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康德的希望哲學: 詮釋康德哲學的一次新嘗試. / Kangde de xi wang zhe xue: quan shi Kangde zhe xue de yi ci xin chang shi.

楊德立. / "2007年11月". / 論文(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 2007. / 參考文獻(leaves 110-113). / "2007 nian 11 yue". / Abstract also in English. / Yang Deli. / Lun wen (zhe xue shuo shi)--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2007. / Can kao wen xian (leaves 110-113). / 楔子 --- p.1 / 本文目的 --- p.5 / 文章結構 --- p.5 / Chapter 第一章´Ø --- 引論´Ø論「希望」在康德哲學中的重要性 --- p.9 / Chapter 1.1 --- 被忽略的槪念與問題:「希望」和「我可以希望甚麼?」 --- p.9 / Chapter 1.1.1 --- 從外緣因素看希望問題被忽略原因 --- p.9 / Chapter 1.1.2 --- 從內部因素看希望問題被忽略原因 --- p.12 / Chapter 1.2. --- 從哲學的區分看希望問題的特殊地位 --- p.13 / Chapter 1.2.1 --- 在一種最高統合的要求下,「希望」能作爲連繫理論與實踐 的橋樑 --- p.15 / Chapter 1.3 --- 希望問題不僅屬於宗教哲學的原因一「我可以希望甚麼?」可引申出怎樣的論域? --- p.16 / Chapter 1.3.1 --- 康德哲學的核心關懷與希望的關係 --- p.18 / Chapter 1.4 --- 康德的希望哲學 / Chapter 1.4.1 --- 簡介希望槪念的歷史,以及康德的承先與啓後 --- p.22 / Chapter 1.4.2 --- 「康德的希望哲學」的意思,與及相關的文本範圍 --- p.25 / Chapter 第二章´Ø --- 希望作爲德福一致的渴望 --- p.27 / Chapter 2.1 --- 希望與最高善的關係:談最高善問題的哲學史根源及康德的突破 --- p.28 / Chapter 2.1.1 --- 最高善問題的哲學史根源槪覽 --- p.28 / Chapter 2.1.2 --- 希望問題的進入點´ؤ思辨與實踐理性的區分,與及實 踐理性的優先性 --- p.31 / Chapter 2.1.2.1 --- 「法規」的目的與意義 --- p.31 / Chapter 2.1.2.2 --- 實踐理性的應用相對思辨理性的應用在旨趣上的優 先性 --- p.33 / Chapter 2.2 --- 解釋希望即是「對德福一致(最高善)的渴望」之意 --- p.36 / Chapter 2.2.1 --- 希望是主體與對象的一種意向性關係,及「我可以希望 甚麼?」引申了「希望作爲對最高善的渴求」和「希望作爲對道 德進步的渴望」兩個命題 --- p.38 / Chapter 2.2.2 --- 康德討論「希望即對最高善的渴望」這命題的大體流程 --- p.40 / Chapter 2.2.2.1 --- 最高善與道德世界之意 --- p.40 / Chapter 2.2.2.2 --- 最高善預設道德世界 --- p.41 / Chapter 2.2.2.3 --- 道德世界預設了上帝存在和靈魂不朽兩個命題 --- p.42 / Chapter 2.2.2.4 --- 道德神學和上帝存在之道德論證 --- p.43 / Chapter 2.2.2.5 --- 目的論世界觀與目的論判斷力 --- p.44 / Chapter 2.3 --- 「希望作爲最高善」的細節一相關的槪念分析 --- p.46 / Chapter 2.3.1 --- 何謂「德行」? --- p.47 / Chapter 2.3.2 --- 何謂「幸福」? --- p.48 / Chapter 2.3.2.1 --- 作爲偏好的滿足之「感性的幸福」 --- p.48 / Chapter 2.3.2.2 --- 作爲道德情感一種的「智性的幸福」 --- p.50 / Chapter 2.3.3 --- 「配享」作爲連繫希望、德行與幸福的關鍵槪念 --- p.54 / Chapter 2.3.4 --- 道德必然引致對最高善渴求´ؤ最高善的實現在於吾人 實踐理性上有其必然性, --- p.56 / Chapter 2.4 --- 第二章總結´Ø希望問題作爲應然與實然的聯繫,導致目的論判斷力的批判 --- p.59 / Chapter 第三章´Ø --- 目的論判斷力作爲連繋「批判」與「學說」的橋樑,以及作爲希望的根據 --- p.60 / Chapter 3.1 --- 論目的論判斷力的特性 --- p.61 / Chapter 3.1.1 --- 兩種因果的區分留下了關於兩界如何統一運作的問題 --- p.61 / Chapter 3.1.2 --- 境、界、域:實踐與理論哲學的區分,說明一個更高的統 含基礎的需要 --- p.62 / Chapter 3.1.3 --- 判斷力細分爲決定性判斷力和反省性判斷力 --- p.64 / Chapter 3.1.4 --- 理性之根本目的在於建立系統´ة反省性判斷力的特性幫助 成就此目的 --- p.66 / Chapter 3.1.5 --- 反省性判斷力的兩種發用´ة美感的與邏輯的面向 --- p.68 / Chapter 3.2 --- 從康徳哲學最宏觀的關懷去看目的論判斷力的在重要性 --- p.71 / Chapter 3.2.1 --- 目的論判斷力延續至學說的基點:人作爲最後目的和終極 目的 --- p.72 / Chapter 3.2.2 --- 由自然目的論轉向道德目的論、再從道德目的論轉向道德 神學 --- p.74 / Chapter 3.2.3 --- 目的論判斷力作爲康德哲學旨趣的樞紐,以及連繫「批判」 與「學說」的橋樑 --- p.76 / Chapter 3.3 --- 目的論判斷力與希望的關係 --- p.77 / Chapter 3.3.1 --- 將希望能力理解成目的論判斷力的理由 --- p.78 / Chapter 3.4 --- 第三章總結´Ø目的論判斷力提供了康德哲學問題轉向的基礎 --- p.80 / Chapter 第四章´Ø --- 在目的論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宗教、歷史、政治面向´ؤ希望的多向度發展 --- p.81 / Chapter 4.1 --- 目的論判斷力與學說的關係 --- p.81 / Chapter 4.1.1 --- 「學說」與「批判」的意思和關係 --- p.83 / Chapter 4.2 --- 「學說」中的「人類道德進步問題」的兩個面向一「人類道 德的進步是否可能?」和「人類道德如何得以進步?」 --- p.84 / Chapter 4.2.1 --- 人類道德進步論´Ø主題一:「人類道德的進步是否可 能?」一道德軟弱如何可能和如何克服? --- p.86 / Chapter 4.2.2 --- 人類道德進步論´Ø主題二:「人類道德如何得以進步?」´ؤ 道德如何才能實際地得到改進?從動物性進至人性 --- p.89 / Chapter 4.3 --- 「人類道德進步問題」揭示康德對「最高善能於這個世界中實 現嗎?」的關懷 --- p.94 / Chapter 4.3.1 --- 最高善能在塵世上實現嗎? --- p.95 / Chapter 4.3.2 --- 如若最高善不能在這個世上實現,那又怎樣? --- p.98 / Chapter 4-3.3 --- 即使最高善有其現實的可能性,我們又有何理由認爲「最 高善能實現」是一個合理的推測? --- p.99 / Chapter 第五章´Ø --- 結論:以希望作爲閱讀線索的重要性:再次學習康德的哲學 精神 --- p.102 / Chapter 5.1 --- 從希望看「作爲有限者的我們,如何能有尊嚴地嚮往無限?」 --- p.102 / Chapter 5.2 --- 從希望看「康德哲學的開放精神」 --- p.105 / Chapter 5.3 --- 結語´Ø康德哲學的關懷的轉向與升進 --- p.107 / 康德原著於文中的書目與文章的統一譯名 --- p.109 / 參考書目 --- p.110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uhk.edu.hk/oai:cuhk-dr:cuhk_326227
Date January 2007
Contributors楊德立.,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Graduate School. Division of Philosophy., Yang, Deli.
Source Sets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anguageChinese, English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bibliography
Formatprint, iv, 113 leaves ; 30 cm.
RightsUse of this resource is governed by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of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

Page generated in 0.003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