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已購屋者及潛在購屋者決策模式之研究

家戶的購屋決策行為是當前重要的研究課題,尤其潛在購屋者未來的購屋行為一直為人所關注;但目前相關研究的調查對象多為已購屋者,並使用戶口普查及住宅調查等資料進行分析。使用已購屋者資料進行未來市場上的購屋需求預測,除了解釋變數無法反映未來的市場情況外,若已購屋者及潛在購屋者在購屋特性或購屋決策過程中即有所差異,則預測結果往往不能完全反映未來最可能發生的選擇決策。
雖然目前有一些針對潛在購屋者的需求意向進行調查的相關文獻與報告,但關於潛在購屋者於未來購屋時最可能實現的決策行為,是否與調查當時一致,還是有所出入,則較少深入探討。倘若直接調查市場上正在搜尋購屋資訊的潛在購屋者,以其調查時的購屋選擇意向為基礎來分析影響其決策的因素,進而預測其購屋選擇機率,同樣會有問題產生,包括潛在購屋者所呈現的偏好僅為敘述性偏好,可能在調查時到實際購屋的這段期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而改變其購屋傾向,以及潛在購屋者於調查時尚未完成購屋決策過程,可能有過度樂觀等不理性的意向表達。
本研究試圖探討已購屋者的實際購屋決策與潛在購屋者的購屋決策意向之影響因素是否有所不同、或者即便是相同因素卻有不同的影響情形,進而產生不同的決策過程、程序或模式?使得採用已購屋者資料預估未來需求將產生偏誤。並欲了解透過已購屋者及潛在購屋者購屋偏好的結合,是否可能對於未來市場上的購屋需求產生較精確的預測結果?
實證結果發現,已購屋者及潛在購屋者的購屋決策模式均為「效用極大化巢式羅吉特模式」,兩者對於購屋方案組合元素的考量順序是一致的,均屬於先決定住宅區位再決定住宅產品類型的程序性選擇。然而顯著影響已購屋者及潛在購屋者購屋決策的重要因素不完全相同;即便是相同的影響因素,對於兩者替選方案被選擇機率的影響方向及程度亦有相對性的不同,因此兩者的購屋決策過程是有所不同的。
本研究亦試圖以設定假設條件的方式合理化資料本身的限制,以擴展討論空間,探討如何透過已購屋者的顯示性偏好資料及潛在購屋者的敘述性偏好資料之結合,並透過外在環境因素變化的情境摩逆預測分析,來提高對於未來市場購屋需求的預測,以提供給房地產業者及相關領域的學者參考。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22570041
Creators朱芳妮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