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冷戰時期魯迅思想的台、港傳播與演繹

本論文旨在探討冷戰體制下魯迅思想在台、港兩地的傳播與演繹。論文主要處理三個問題:第一,這些人的魯迅論述如何與冷戰與國民黨反共體制縫合。第二,魯迅思想如何置入大一統的文化架構中。第三,海外魯迅論述如何逆反中國或於海外在地演繹。論文共分成六個章節:
第一章先概述冷戰體制與華語語系文學概念,並整理現今魯迅文化史的研究狀況。透過系譜化魯迅研究來理解百年來的研究成果,並且提出在冷戰體制架構解讀台港兩地魯迅思想傳播與演繹的可能。
第二章則以蘇雪林為論述焦點,討論蘇從擁魯走向反魯的轉折,以及在台灣創造怎樣的魯迅形象。而她的激進反魯言論又是如何影響台港兩地,而這之中又與台、港的社會情形的差異有怎樣的關係,並造成兩地文化人的反彈。
第三章討論台、港的兩本魯迅傳記,在「人的魯迅」的共識上創造出不同的魯迅形象。鄭學稼的《魯迅正傳》的兩個版本,在不同的時代氛圍下有大幅的更動,以符合時代的現況。曹聚仁的《魯迅評傳》某程度是為了反對鄭學稼言論而寫,將魯迅形塑為永遠的反叛者與民族主義立場作家,所反映的是個人對海峽兩岸分治的看法。
第四章討論台、港、美三地的現代文學史。夏志清的《現代小說史》以西方美學標準審視魯迅的作品,成為西方認識中國現代文學的經典。司馬長風的《中國新文學史》強調的中國特性以及去政治的美學觀,反映對兩岸政治體制介入文學的反感。劉心皇的《現代文學史話》表現出個人礙於體制的監控,而迂迴表述對魯迅的看法。
第五章則梳理夏濟安、李歐梵一脈的魯迅研究,並比較夏濟安與舒蕪《野草》解讀之異同。這一脈的魯迅研究更為注重魯迅的心靈反覆、矛盾,以及其創作的象徵與隱喻,呈現精神意涵與創作技巧並重的研究。這一流派的研究在1980年代以後被介紹回中國,影響了中國新時期的魯迅研究方向,成為當前魯迅研究重要的一支。
第六章結論部分,先整理冷戰體制下台港魯迅研究的三大問題,並且嘗試以東亞視域來了解魯迅研究的跨國交流。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ln.edu.hk/oai:commons.ln.edu.hk:chi_etd-1032
Date01 September 2014
CreatorsYANG, Chieh Ming
PublisherDigital Commons @ Lingnan University
Source SetsLingnan University
LanguageChinese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Formatapplication/pdf
SourceTheses & Dissertations

Page generated in 0.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