概念─歷史源流與展開〉,收錄於黃俊傑、江宜樺編,《公私領域新探:東亞與西方觀點之比較》,東亞文明研究叢書38,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關於尋租的探討〉,《世界商業評論》,2004年4月28日。http://myurl.com.tw/1824 闞凱〈權力尋租的新制度經濟學分析〉《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3卷1期,http://myurl.com.tw/ is86 相關法規 「文化資產保存法」 「台北市市有財產委託經營管理自治條例」 「台北市市有財產管理規則」 「台北市古蹟管理維護要點」 「古蹟委託經營管理維護辦法」 「古蹟委託管理維護辦法」 「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 「行政院所屬各機關推動業務委民間辦理實施要點」 「政府業務委託民間辦理作業手冊」 市定古蹟紫藤廬相關資料 「中華紫藤文化協會章程」 「文化局委託經營管理之分包廠商收入提撥回饋表」 北市文化二字第09530339200號公文 《市立古蹟紫藤廬委託經營管理計畫書》,社團法人中華紫藤文化協會,2002年12月16日 《市立古蹟紫藤廬委託經營管理計畫書(續約)》,社團法人中華紫藤文化協會,2006年3月15日 《市定古蹟紫藤廬92年-94年營運績效評估報告》 《市定古蹟紫藤廬95年營運績效評估報告》 「市定古蹟紫藤廬第七次營運督導會議紀錄」 「市定古蹟紫藤廬96年度修繕因應方案」 「市定古蹟紫藤廬」營運督導委員會會議紀錄(95年8月22日上午) 「市定古蹟紫藤廬第七次營運督導會議協會決議改進方案」 「市定古蹟紫藤廬營運督導委員會作業要點」 《社團法人中華紫藤文化協會委託紫藤廬小吃店經營委託經營餐飲契約書92年12月至95年1月》 《社團法人中華紫藤文化協會委託紫藤廬小吃店經營餐飲契約書95年3月至98年1月》 〈社團法人中華紫藤文化協會委託紫藤廬小吃店經營委託經營餐飲契約書損益平衡點計算說明〉。 「社團法人中華紫藤文化協會第二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會議紀錄,2003年5月24日」 《紫藤廬經營管理督導委員會95年度第2次會議會議資料》 「紫藤廬督導委員會議決議事項追蹤表」 「紫藤廬場地器材出租管理辦法」 紫藤文化公字第060306號公文 其他資料 中國時報2007年10月23日,「經營前英國領事館,委外經營不變」。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網站之組織介紹http://www.culture.gov.tw/ 台北市現行法規查詢系統http://myurl.com.tw/aki7 〈法規用語及法規解釋之淺析〉,法務部全球資訊網http://myurl.com.tw/hnr2 黃信彰〈歷史建物…最低標投保〉,聯合報,2007年4月8日。 黃春興,干學平《經濟學原理-牽成繁榮追求進步》,線上講義。 湯珮伶〈古蹟再利用之遊客參觀行為、體驗,滿意度-以打狗英國領事館為例〉,網路文章。

Page generated in 0.004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