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分析一直以來是國內投資人在進行股票交易時極為重要的參考依據。學術界對於技術分析的研究常止於指標的獲利性,然而對於技術分析師所倚重的技術型態,則由於涉及指標量化的問題,所以少有學者對此進行研究。Lo, Mamaysky, and Wang﹙2000﹚以核迴歸來平滑股價的波動,並對技術型態加以量化,開啟了學術界研究技術型態的大門。
本研究參考Lo, Mamaysky, and Wang﹙2000﹚的股價平滑模型,並配合價量關係,研究技術型態在臺灣股票市場的有效性。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技術型態出現時的報酬率分配是否會和技術型態未出現時的報酬率分配有所不同,並且能否進一步依照不同的報酬率分配來訂定不同的投資策略。除此之外,本研究還探討成交量是否會對股價變動造成影響。
本研究實證結果發現:
1.技術型態出現時的報酬率分配的確和未出現時的報酬率分配之間存有顯著差異。
2.成交量會對股價變動造成影響。本研究發現,在實證模型中加入成交量因子後,技術型態出現時及未出現時的報酬率分配其兩者之間的差異會更加顯著。
3.利用交易策略形成期所模擬出的技術型態交易策略,在未來五年內可以獲得穩定的報酬,並且可擊敗買入持有策略。
4.技術型態的有效性,不會因為類股或股票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這是因為技術分析是反應投資人心理狀態及資訊分析後的結果,並不會因為股票特性的不同而改變。
Identifer | oai:union.ndltd.org:CHENGCHI/A2002001561 |
Creators | 鍾淳豐, Chung, Chun-Feng |
Publisher | 國立政治大學 |
Source Sets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
Language | 中文 |
Detected Language | Unknown |
Type | text |
Rights | 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
Page generated in 0.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