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嘗試從法國當代社會學家Pierre Bourdieu 的「文化生產場域」出發,期能為在地的小劇場研究提供一個全新的分析視野。鑑於「收編論」所引發的諸多爭議乃是小劇場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問題癥結之所在又涉及小劇場的「反體制」定位,因此有必要重新檢視「小劇場運動」的興起與轉型。本文章節的安排如下:第一章為導論,主要在指出一般收編論辯的盲點,以及「場域」分析的適切性,作為本文的起始點。第二章則探討Bourdieu的文化生產場域,並提出本文的中心問題與研究架構。第三章重新檢視「小劇場運動」(1986-1989) 的萌發,以及藝術中介機制如何挪用以型塑神聖的光環,而成為象徵暴力的來源。第四章探討九0年代小劇場可能性空間的轉型,這個轉型主要遭受文化生產場域內部兩個層級化原則的挑戰,以及文化正當性危機。我們並以一個空間圖式分析當前戲劇場域的結構。最後第五章,將回到收編論的主戰場(1994人間劇展),並以此作為總結。由於媒體介入辦展的特性,因此討論的重心同時擴及劇展的媒體呈現與信念的生產。研究結果指出:
(一)小劇場運動與反對力量的結盟,不過是政治發生危機時所產生的一種「誤認」。其間被挪用的利益則是新知青自我表徵的階級習癖、前衛藝術工作者的秀異色彩、以及文化中介者作為挑戰舊有建制的象徵籌碼。小劇場作為另類媒介的期許並未真正落實。
(二)自「反體制」光環中退出的小劇場,在重新汲取文化正當性的同時,反而受制於權力場域的遊戲規則-即本土化的大浪潮與市場取向的專業化迷思,卻少有察覺。
(三)關於收編論的談法僅將焦點限於小劇場與國家機器之間,恐有問錯問題之嫌。政策的開放不代表內在創作環境的自由,小劇場商品化的趨勢以及向中心移動的復權慾望,才是真正的癥結所在。
Identifer | 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2807 |
Creators | 戴君芳, Tai, Chun-Fang |
Publisher | 國立政治大學 |
Source Sets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
Language | 中文 |
Detected Language | Unknown |
Type | text |
Rights | 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
Page generated in 0.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