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A Bird's-eye View of Order Flow Dependence: Evidences in Taiwan Stock Exchange

本論文研究目標為:1. 描述台灣股票市場中訂單簿(order book)的若干特徵。2. 分析訂單流 (order flow) 與訂單簿間交互作用的均衡關係。 3. 探討流動性消耗者與流動性提供者如何進出市場而維持市場機能。
本研究資料來自台灣證券交易所。台灣股市的市場結構迥異於世界其他大部分的市場,採取自動化、間斷時間 (auto-electronic, periodic call) 的撮和方式:單子全部集合在交易所的電腦系統中,依照價格優先、時間優先的原則,每隔45至60秒批次執行撮和。Handa及Schwartz (1996年) 指出,這種市場結構和其他連續撮和的市場有著根本上的不同,尤其是訂單流的匯總方式與市場結清價的形成過程,但目前較少有研究提及。
在過去的文獻中,1995年Biais、Hillion及Spatt以巴黎股市中CAC 40指數的成分股為樣本,首開訂單流與訂單簿間交互作用的研究。他們直接觀察並描繪訂單在各價位的分佈情形,發現當買賣價差 (bid-ask spread) 比較大或訂單簿比較薄(亦即市場流動性較差)時,接下來會有比較多的限價單(limit orders)進場提供流動性;相反地,當spread比較小的時候,接下來會有比較多的市價單(market orders)進場消耗流動性。雖然他們有注意到買賣單、限價單、市價單對價格推升或壓低的作用,但對於引發這些變化的因素卻沒有進一步的闡釋。
1998年,Handa、Schwartz及Tiwari清楚地指出,短暫價格波動 (short-term volatility) 在促進市場達到流動性均衡方面扮演關鍵的角色。由於有基於流動性動機而進場的投資人,此時市價單與限價單成交所造成的短暫價格波動正好補償限價單交易者所面臨的資訊不對稱風險,吸引限價單進場並提供流動性;而有立即性(immediacy)需求的投資人就會下市價單而消耗流動性。1999年,Foucault把Handa等人的推論發展為賽局模型,強化下單決策與價格形成的理論,並建議以訂單流的組成成分進行實證。
這些理論在2000年Ahn、Bae和Chan發表的研究中獲得實證的支持。該文以市場深度差作為市價單限價單組成成分的代理變數,首先驗證短暫價格波動的確是使市場達流動性均衡的重要因素:當價格向上波動,將吸引限價單流入市場提供流動性;而流動性的增加將減緩價格的波動。並進一步分析價格形成過程,發現若價格波動由賣方引發,則限價賣單為流動性提供者;若價格波動來自買方,則限價買單為流動性提供者。
本研究不同於前述研究之處,其一在於台灣股票市場結構的不同。因為所有的單子,不論是新進入或殘留的、不論是買還是賣,全部都集合在電腦系統中等待撮和,因此限價單不見得是流動性提供者,市價單也不見得是流動性消耗者。其二在於直接觀察訂單分佈情形,比Biais等人更深入研究訂單變化、比Ahn等人更清楚地分析變化的過程。
本論文將市場中的單子區分為新委託單(new orders)、殘留單(stale orders)及成交單(executed orders)三大類,取得每個撮和時點前、後買賣雙方在各價位的分佈和變化情形。結果發現,大部分的新委託單並沒有立即成交(約40%沒有立即成交);成交單中殘留單與新委託單成交的比例在任何時間區間都遠高於新委託單互相成交的比例。也就是說,殘留單對市場流動性的均衡扮演關鍵的角色。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A2002001562
Creators陳思蓉, Tan, Su-Iong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英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