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50年代開始建立城鎮的退休制度,現今中國城市中的所有政府部門、國有企業及事業單位業已實施退休制度,退休職工可以得到一定數量的退休金,作為老年生活的經濟保障,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老齡化的日趨嚴峻,社會養老保障的建立與完善已成為人們最關心的課題,因為它關係著每一個家庭、個人的利益,甚至涉及國家、社會的興衰。當今的中國正逐步建立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解決老年人的「老有所養」問題,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原有的退休制度,是離退職工依靠原來的工作單位發放退休金,隨著退休職工數量的增加,嚴重影響企業的生存、發展,這種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退休制度,正逐步的變革為基本養老保險、單位補充養老保險及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相結合的制度,以取代現有的企業養老制度(即單位養老制度),並對基本養老保險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辦法。
目前中國農村負擔養老的主力還是依靠家庭。農村老年人在失去勞動能力後,絶大多數仍靠子女的供養,在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已有一些老年人可以從集體經濟得到養老金,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及家庭結構的蛻變,農村的養老呈現的問題也逐漸受到重視,在一些地區為了克服養老問題,業已發展許多養老形式,如蘇南模式、山東模式及廣東模式等。
時至今日,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整體傾向,仍然是沿襲計畫經濟時代所形成的城鄉差異且相互隔離的「二元」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實踐和理論仍然未突破城市和鄉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鴻溝,城市和鄉村仍然是兩個獨立的小圏子,採取的方法與模式亦完全不同,面對農村產業結構日漸改變、剩餘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等問題,城鄉養老的整合銜接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本論文之研究目的在於藉由中國大陸城鎮養老保險的改革中,瞭解中國大陸養老保險體制之改革關鍵、內容及所面臨的問題,及處於社會福利邊緣的農村養老現況,並討論保障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的責任歸屬。
本研究在文獻探討主要在養老保險基金之籌集、保值增值、支付危機,政府在養老保險中的作用,中國家庭養老研究,農村現行養老保障模式等四個方面,在理論之運用上,則採代際經濟交換學說、社會交換論及艾倫條件,以解釋為何養老之理論依據。
Identifer | 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0921015 |
Creators | 黨梓云 |
Publisher | 國立政治大學 |
Source Sets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
Language | 中文 |
Detected Language | Unknown |
Type | text |
Rights | 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
Page generated in 0.00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