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性,在 19 世紀初傳入中國時,只算是願景,成為晚清以後知識份子推動社會改革的目標;而詩,則是幾千年來的中國文化精粹, 是士人操持的語言。兩個分別屬於過去和未來的理念卻多次給譚嗣同、梁啟超、黃遵憲、胡適等先鋒拉在一起,試圖以解放詩體帶動社會改革 ---- 新詩便是以「修身到治國」的推展模式成就的「現代傳統」。在第一重的推展中,周作人率先以〈小河〉實踐其所謂的「人的文學」,聞一多有感於滿目瘡痍的文化景象,以「休息的馳態」,勉勵人伺機而動;在第二重的推展中,魯迅、徐志摩以散文詩來包容「現代鄉愁」中的文化矛盾,保住了時代的開放性;在第三重的推展中,曹葆華、李金髮和侯汝華進一步擴大接收的面向,通過翻譯外國的詩論和詩作鞏固新詩的格局,拓展風格。論文題目中的「盪懷生家國」所涉的就是此層層推展的家國關懷。中國的現代性或許就是那以借來的現代性為目標的追尋,令近代中國掉入了如此弔詭:當國家因救亡的迫切需要而從西方承接了「實用現代性」以興產業、壯國防;而中國詩歌幾千年以來都是最能啟蒙民心的「抒情傳統」的載體,它的發展在「詩體解放」後卻遭到忽略,連同其中所包含的「審美現代性」也遭到壓抑---- 中國詩人嘗試掙脫個人抒懷和羣治籌謀的矛盾的困鎖,將自己歸化到歷史發展的大勢中去推動社會發展,遂激起上述的重重波瀾。
Identifer | oai:union.ndltd.org:hkbu.edu.hk/oai:repository.hkbu.edu.hk:etd_oa-1650 |
Date | 07 August 2019 |
Creators | 劉偉成, |
Publisher | HKB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
Source Sets |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
Language | Chinese |
Detected Language | Unknown |
Type | text |
Format | application/pdf |
Source | Open Access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
Page generated in 0.00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