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鍼經指南》之鍼刺手法研究

《鍼經指南》為元代竇默,字漢卿,所著。其所記載的鍼刺手法上承《黃帝內經》、《難經》,下啟《金鍼賦》、《玉龍歌》、《鍼灸大成》等,為鍼刺手法發展史上里程碑,亦是後世各種複式手法發展的啟蒙。 本文通過對《鍼經指南》相關鍼刺手法的篇章進行整理,從"呼吸補瀉"、"燃轉補瀉"、"提插補瀉"、"迎隨補瀉"、"寒熱補瀉",及"手指補瀉十四法"等方面展開分析,分別探討《鍼經指南》的學術淵源和《鍼經指南》對元明時期鍼刺手法發展的影響。最後將相關醫家觀點與《鍼經指南》中鍼刺手法理論進行對比分析,討論其異同點。 通過資料整理,學術思想的對比分析,筆者總結《鍼經指南》對鍼刺手法理論主要貢獻是:1.提出調息治神法﹔ 2.熱補涼瀉復合補瀉手法﹔ 3."提鍼豆許"手法技巧﹔ 4."瀉南補北"迎隨補瀉理論。元代與明代主要鍼灸醫家的手法技巧和鍼刺理論均從《鍼經指南》的內容中發展與推衍出來。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鍼刺手法自《鍼經指南》后空前發展。鍼刺補瀉理論體系更加完善,手法操作更加繁複。符合由簡而繁的事物發展規律。此外,後世醫家在臨床實踐中將《鍼經指南》的鍼刺手法理論與當代文化思想結合并產生新的鍼刺手法及鍼刺理論,從另一方面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哲學思想。 關鍵詞:誠刺手法﹔《鍼經指南》﹔竇漢卿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hkbu.edu.hk/oai:repository.hkbu.edu.hk:etd_oa-1131
Date13 June 2015
Creators蔡瑞珩,
PublisherHKB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Source Sets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LanguageChinese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SourceOpen Access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ightsThe author retains all rights to this work. The author has signed an agreement granting HKBU a non-exclusive license to archive and distribute their thesis.

Page generated in 0.0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