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台北市國民小學學童觀賞電視與其晚間作息之關係

第一章 緒論
電視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發明之一,它是聲音、圖像和動作的組合,兼有廣播和電影的長處。人們看電視時,一面享受螢光幕上的畫面,一面欣賞表演人的聲音與動作。它比其他媒介都容易達到兒童,要控制兒童看電視也是很困難的事,許多大眾傳播學者、社會學家和教育學家們因此對於電視究竟會給兒童什麼樣的影響十分關心。
根據許多大眾傳播學者、社會學家和教育學家,如美國的施蘭姆(Wilbur Schramm)和麥考比(Eleanor E.Maccoby),英國的賀麥威,歐彭漢和文斯三人(Hilde T.Himmelweit A.N.oppenheim & Pamela Vince)等人的研究,電視對兒童有影響力是不容置疑的事。電視就像學校或環境一樣,深深地影響了兒童的健康和安全。
電視是兒童在十歲以前所接觸的最主要的媒介。事實上,兒童分成了兩個不同的選擇和使用媒介的團體:一個強調印刷媒介,他們使用電視是為了較嚴肅,較實際的需要;另一個則強調視聽效果,主要是為了娛樂、幻想和逃避現實。電視在青少年的生活中不是教育的,就是非教育的,就長時期而言,絕非中性的。螢光幕成為兒童的第二真實。兒童相信出現在螢光幕上的一切就是真實生活的描述,若要他們區別真實和虛構是很困難的。通常,缺少其他休閒活動的人,如:貧窮、年老、教育程度低的人特別喜歡看電視。美國貧窮家庭中的兒童尤其相信電視中的一切描述。
至於,兒童為什麼要看電視呢?這不外有以下三種原因:
(一)為了娛樂 兒童觀賞電視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娛樂:認識一些有趣、具吸引力的人和逃避一些實際生活的問題等。當兒童談到電視節目時,他們通常的反應會是:評估電視的娛樂程度和批評表演的人。
(二)為了教育 大多數的兒童都會承認他們從電視上學得了一些東西,比方說,女孩子們認為他們從電視上學到了捲頭髮做衣服或烹調的方法。男孩子們則認為他們學得了某種運動的方法等。這些都應該是電視的教育功能。
(三)為了社交 譬如,電視節目可提供談話的資料;也提供了某種程度的社會地位。你如果沒有看某個電視節目,你就無法和你的同伴們談這個節目。
兒童時期是一個十分積極尋找消息的時期,因為在這個時期,兒童正是設法在他的腦海中對這個世界形成一個連貫的映像,對於一個生長在二十世紀的兒童來說,這個「映像」是極盡廣泛和複雜能事的。
大眾傳播媒介,尤其是圖像媒介,使得現代兒童在生命的早期就接觸了許多遠超出他經驗範圍的事物。媒介提供的態度和價值可能和兒童的家庭或友伴所提供的不同。
電視倒底會對兒童產生一種長遠的影響?或者電視只是一種暫時的樂趣,對於兒童身心的成長並沒有什麼影響?事實上,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可以單純地說電視對兒童的影響是好、是壞。
因為每個兒童的智慧、慾求和個性不同,所以我們不能直截了當地問:「媒介對於兒童的影響是什麼?」我們應該問:「什麼媒介,在什麼情況下,對於那種兒童,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美國的大眾傳播學者施蘭姆,賴爾和派克三人(Wilbur Schramm, Jack Lyle, and Edwin B.Parker)在合著的「電視在我們兒童的生活中」(Tclcvision in the Lives of Our Children)一書中指出:「對於某些兒童,在某種情況下,某些電視節目是有害的;對於另一些兒童而言,在同一種情況下,或同一些兒童在另一些情況下,那些電視節目卻是有益的;對大多數的兒童而言,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大多數的電視節目是既無害也無益的。」
麥考比則以為:兒童暴露在大眾傳播裹可能有幾種影響。第一種影響是間接的,媒介可以使得兒童放棄或不做其他的活動。這些其他的活動如果是對兒童有害的,如結交壞朋友等,則媒介所發生的效果就是有益的。反之,如果一個兒童因為看太多的電視或漫畫書而影響了他看正經書、做運動或練鋼琴(此屬文化活動之一環)等,則我們就要說媒介的效果是有害的。
美國自一九五○年電視急速發展以來,電視對兒童的影響已深受重視,這方面的研究很多,迄今已是四本主要的書和一百個研究的研究對象了。他們研究所得中,最重要的發現可能是:媒介對兒童的影響決定於兒童如何使用媒介。兒童決定了他們要不要或如何使用媒介;他們如何解釋、接受和暴露在媒介中也是受了他們本身的能力和需要的影響。
電視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影響是勿庸置疑,不容忽視的。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9084
Creators翁秀琪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