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中國家對先進國家直接投資之研究--以臺灣廠商為例 /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in Developed Countries by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Case of Taiwanese Firms

在對外直接投資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簡稱FDI)的各種相關
理論中,大都偏向於先進國家 (developed country)到開發中國家(
developing country)進行FDI的為多,很少有學者研究為何開發中國
家會到先進國家進行FDI?以開發中國家廠商而言,在其經營管理、生
產技術、商標信譽、行銷能力皆比先進國家要來得落後的情況下,要到先
進國家投資,與當地廠商一爭長短,它們對抗先進國廠商的本錢在那□?
所憑藉的又是什麼?我們嚐試用以往對外投資理論的觀點來試著解釋此一
現象,然後再從台灣的實證中發覺是否有新的現象是不能用傳統的對外投
資理論來加以解釋,希望能對此一現象提供合理的答案,選擇的母體乃是
台灣廠商至歐美國家進行直接投資的廠商。由本文的分析,我們了解到臺
灣廠商到歐美投資與到東南亞投資其型態上是截然不同的。廠商為了擴大
市場,提昇產品形象及服務品質等有關行銷方面而至歐美投資,然而往東
南亞投資卻是考慮到廉價的勞動成本、豐富的資源等生產面的因素,是以
降低生產成本為首要目標,這可由在歐美投資產品皆以當地市場銷售為主
,而至東南亞卻是以第三國為主要銷售對象看出來。因此臺商在東南亞的
投資似乎較符合 Kojima (1978)的防禦型假說與 Vernon (1966)的產品生
命週期理論;而赴歐美投資的現象卻是以 Hymer(1960),Caves(1971)主動
性的觀點來說明較為貼切。此外,由派遣人員部門別可知至歐美投資主要
著重在研發及行銷,而至東南亞投資主要目的卻在製造生產。以國際分工
的角度來看,臺商是善用此一分工型式的;臺商一方面在歐美建立良好的
行銷通路,設立售後服務網,取得或開發先進技術以提昇產品品質,藉以
提高售價,增加利潤,另一方面在大陸、東南亞設立生產中心,利用當地
廉價的資源,降低生產成本,以保障原有的出口市場。如此兩方面同時進
行,既可提高價格,又可降低成本。與其他廠商比較之下,競爭力當然強
過許多。 Wells(1983) 所提及在開發中國家廠商所具有的小規模生產,
富生產彈性的優勢對於在東南亞的投資情形較為適切,而對於解釋歐美的
投資狀況則似乎有點牽強,畢竟 Wells的觀點是以生產製造的觀點出發,
較符合東南亞的投資狀況。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3774
Creators林峰瑜, Lin, Fend Yu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