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南宋福建久喪不葬研究

本文以宋代福建地區的久喪不葬行為作為探討主題,剖析宋人葬期延遲的行為在文化中所代表的意義。福建地區喪期延遲的原因很多,首先,福建士大夫之家認為盛大儀式可展現其孝心,且認為舉辦道場法會可超渡死者,因此此地喜好大辦喪事。但貧士或貧宦之家無法負擔喪事經濟,便延遲下葬。第二,宋代風水理論日益複雜,擇地除講究「龍、穴、砂、水」、「五音利姓」等原則之外,還需挑選墓穴方向、適合時日。此時風水師的角色十分重要,但是因為福建地區風水師彼此之間的相互競爭,互指他人為非,而喪家過於重視風水,導致無法選擇葬地,拖延時日。
  喪葬習俗的轉變反映因福建科舉考試競爭激烈,社會結構產生變化,社會階級變動比以前頻繁,喪家為了展示其地位及表現其孝心,將喪葬等級提升,改以盛大儀式表達孝心,不再採用古禮。此外,社會壓力的競爭使宋人尋求其他方式嘗試改變自身際遇,比如風水。
  面對這樣的情形,部分士大夫仍希望使用古禮,以維繫道德,避免誇耀之風,但大眾仍採用佛道儀式,要準時下葬仍有困難。政府則以勸導及社會救濟的手段來防治此行為的擴大,但成效不彰。久喪不葬之風無法根絕,主要和社會階級的轉變及風俗因素有關。我們透過久喪不葬,當可進一步理解宋代士大夫的道德價值及文化面貌。


關鍵詞:久喪不葬、浮葬、暫厝、風水、擇地、宋代喪葬習俗 / 無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21530053
Creators徐欣宇, Hsu, Hsin Yu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77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