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我國現行私立學校教師退休撫卹制度之探討

民國八十四年八月九日教師法公布後,私立學校教師最感振奮者就是長久以來被漠視的「退休撫卹」制度,終於角了明確的法律定位,即公私立學校教師的退休撫卹資遣制度,合併成為一個共同的法源。但是由於公私校分治由來已久,政府如何在有限的資源配置及考量私校現有的生態環境、公立學校教師目前所參加的「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的經營模式、參考國外退撫基金運作的優劣得失當中,整合出一套適合我國「可長可久」的退休撫卹制度與「安全穩健」的退撫基金運作模式,則亟待各界正視與相關單位持續不斷的努力。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在整理相關的退撫制度理論、比較各主要國家退休撫卹基金運作的優劣得失情形、了解公私立學校教師現行退撫制度的差異情形、探討我國私校教師退撫制度的沿革、明暸我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的運作狀況、發掘私立學校所面臨的難題與遭遇之困境等,以促使有關機關對於私立學校退休撫卹制度之建立與將來之運作,及教育資源之合理分配,重新審視。
本文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主要在探討筆者為此文之動機與目的,界定研究範圍與檢視相關文獻相關文獻,並據以提出本文之研究流程架構。
第二章私立學校退休撫卹制度理論之探討,主要重點包括退休撫卹的意義、我國私立學校的起源、退撫制度形成的理論分析、退休撫卹制度的理論基礎及合理退休撫卹制度的內涵。
第三章各國私立學校制度鈒各國退休撫卹基金的運作,主要探討我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的私立學校制度,並對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智利的退休撫卹基金的運作情形作一了解,就其優劣得失作一比較分析。此外,對於我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的經營管理與目前面臨的問題作一剖析,並依據外國退撫基金運作之成功經驗,提供建言。
第四章我國現行私立學校退休撫卹制度概述及影響因素分析,主要在探討私校教師退撫制度的重要性,並分三期介紹我國私校退撫制度的沿革,了解我國私立學校退撫制度之現況及教育部未來政策走向,及比較公私立學校教師退撫制度內容之差異、發掘私立學校目前經營所面臨的問題及分析影響私立學校退休撫卹制度有效的因素(包括法令的修訂、私立學校董事會的態度、私立學校教職員工退休卹基金管理委員會的竟見、銓敘部的態度及私立學校教師支持度,均逐一深入了解),並對我國相關制度提供建言。
第五章結論,就以上各章節研究結果,提出本文之研究發現:國外私立學校的設立因與宗教有密不可分之關係,與本國私立學校之設立多為家族性與個人性之情形不同,兩者的募款能力有別,故我國私立學校普遍面臨經費短絀情形;再者,全球均面臨人口老化及財政壓力沉重之負擔,我國的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如再不能改善體質及合理反映真實費率,將遭遇經營困境,亟待正視。綜合以上各項研究發現,將提出建言以供相關單位、人員作為政策制定之參考,期使退撫制度建立在更合理的基礎上,並使退撫基金的運作更順暢。
(一)法令修訂部分:
1.退休、撫卹、資遣制度,三者保障意義相同,為避免法規太多形成分岐,不利於行政單位之使用與教師之了解,應合併立法。
2.退休撫卹繪付制度設計,為免加重政府負擔,應採確定提撥制而非確定給付制。退休撫卹給付制度設計,為免加重政府負擔,應採確定提撥制而非確定給付制。
3.退休撫卹基金的設立,應採取完全準備制而非隨收隨付制。
4.訂定合理的提撥費率,退撫基金的經營應以採健安全及永續經營為首要條件,不宜以權宜方式處理費率的問題。
5.五十五歲退休可加發五個基數之規定,因乏學理根據並造成不公平現象,並引發各級政府執行困擾,應予取消。
6.儘速實施彈性退休及展期年金制度,以克服人力新陳代謝及退休經費不足之現狀。
(二)退休撫卹基金運作方面
1.精簡組織朝民營化努力
2.基金管理機關應改為首長制的組織型態
3.減除投資限制,調整投資組合,將基金委外或改由私人分散管理並增加國際投資以降低風險。
4.提供資產配置的建議並尋求傑出的基金經理人
5.監督基金經理人是否違反契約規定
6.基金的財務模式應詳加評估,並定期精算
7.釐清管理委員會稽核組與監理委員會稽察組之工作職掌,以免形成混淆
8.稽核人力在專業能力上應繼續加強,亦可考慮借用民間專業人力以發揮功能
9.採取「誘因管理費」方式,以提高經營績效
10.避免政策不當干預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1996
Creators陳旭芬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