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南來香港 : 「和平文藝」作者 : 一九五、六〇年代《星島晚報》副刊「星晚」的連載小說研究

劉以鬯曾指出「和平文藝」作家(即「和平文人」)對1949年後的香港文學的影響是重要的關鍵。1949年的政治變動吸引了左派文人北上,而歐陽天、徐訏、易文和劉以鬯等四位「和平文人」卻南來香港。一九五、六〇年代香港的報紙副刊地位特殊,南來文人就以報紙副刊作為文學作品的主要發表園地。四位作家也不例外,最擅長的謀生技能主要是創作和編輯報章副刊或雜誌,又或是二者兼之。《星島晚報》副刊「星晚」是他們初到香港的主要發表園地,作品的文學性較強,此副刊更是五、六〇年代香港文壇一個重要而目前未有充份研究的文藝園地。和平文人是南來文人的其中一群,他們筆下呈現了「香港」的某個側面,值得追問的是,他們筆下的「香港」為何如此,由此探討他們的心態。
一九五、六〇年代副刊的連載小說是結集成書和改編成電影的前置文本,在報刊、出版業、電影業三個香港文化產業中擔當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連載小說雖有廣泛傳閱的優長,同時也有文類特點的限制,與結集作品要求小說內容的整體性產生衝突,作家或會在結集時加以修訂。另一方面,當時的文學作品被改編為電影的情況非常普遍。原著作家或會參與電影製作,工作跨越了不同的媒介;更有作家在跨界工作後,汲取電影拍攝技巧,運用於自己的文學創作中。四位作家在《星島晚報•星晚》的連載小說具跨界特點,是研究當時文化產業的重要例子。
本文提出以下三個研究問題:
一、和平文人在《星島晚報•星晚》上連載了不少作品,當中所呈現的一九五、六〇年代香港社會的面貌是怎樣的?
二、和平文人的連載作品透現出他們怎樣的心態?
三、和平文人的連載作品是小說結集與電影改編的前置文本,與當時報業以外的文化產業(主要是出版業和電影業)組成了緊密的生產線,然則,連載小說與這些文化產業的互動情況具體如何?
若要勾勒一九五、六〇年代的香港文壇面貌,必須兼顧作家、作品及刊登園地等三方面。本文以《星島晚報•星晚》為園地,以歐陽天、徐訏、易文和劉以鬯作為研究對象,以連載小說為焦點,勾勒當時的文學面貌,對作品及文化背景深入研究。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ln.edu.hk/oai:commons.ln.edu.hk:chi_etd-1037
Date23 February 2016
CreatorsSHUM, Hoi Yin, Yuki
PublisherDigital Commons @ Lingnan University
Source SetsLingnan University
LanguageChinese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Formatapplication/pdf
SourceTheses & Dissertations

Page generated in 0.00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