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台灣當代音樂電台的音樂生產機制:從音樂社會學與媒介產製觀點出發 / The Comtemporary Music Production Dynamics of Taiwan's Music Radio: The Viewpoint from Sociology of Music and Media Production

台灣廣播媒體生態自進入頻道開放以來,目前除電台數目增加為118家以外,也出現了許多以音樂頻道為經營型態的類型音樂電台。過去部分的音樂文化論述在談及廣播電視媒體時,論點不乏多所批評其與唱片公司勾結來配合打歌宣傳,對於音樂文化的負面影響甚巨。但是如今,電台經營越趨專業化的情況下,似乎在台灣,廣播電台與流行音樂工業間的關係,也逐漸有了轉變。
本研究,藉由音樂社會學以及媒介產製兩種研究取向,各取其關切的焦點。來探究當今台灣出現越來越多的音樂電台,在當代的音樂文化生產體制上,佔據了何種角色?地位?以及影響層面?並且藉由區分不同的音樂電台間在制度上所造成的結果不同,作為重新認識廣播媒體與音樂文化之間互動關係的推論知識。
在當今,幾乎所有的電台都有一套選擇音樂的音樂決策,有些電台也建立了播出單制度,音樂能否進入播出單?在電台方面,組織因素取決於電台自身再經營類型上的選擇,其中也包括經理人、音樂總監、節目主持人在工作權限上相互影響。外在影響上,則受到唱片公司唱片促銷的影響,多數唱片公司與電台在音樂輸出方面,兩者間存在著複雜的互動、包含了廣告運作、唱片促銷人員與電台工作人員間的人際因素。此外,台灣當代音樂文化的變遷,所造成的當今音樂呈現了哪些文化上的特質?各種音樂受喜愛的程度?也影響了音樂是否能夠被電台選擇進入播送?
經由上述的各不同面向,屬於台灣音樂電台的的文化生產機制是如何運作?能否按照以往音樂文化論述者的觀點?研究結果顯示,目前的音樂電台,已經走向專業化經營、對於音樂多有一套管理、選擇的機制運作,但多數流行音樂電台與唱片業界仍具有一種合則兩利的共謀關係,藉由與唱片業的廣告合作,將唱片促銷置入了電台的播歌高度循環率中。另一方面,仍有其他電台,並不需要倚賴唱片公司,在節目呈現與經營上皆有其獨特性。因此,區分不同電台間的差別格外重要。
結論認為,台灣目前出現的音樂電台類型,是以音樂市場性為基礎,但面臨唱片公司、電台組織、音樂文化變遷三者的交互影響下,電台在文化生產的角色中,不該被認為是單純的通道,而是具有積極的影響力,以往對於廣播媒體在音樂生產方面的批評焦點,應轉至電台是否能保持傳播媒體的傳播性,而非過度跟隨主流市場。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A2002001721
Creators蔡若津, Tsai, Zuo-Ji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