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現貨市場交易制度改革對期貨市場外溢效果之研究-以TAIFEX為例

摘 要


本研究探討證交所實施盤中撮合取消兩檔限制、盤中瞬間價格穩定措施、收盤改採五分鐘集合競價、揭露未成交五檔的買賣委託價量等措施後,是否對期貨市場的績效指標,包括流動性、波動度與市場效率等產生變化,亦即考量台灣交易制度與市場結構與國外的差異性後,市場間是否存有外溢現象(spillovers);此外,本研究亦檢視期貨對現貨的領先關係是否隨著現貨市場的交易限制減少及市場透明度增加而出現變化,本研究劃分研究期間為五個區段,分別是91年4月1日 ~ 91年6月30日、91年7月1日 ~ 91年7月26日、91年7月29日 ~ 91年9月30日、91年7月1日 ~ 91年9月30日與92年1月1日 ~ 92年4月09日,以探討這些新措施本研究的主要發現與研究結論如下:

1. 市場成交量與波動度均出現先增後減的現象,在假設總體經濟情勢無重大變化的前提下,現貨市場制度改革會對期貨市場造成影響,適度的透明度有助於提高市場一般流動性交易者的交易動機,但當市場的透明度提高到某一種程度時,反而會降低資訊內部人在公開市場的交易意願。
2. 傳統流動比率(ALR)與變異數比率在研究期間不存有顯著差異,顯示現貨市場的制度改革,並未對期貨市場的整體市場效率帶來改變。
3. 在領先落後關係上,期貨市場受現貨市場的影響力逐期減小,主要有以下可能解釋,分別是衝擊市場訊息屬於全面性(market wide),台灣現貨市場有平盤以下不得放空的規定限制現貨市場對壞消息的反應能力、期貨市場自從開市以來就已有揭露最佳未成交五檔買賣價量資訊的措施、以及現貨市場後期由於缺乏這些資訊內部人的參與而使其對新資訊的反應仍然不如期貨市場快速。
4. 現貨市場受期貨市場的影響呈現先增後減,表示投資人在制度實施初期對新制度尚不熟悉,導致現貨市場出現短暫無效率的現象,但在2003年1月的揭示未成交最佳五檔買賣價量制度實施後,現貨市場變的更加透明化,使其對期貨市場前期新資訊的依賴程度已大幅減少。
5. 期交所於2002 / 07 / 29更改盤中之撮合方式,將由原本每十秒集合競價撮合一次之方式改為逐筆撮合,對期貨的市場市場並未造成顯著特殊的影響。


關鍵字:外溢效果、領先落後、交易制度改革、市場績效指標、VECM-GARCH、衝擊反應函數、Granger因果關係檢定、Johansen共整合 / Abstract

The Taiwan Stock Exchange adopted four main trading mechanisms. (elimination of the two up/down tick, intra-day volatility interruption, 5-min closing call auction, and disclosure of the best five bid/ask price and volum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pillover effects on TAIFEX after considering the special market microstructure and trading systems in Taiwan.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rading volume and return volatility increase first and then decrease, under the assumption that ‘ no significant macroeconomic changes ’, spillover effects exists.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0357004
Creators萬幸真, Wan, Janet H.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English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