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台北都會區人口分布變遷 / The population change of Taipei metropolis

白鎧璋, Pai, Kai 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Clark(1951)所提出的人口分布之負指數模型以及Newling(1969)所提出的人口分布之二次指數模型,結合GIS技術,也就是結合傳統2D概念的都會統計分析以及3D的地理空間系統,使傳統的都會統計迴歸分析模型得以藉由GIS技術進一步瞭解人口空間的分布,準確的掌握空間狀態。並在研究中對臺北都會區採用兩個不同的都會區劃定規則,分別為參照社會經濟面向的都會區劃定規則的定義一臺北都會區;以及參照人口密度劃定的定義二臺北都會區,兩個不同臺北都會區定義,對民國84年至98年臺北都會區做一探討與比較分析,以及對人口分布之負指數模型二次指數模型的估計結果做一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定義一臺北都會區負指數模型估計出的市中心人口密度逐年上升,而定義二臺北都會區則呈現延續研究指出的民國70年後臺北都會區市中心人口密度開始逐年下降的趨勢(陳寬政,1981;陳寬政、林忠正,1984;陳寬政,1991)。人口密度梯度兩定義皆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顯示臺北都會區人口密度大致呈現隨距離都市中心點的距離越遠而遞減的趨勢有逐年越亦。二次指數模型方面,定義二的C值,即二次指數模型用以衡量離市中心點密度斜率變化的指標,皆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表示定義二的臺北都會區人口密度分布可能並非是Newling所假設的拋物線型態,而是較接近於Clark所假定的直線衰退型態。而兩定義的二次指數模型b值皆為負值時,顯示估計出的市中心點為人口密度最高點,臺北都會區尚無密度火山口之現象。但由b值這15年之成長趨勢推估,若未來b值成長趨勢沒有停頓或逐漸緩慢的現象發生,臺北都會區在未來可能會出現密度火山口之現象。何金銘(1991)驗證c值絕對值越小,則都市範圍越大,火山口越深陷。研究中兩定義臺北都會區c值絕對值皆非常小,且逐年下降,表示臺北都會區的範圍極廣,且逐年往外擴張,再次驗證人口郊區化現象。

Page generated in 0.022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