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史達林時期蘇聯建築藝術的政治思維與發展模式

吳佳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漫長的蘇聯歷史中,史達林1932至1953年間的執政歲月,藉由建築藝術的刻畫而深深地烙下不能抹滅的記號。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至1953年史達林逝世止,為蘇聯歷史中一段特別又耐人尋味的時期。二0年代的建築師以飽滿堅毅的精神信念,塑造出人類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築形象,他們企圖以建築作為書寫歷史的工具。革命成功後,建築營建配合社會大眾的需求,建築的功能更為平民化。同時建築也成為新政府政策的輔助工具,大量新型的公社大樓與城市建設工程反映出二0年代開始的經濟集體化政策。無論是構成主義或是古典主義,建築師以多樣新穎的設計展現革命後初期政治經濟社會短暫的自由氣氛。隨著史達林的掌權,蘇聯官方逐漸統一文藝創作方向,導致二0年代自由創作風氣消失匿跡。1931年蘇維埃宮設計競賽確立三0至五0年代初期整個蘇聯建築藝術發展的方向,古典主義與折衷主義取代先前前衛自由的創作風格,建築設計的一致性突顯出史達林時期的專權政治。當時史達林透過建築空間的營建規劃,擴大人民對社會主義思想的接觸,無論是地鐵站的內部設計裝潢或是建築上的外觀雕刻設計,甚至是建築的命名來源等,藉由這些藝術張力的散佈,建築設計成為史達林傳達思想理念的平台。以蘇聯建築為認識與探索蘇聯歷史變化的媒介,藉著分析史達林時期的圖騰表象來剖視歷史事件的政經背景與時代氛圍,經由建築本身之「永恆性」與「可見性」特質,還原建築「渲染」及「保存」俄羅斯革命後蘇聯社會的精彩面貌與年代風華。

Page generated in 0.017 seconds